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猛兽,不受任何约束在肆无忌惮

财富   电视剧   2024-07-19 10:01   湖南  



最新十篇爆款文目录

8、中央政府领导集团只有的朝事没有国事

9、军政监三权同时授予一人是政治自杀

10、最高统帅的思维之障贻误何止千年

11、卖官鬻爵泛滥就是政权谢幕的开始

12、政治衰败的最早迹象显现在经济衰退

13、最高领袖书生意气的施政手段害死人

14、军权一咳嗽政治就感冒

15、最高领袖打破平衡必然以吏治溃烂为代价

16、最高领袖乾纲独断背后竟然是庸官成群

17、有哪些高官是被最高统帅明升暗降的

我的另一公众号《唐小舟全集》开通了留言功能,喜欢我的小说《二号首长》的朋友,可去此该阅读一至七部,亦可去此号留言探讨



说到地方行政,便须附带述及监察制度。

汉代丞相为政府最高首领,副丞相即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御史大夫职权,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同时并监察及皇宫之内,这已在汉制中说到。

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不属于三省。

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此即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汉代相异之点。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二讲《唐代·唐代的政府组织》

又涉及监察制度了。其实,我也非常喜欢谈这个话题。

大家都熟悉一句名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老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后来,这句话一再被某些人引用,而这些引用者的目的,似乎是想表明,权力并没有被关进笼子里,或者至少在某些地区,没有被关进笼子里,尤其认为,在某些历史时期,权力就像一只野兽,不受任何约束在肆无忌惮。

事实上,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希望找到一种最好的办法,驯服和关押权力这只魔兽。所用的工具,就是监察制度。

只要谈到监察制度,许多人一言以蔽之,古代君主制的权力尤其是皇权,根本不受任何约束,皇权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和这类人探讨监察制度没有丝毫意义。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一旦拥有了权力,必然不肯被监察制度束缚,而又必然被监察制度所教训。

我已经数次介绍了封建时代相和史这两个官职。这其实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两类监察官员。天子给各诸侯国派出这两类官员,这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因此可以说,这是最早的监察制度。

另一方面,似乎也可以说,当时的天子,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先进性,他们创造了这种制度,仅仅只是出于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是出于封建时代,对私权的强烈保护欲。

这里面,或许有一个逻辑悖论。不信任,或许是一种充满负能量的情绪,同时,它又是推能社会进步极其关键的动能。

由此可见,监察制度,在什么样的土壤中都可以茁壮生长,也可能因为某个帝王的一念之差,或者一个时代的糜烂,而毁于一旦。比如西周末期,这一制度,是名存实亡了。

哪怕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甚至包括士大夫,也设置御史一职。不过,此一时期,主要职责,就只是记录,监察恐怕在其次。

御史成为专职监察官员,公认自秦而始。

所谓御史,从字面理解,就是君王的记录官,御是君王专用词,凡与君王相关者,均可用御。史是记录官。所以,御史也可以理解为奉君命负责记录的官员。

据《史记》所载,秦置御史,始于秦始皇。不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御史的记载有好多处,时间也不一。

先是说,“元年,始置御史中丞……中丞掌监群臣,副御史之令。”这是说,在秦始皇元年,便置御史中丞,其职能是掌监群臣。

凡带中字的官,均与皇相关,或者说与内廷相关。御史中丞,更像是一个内廷职务。而又带有一个丞字,似乎是副职,那也就是说,其上还有御史,或者是史料所称的御史大夫是正职。

同是《史记》中,另一处记载,“始皇十一年,立御史大夫……十二年,废丞相,以御史大夫代之。”

此处所说立御史大夫,而不是置。显然,御史府或者御史台是存在的,只是被立了御史大夫一职,并且在第二年,以御史大夫取代丞相。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初置御史大夫以下四人:一曰监御史,掌宫门内外诸门令史;二曰御史大夫;三曰监丞;四曰监御史。又有左右长史、左、右丞,以监百官;诸曹郎中、诸御史以治事。”

我查了一下秦始皇本纪,并无此记录。而且,一曰监御史,四曰监御史,貌似重名,很让人不解。

这些细节,不需要仔细斟酌。在此,我只想说明两点。

其一,并非秦始皇始置御史,而是秦始皇始以御史作为监察官。

这也恰恰说明我的观点,此前,御史一直存在,只不过不负责监察,只负责记录。秦始皇才将史的监察权正式确定。

其二,御史台已经是一个机构庞大的监察体系,最高级别是御史大夫,以下有四个副职或者四个部门,每个部门,又有左右长史,左右丞。负责监察百官、诸曹郎中、诸御史。

对于御史的职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为“掌监诸丞相百官”,《史记·李斯列传》记为“掌治六国诸侯及三秦之地”。两种表达,有没有区别,不得而知。

这只是《史记》的记载,事实上,秦置御史的时间,可能更早。

这不重要,重要的只说明一件事,由秦始皇正式确定了御史为监察官,御史台或者御史府的一号首长品级相当高,位列三公。

汉代进一步完善了御史制度。不仅在中央设立御史府或者御史台,并且由中央派出巡察官员,刺史。

刺史的职名,其实也叫刺御史,简称刺史。

钱穆先生一再强调,“汉代丞相为政府最高首领,副丞相即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御史大夫职权,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同时并监察及皇宫之内,这已在汉制中说到。”

这是不对的,至少是表达不准确。

御史大夫和丞相同为三公,属于丞相副职或者副丞相,可能小。秦始皇设宰相,以丞为副,御史单列。汉随秦制,就算汉时不设宰相,以丞相代之,也不可能让御史大夫当副丞相。

钱先生又说,御史大夫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同时监察及皇宫之内。这就更容易令人误读。

误读之一,御史大夫监察的中央,不包括丞相。

误读之二,御史大夫同时监察及皇宫之内,包括皇帝。

据史记所记,御史的监察对象是百官,百官包括丞相,但不包括皇帝。司马迁是汉朝人,记录汉御史大夫“掌监诸丞相百官”,应该可信。

也就是说,御史大夫并非副丞相或者丞相下级,设置下级监察上级,这是权谋,而不是制度。没有哪位官员会设置这样的制度。

至于唐代,钱先生说,“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此即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汉代相异之点。”

我以为,汉唐两代,监察权至少在御史这里,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所谓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应该是钱先生的误解。

但唐代和汉代相比,监察制度又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由唐而始,把谏官也归入了御史台。

不是一直有人说,监察制度不监察皇帝吗?可是,谏官所谏的主要对象,就是皇帝。

更为特别的是,中国历史上,谏官制度建立的时间很早,甚至早于御史制度。早在周朝以及春秋时,就已经有谏大夫或者谏议大夫之职。

秦之后,谏议权进一步放开,除了专设谏院,置谏议大夫为专职谏官外,光禄大夫、议郎、博士等均有谏议之责,其他中央官员若加有侍中、散骑、中常侍等虚置官衔,亦可在皇帝身边起到谏议的作用。

到了唐朝,倒是把谏议权收了,归于御史台。此时,谏议大夫对皇帝的监察,就弱了。

御史台正式定名,便是钱穆先生说的三省六部一台。之所以有此一称,是因为唐代降了御史大夫之职,也就是降低了御史台的职级,和尚书省的六部平级。

这和汉初设刺史,思路是一致的。监察官员,职权太大,品级不宜太高,否则太容易专权。将品级降下来,御史就只有两大权力,一是调查权,二是后来谏官的风闻言事权,而没有执行处罚权。

明代和清代,设立都察院,是对御史制度的更进一步明晰。

御史大夫的官太大,位列三公,属员众多,一个小小的刺史,便可以巡刺好几个郡太守。这样的职位,皇帝是不放心的。另一方面,大事小事,御史大夫不可能事事向皇帝汇报,真是那样,皇帝会累死。

因此,皇帝的知情权和御史大夫的执行权之间,就会存在巨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让皇帝会很不安稳。

于是,汉武帝想出一个办法,设置绣衣使者,也称为绣衣御史或者绣衣直指、绣衣执法。这些绣衣使者,品级更低,但权力巨大。不仅有调查权,还有执行权。

由此形成了一种后代的宪兵制度。

这是制度的发展,唐朝以及明朝,均沿用这一制度,唐朝时设置内卫,明朝设置锦衣卫,都是秘密警察部队。也是另一支监察力量。

当然,明朝将监察制度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因为锦衣卫职权太大,于是又先后设东西两厂。如果说,锦衣卫或者内卫,属于皇家宪兵的话,东西厂,就属于秘密警察。

这些机构,都属于监察机构的组成部分。只不过,这些监察机构,也是皇帝集权的组织结构,其监察权,是将皇权划在之外的。

唐以后,谏议权,名存实亡。这是另一个话题。

二号首长目录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六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点击进入:深圳斗牛第001章

点击进入在河之洲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



黄晓阳
地球就是一大村,世界只有两个人。想做就做,不然就老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