人类学研究什么:三张图

文摘   文化   2024-07-06 10:19   云南  

1.

 

人类学视野中有两种理解人的整体性的方式。第一种整体性包括四个过程: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烙印在人身上、改变人的生物性状;变化的生物性状长期稳定后,引发新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改变社会结构、引发新的价值观念;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社会与生物协同进化。

 

这种整体性基于理性,根本上起源于柏拉图。柏拉图是最伟大的人类学家,规范了西方知识界的基本思考方式:万象变化都不是实在,只是幻影;实在是现象背后的机制,它无法被经验触摸,却掌控经验。现象变化万千,本质不变。科学和哲学都力图探讨贯穿经验和现象的不变本质。柏拉图叫它理念,我们今天给它起了很多名字,物理学中叫统一方程,社会科学中叫结构,生物学中叫基因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主宰着人类学,在结构主义达到巅峰:文化逻辑、社会结构,你看不见它们,它们决定了你和变化莫测的社会现象。

 

第二种整体性需要的不只是理性,而要一种清醒的迷醉(物理学家说,我们已经有了量子力学,还需要什么迷幻剂?)。它带我们进入另一种境界:日常清醒状态下的记忆、语言、感觉、欲望、想象,和日常意识之外的睡眠、梦、死亡等,两个状态昼夜更替,相互渗透,像围绕门轴的门,在不断转动中,依次展示正面、反面,周而复始。比如,一方面,梦从我们的身体经验、观念、和过去生活中没被用来构建自我的材料中选择信息,组建起另一个世界;另一方面,梦也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叔本华说,“我认为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书页,一次连贯阅读的叫现实生活,如果每次阅读钟点结束、休息时间到来,我们不经意这翻开一页、那翻开一页,没有秩序,也不连贯,那是梦。梦中,有读过了的书页,也有没读过的,不过总是同一本书。这样读虽然脱离了依次阅读的连贯,究竟并不因此就比依次阅读差多少。人们思考一下就知道,全篇秩序井然的整个读物也同样是临时拈来的急就章,以书始,以书终。因此,一本书也可看做仅仅是较大的一个单页。”(《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45页)

 

在这种整体视野中,现象与现象相互链接,没有显(现象)和隐(本质)之分,没有哪一个更深刻。现象链接、衍异无穷,我们不再把现象化约为普遍的机制(生理、心理的机制,或社会的结构),而更关注万象流转中每一现象如何独一无二。

 

第一种整体性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和生物两面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第二种整体性告诉我们日常自我(清醒的)和非我(半梦半醒的)如何相互纠缠。

 

2.

 

我把两种整体性画成三张图(第一种两张,第二种一张)。

 

第一张图的关键是:我们创造社会,社会塑造我们。第二张图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考察这过程,理解社会和自然的协同变化。两张图合在一起就是第一种整体性,它整合了人类学大部分理论学派,是我们最完备的视野。 

 

第一张图右边讨论我们怎么诠释、认可、理解、接纳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创造概念,把它们变成社会制度,之后制度塑造我们。我们的生活品味、看待问题的方式、行为、甚至无意识,都被社会控制。结果,每个人都活成了社会期待的样子、时代要求的面貌。

 

图的左半部分说,人都爱折腾,都不那么心甘情愿地活成时代的样子。有人活成了时代要求的完美样子,也有人以各种方式和时代磨蹭。有时,折腾就打开了社会的某些空隙,生出新观念、创造新事实。新事物累积着力量,慢慢改变社会制度。最终,每个人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人在每一个地方都活成了特定的样子,又不断折腾、努力挣脱这个样子。田野中,人们不会这样告诉你。你碰到的是,人们吃饭睡觉穿衣、分配资源、消费、安排居住格局... 田野就是把这些眼睛见到、耳朵听到、肉体感受的信息,和社会背后控制人的体系合起来,明白每个地方的人怎么接受社会、又活成自己。 

  

第一张图主要涉及社会,第二张图带入了生物,把人的物质肉体变化和社会过程结合起来,探讨身体的激素分泌、神经运动、外貌特征(高矮胖瘦、肤色、头发等)态如何与生活方式相关。从微观上看,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你现在的身体;宏观上看,一个人群几千年、上万年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他们身体的改变可进入基因、世代遗传。第二张图通向协同进化论。


 

第一张和第二张图构成了人类学的第一种整体性。它的思考方式是,研究任何现象都要找到它背后的机制。田野中看到的是现象,不断变化,人类学的目标是透过表象找到不变的法则。抓住了规则,无论现象怎么变,都可被理解。这是物理学的思维方式。

 

但是,现象并不完全由规律决定,现象相互链接,会产生规则之外的事实,反过来影响规律。90年代以来,人类学开始讨论这问题,而非线性科学、混沌理论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探讨它。关键词是emergence,汉译为“涌现”:新事物在过程中出现,在原有规则之外。这就导向了第二种整体性。

 

第二种整体性不再依据规则决定现象,转而讨论现象与现象如何相互链接,从而新事物不断涌现,它们在既有规则之外。两种整体性的本质差别在思维方式:第一种寻找不变的规则,借以理解千变万化的现象;第二种认可规则,也看到规则总跟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的现象结合,导致新事物。

 

第三张图表达了第二种整体性,它由人类学与认知科学及世界古老文明结合而生。简单地说,生命经验包含两部分,一是语言、感觉、记忆、欲望、伦理等,它们清晰呈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二是梦、死亡和性、以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它们不在日常意识中出现,却影响每一个人。图中左边和右边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它们相互转换,就像前台和后台,轮番出场。  

 


在科学理性的时代,语言和逻辑主宰一切,但人类也有信仰主宰的生活方式。科学理性的时代不信仰仙佛神道,但明星和爱豆一出现,瞬间抓住你,让你快乐、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平静。还有市场,时机一到,所有人迫不及待在电脑手机下单。你买的不再只是物质需求,你已被市场抓住。

 

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中讨论西方社会中,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把“我们”换成了鲜明的“我”,什么时候逻辑和理性主宰一切、取代了我们身上那把所有人联系在一起、让人心安理得、不再怀疑焦虑的信仰力量?泰勒梳理了西方社会发生变化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信仰和理性在人身上同时出现,却风水轮转,不同时代强调不同力量。

 

第二种整体性很模糊,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它。目前在三个地方看到它:协同进化,理性逻辑的和非理性逻辑同时出现;科学体系和世界古老文明的思考方式相互对比和转化;精神分析。


往期精彩文章:



拼出学科眼中的整个世界

无为而无不为
读书, 写作, 思考, 生活, 做完整 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