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I:10.1016/j.apcatb.2024.124750
全文速览
合成气直接转化为乙醇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但由于CO转化率低和 EtOH/ROH 较差,仍具有挑战性。本文研究了用大叶女贞树叶衍生的碳点(CDs)改性的KNiMo2C催化剂及其合成气的转化成乙醇的性能。Ni0.54Mo-A催化剂的CO转化率达到43.4 %,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和 EtOH/ROH 达到 48.2 % 和 63.7 %,乙醇的时空产率为 132.5 mg/gcat/h。综合表征表明,CDs调节Ni-Mo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防止Ni-Mo位点处于有利于转化为乙醇的合适距离。通过调节Ni-Mo活性位点距离,调节了催化剂碳链增长概率,显著提高了 EtOH/ROH。提出了一种将合成气直接转化为乙醇的潜在新反应途径,CHx*与*COOH或*CO2的C-C偶联被推测为碳链增长的关键步骤。该工作为合成气制乙醇工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催化途径。
背景介绍
近年来,合成气直接催化转化为乙醇(STE)受到广泛关注。STE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绿色途径。用于将合成气直接转化为乙醇和C2+OH的催化剂大致可分为四类:改性甲醇催化剂、改性费托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和钼基催化剂。其中Mo基催化剂具有多种可调的氧化态、优异的抗硫和抗结焦性能,使其在将合成气直接转化为乙醇和C2+OH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而构建合适的过渡金属与Mo活性位点距离对于合成气直接转化为乙醇的催化剂设计至关重要。碳点(CD)表面含有多种官能团,可以为过渡金属提供高效的锚定位点,有效地防止了热解过程中金属颗粒的热聚集,提升过渡金属活性位点分散性,并具有良好的电子转移能力。
本文亮点
1. 催化剂中Ni-Mo活性位点之间达到了原子级接触。
2. 大叶女贞树叶碳点适当增加了Ni-Mo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
3. 过大或者过小的Ni-Mo活性位点间距不利于乙醇的生成,适当间距的Ni-Mo活性位点更有利于乙醇的生产。
4. Ni0.54Mo-TS的C2+OH/ROH为93.9%,而Ni0.54Mo-A的乙醇/ROH为63.7%。
图文解析
本文采用了水热法和程序升温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大叶女贞树叶碳点改性的KNiMo2C催化剂。通过调变碳点、Ni源和Mo源的混合方式,调节了Ni-Mo活性位点的空间距离,改变了Mo位点的电子性质和化学微环境,从而调节了碳链增长概率,提升了乙醇和C2+OH的选择性。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结果显示Ni0.54Mo-S颗粒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24 nm,而Ni0.54Mo-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颗粒。在Ni0.54Mo-A中观察到清晰的晶格条纹,对应于Mo2C(121)和Ni(111)面,晶格间距分别为0.227nm和0.205nm。Mo2C与Ni处于互掺杂状态,表明Mo与Ni之间紧密接触。对A2图像的衍射分析产生了A4图像,其中测量到的对应于Ni(111)和Mo2C(121)的衍射峰与A2图像中呈现的Ni-Mo2C晶格间距分析一致。在图4B2和B3中,Mo2C(121)的晶格条纹清晰可见,间距为0.228 nm。对B1中的B4进行衍射分析,发现与Ni(111)相对应的突出衍射点。此外,我们分析了 HRTEM 图像中观察到的晶格间距与相应的XRD衍射角之间的关系,在Ni0.54Mo-A中,Mo2C和Ni的XRD衍射角分别为39.54◦和44.15◦,对应的晶格间距分别为0.2278 nm和0.2050 nm。HRTEM中测得的晶格间距分别为0.227 nm和0.205 nm,与XRD结果一致。在Ni0.54Mo-S中,Mo2C的 XRD 衍射角为39.48°,对应晶格间距为0.2281 nm,与HRTEM 中测得的晶格间距0.228 nm一致。这进一步证实了Ni0.54Mo-S中Ni-Mo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比Ni0.54Mo-A 中更近。
图4 催化剂TEM表征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碳点改性KNiMo2C催化剂的策略,通过调整钼源、镍源和CDs溶液的混合顺序,合成了一系列不同Ni、Mo活性位距离的催化剂,随着距离的增加,乙醇选择性呈现“火山型”变化趋势,其中Ni0.54Mo-A的乙醇选择性最高,为26.2%,是Ni0.54Mo-L的两倍多。此外,Ni0.54Mo-A催化剂的乙醇分布高达63.7%,Ni0.54Mo-TS的C2+OH分布为93.9%,Ni0.54Mo-S的总STY为351.6 mg/gcat/h。XRD、XPS和TEM表征结果表明,Ni0.54Mo-TS、Ni0.54Mo-S、Ni0.54Mo-A、Ni0.54Mo-L中Ni-Mo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Ni-Mo活性位点过近和Ni-Mo活性位点过远均不利于乙醇生产。在Ni0.54Mo-A中,Ni-Mo活性位点之间适当的距离可以获得适当的碳链增长概率,最有利于提高乙醇的选择性和分布。RWGS反应在CO加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HCOO*、*COOH和*CO2是关键的活性物种。*CHx与*COOH或*CO2的直接偶联可能是抑制甲醇生成和提高乙醇选择性的关键。本研究为合成气制乙醇转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为催化剂设计引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并为合成气制乙醇转化的反应机理提供了合理的见解。
文献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4.124750
图文摘要
作者介绍
翁育靖,博士,副教授,现任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及河南省煤炭清洁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煤炭绿色转化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中方负责人。2012年本科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专注于钼基催化剂在生物质糖醇加氢脱氧反应中的应用,成功实现高浓度糖醇向C5/C6烷烃和高级醇的转化。2017年加入河南理工大学煤炭绿色转化重点实验室,在煤基/生物质基精细化学品炼制及催化剂开发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青年基金项目及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拥有3项授权发明专利。
孟士航,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张玉龙教授)。目前主要从事CO/CO2加氢制甲醇Cu基催化剂的构建及研究。2022年硕士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合成气制低碳醇Mo2C基催化剂的构建和应用研究。迄今,以第一作者在Catalysis Today、Chemical Engineer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
黄潮,通讯作者,河南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202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导师:房克功/陈建刚研究员)。主要从事合成气制高级醇CuCo基多功能催化剂构建与应用研究、富CO2合成气高效转化甲醇研究。迄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ChemCatChem、Molecular Catalysis、Fuel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孙琦,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河南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顾问,河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主持开发了粉煤灰提铝及系列关键技术(神华,万吨级示范),电厂脱硝催化剂再生及回收技术(神华,商业化),煤制烯烃(MTO)催化剂技术(神华,商业化),先进耐硫甲烷化高效短流程 煤制天然气技术(神华,示范)醋酸加氢制乙醇技术(神华,中试)等。荣获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2018)。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
张玉龙,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煤炭绿色转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组部特聘专家。1992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彭少逸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邓景发院士),曾任同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与石油工程系研究员和副教授,美国西部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涉及多相催化、煤化工、石油化工工艺、纳米结构材料、反应动力学等领域,主要从事煤炭、天然气和生物质等清洁利用等方面的研发。
Maohong Fan,通讯作者,怀俄明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能源资源学院特聘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编辑: 任德章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资源共享/文献互助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