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沟通问题,一直是家长们热衷讨论的。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可能会“性格大变”:以前放学回家有一大堆话想和父母说,但现在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一言不合就不耐烦、生气、把自己关在屋里。
面对这样的情景,很多家长通常会认为是孩子进入了“叛逆期”、不服管教,因此会更加严厉地批评孩子,使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
其实,沟通也是一种习惯养成,需要孩子从小去亲身体会。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家长越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质量,越能养成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
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沉默、疏离,往往也是我们大人注下的“因”,造就了后来亲子关系冷淡的“果”。
那些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的孩子,都经历过什么?
有一个菲律宾的女孩,想用自己的小提琴为母亲庆生,于是声情并茂地演奏了一首生日快乐歌。
然而,母亲并没有表现出喜悦或幸福的样子,而是冷冷地打断演奏:“你可以拉得更好的。”
女孩试图用积极的情感引导母亲:“妈妈,你说的第一句话不应该是,这是生日快乐歌吗?”
但母亲仍然继续批评她:“什么意思,如果你真的想拉给我听,不应该是这个水平,你要做到最好中的最好,这才是该有的尊重。”
女孩听后站在原地,哽咽地对妈妈说:“生日快乐,妈妈……”
视频下面的评价更加令人扎心: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孩子不再听话、不再愿意与自己沟通,是孩子的态度有问题。其实,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们大人。
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改变,而是长久以来所积累的后果。如果大人的回应总是让他们失望、伤心,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并没有那么重要,自己说什么也没用,以后就不愿意再和父母说真话了。
前几年有一档亲子类综艺节目,里面有一个孩子正面临小升初,虽然她成绩很好,一直保持着全校前三,还拿了一堆奖项,但她妈妈仍然不满意。
上舞蹈课,因为一个动作做得不标准,妈妈会不顾其他人在场,劈头盖脸将女儿拎出来训斥一顿;
回到家,女儿和姥姥坐在一起吃水果,被妈妈看到了,又是一顿训斥,要孩子回房间做题;
得知女儿作业得了B+,妈妈表示“加号和B放在一起是没用的”,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你怎么能让妈妈失望呢?
节目中的这位妈妈是一名工人,之所以对女儿如此严厉,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工作很辛苦,全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过多管过她的学习,导致她成年后没有太多选择。因此,这位妈妈把自己学历上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女儿能够好好学习,不走自己的老路。
这样的“鸡娃”模式,在工薪家庭中很普遍。事业平平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改变命运、突破阶层,做到自己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情。
但在追求“第一”的过程中,这些父母却丧失了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大人成了无情的鞭挞工具,孩子成了冰冷的学习机器;没有尊重、没有温度的沟通,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冷。
大家说起虎妈蔡美儿时,总是津津乐道其严苛的教育方式,却忽略了她对亲子关系的重视:她会逼女儿每天练6小时钢琴,但会在女儿比赛时说“尽力就好”;她会给予女儿们沉重的学习压力,但会允许孩子在课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也会和女儿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她会在事后反思自己,不断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
《无条件养育》一书中说: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
因此,亲子沟通绝对不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双方有来有往的、传递爱与信任的情感交流。健康的亲子沟通模式,才能建立起坚韧有爱的亲子关系,既能成就孩子,也能成就我们自己。
身为父母的我们,从现在开始这样做:
1、倾听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判断未必是正确的,但他们的感受是需要被接纳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用平稳的情绪和语言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给予建议。
2、对产生的矛盾进行自我反思
当我们与孩子产生矛盾冲突之后,要反思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导致孩子产生反抗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
3、客观描述自己的要求
很多情况下,大人喜欢以自己的主观看法来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又没叠被子,怎么这么懒啊?”。我们尽量避免用负面评价去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是客观的、直接的说出我们的要求:“我看到你的被子还没有叠,现在去叠一下。”
4、学会赞赏孩子
只要孩子有做得好的地方,就应当得到赞赏,这不仅仅限于学习,而是各方面。比如,当孩子记着你的生日,为你准备了一个小节目或小礼物,你应当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回应;当孩子在比赛中尽力却没有获得好名次,你也应当表扬他,因为你要让他知道,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5、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替孩子做了很多,而孩子却不领情,这往往是因为包办代替的事情太多。比如,孩子明明什么都没有说,妈妈却直接给孩子报了舞蹈班,理由是“她喜欢舞蹈”。
6、高质量沟通更重要
很多家长觉得和孩子沟通“越多越好”,其实不然。低质量高频次的沟通,只会让孩子觉得厌烦。高质量的沟通更加重要,多和孩子聊一聊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少一些说教会更好。
总而言之,家长想要和孩子保持良好、亲密的沟通,离不开平日点点滴滴的细节积累。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参与一些话题讨论,尊重他们的意见表达;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更要让他们学着自己做决定、承担后果。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才能更加有意愿和大人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