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Chem. Sci.:打破多相催化中“活性-选择性权衡”新策略

学术   2024-10-23 08:15   广东  

研究背景

在乙炔半加氢催化反应中,优异的乙烯选择性往往以牺牲活性为代价。为了打破活性-选择性的权衡,精确控制和深入理解表面活性位点的三维原子结构至关重要。

核壳纳米催化剂通过界面共格产生的应变来调节表面活性位点电子结构,为优化催化性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结构基础。因此,基于具有分散活性位的钯基双金属可确保高乙烯选择性这一事实,在纳米合金表面施加晶格应变有望提高其本征活性。

然而,晶格应变具有空间依赖性。壳层内晶格应变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且表面上单个活性位点的应变状态更是截然不同。为了准确理解表面应变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有效利用界面应变效应,就必须洞察核壳纳米结构在原子尺度上的三维晶格应变。

研究内容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邢献然教授团队利用晶种诱导的方法在 Au 纳米核表面构建了含有分散 Pd 位点的 PdCu 合金壳。Au@PdCu 核壳纳米催化剂在乙炔半加氢反应中表现出卓越的性能,在 122℃ 下具有 100% 的乙炔转化率和 92.4% 的乙烯选择性,其活性是 PdCu 合金的 3.3 倍。

该团队利用原子对分布函数(PDF)和反向蒙特卡罗(RMC)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在原子尺度揭示了 PdCu 合金壳的三维晶格应变分布和表面 Pd 位点的局部配位环境,为其优异催化性能提供了定量局域结构证据。Au@PdCu 核壳纳米催化剂的卓越加氢活性归因于表面活性位点受到 3.21% 拉伸应变,而催化剂表面较低的 Pd-Pd 配位数则保证了较高的乙烯选择性。DFT 计算进一步证明,拉伸应变下的分散钯位点可优化乙烯和氢气的吸附,并有助于实现乙炔的高效半氢化。

这项工作,不仅为打破多相催化中活性-选择性的权衡开发了一种新策略,还为从原子三维尺度理解核壳纳米催化剂中的晶格应变提供了一个范例。相关成果以“Highly efficient semi-hydrogenation in strained ultrathin PdCu shell and the atomic deciphering for the unlocking of activity-selectivity”(《原子破译应变超薄PdCu壳中活性-选择性权衡机制》)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期刊 Chemical Science 上。

论文信息

  • Highly efficient semi-hydrogenation in strained ultrathin PdCu shell and the atomic deciphering for the unlocking of activity-selectivity
    Fan Xue, Qiang Li,* Weihua Ji, Mingxin Lv, Hankun Xu, Jianrong Zeng,Tianyi Li,Yang Ren, Lihui Zhou, Xin Chen, Jinxia Deng, Kun Lin and Xianran Xing*邢献然,北京科技大学)
    Chem. Sci., 2024, 15, 11837-11846
    https://doi.org
    /10.1039/D4SC03291H

作者简介

薛凡 博士研究生
北京科技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邢献然教授,主要从事纳米催化剂的精确合成及局域结构研究。








李强 副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化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兴趣关注实现固体局域结构的原子尺度揭示和功能设计,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同步辐射和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在功能导向的化学合成、凝聚态物质全尺度结构研究和固体材料新结构、新机理探索方面开展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包括 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Adv. Mater.、Natl. Sci. Rev.、Nano Lett.、Chem. Rev.、Acc. Chem. Res.、Adv. Sci.Inorg. Chem. 等。固体结构相关研究被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 等引用1800余次,获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9),被聘为中国晶体学会首届局域结构与全散射专委会副秘书长。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 项。









邢献然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化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4 年 3 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7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 年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期刊顾问编委等、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nternational J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稀土学报》(中、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结构化学》等期刊编委。一直从事固体化学教学研究工作,在固体新物质的合成、负热膨胀化与物性、晶体结构与磁结构等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在 Science、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Nat. Commun、Adv. Mater.、CCS Chemistry 等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4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件。作为大会主席主办国际固体/材料化学学术会议 4 次,国际及区域性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 40 余次;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与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资源共享/文献互助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

科学温故
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从实验到理论,探索催化反应隐藏的信息与机理,打开催化过程“黑匣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