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杀人不讲对错只论必杀的理由
财富
电视剧
2024-08-17 10:01
湖南
有话在说,请在公众号黄晓阳留言,共性话题我将专文探讨。郭嘉生命垂危,曹操赶去看望,郭嘉对曹操说,司马懿其心深不可测,自叹不如,原以为自己活着,还能控制他几年,不想命不由己,所以,他建议曹操,此人若不能用,则杀之。
同样的桥段,我看电视剧《大秦帝国》时也见到过,公孙痤临死前,向魏惠王隆重推荐,说,卫鞅有大才,可以担当国相。此时,卫鞅只不过是公孙痤所养之士,任中庶子之职。
中庶子是侍从官。但卫鞅这个中庶子,并不是由魏王任命,只是公孙痤任命,因此不是公务员,只是一个非仕的私授职务。何况,当时有养士之风,所谓养士,差不多类似于贵族所办的家庭学校,只不过比私塾高一级,如果一定要和现在比较,大概属于私办的研究生班。卫鞅的职务,大概也就相当于这个研究生班的班长。
这样一个人,公孙痤却推荐他接替自己继任国相,魏惠王认定他是病糊涂了,完全在情理之中。公孙痤见魏惠王不答应,又说,如果不用此人,就把他杀了。转过背,公孙痤告诉卫鞅,你快跑吧,我已经向魏惠王建议,用你接任国相,同时建议,如果不用你,就杀你。你如果现在不走,恐怕来不及了。
卫鞅却一点都不担心,他告诉老国相,如果魏惠王不用他,就必然不会杀他。如果查遍所有史料,同一桥段,恐怕既不知发明权属谁,也不知抄袭者有多少,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史家或者文学家的抄袭,而不是史实。我们不仿分析一下公孙痤推荐卫鞅时,三个当事人的我思维。首先说说公孙痤,他因为深知卫鞅,因而推荐。也深知,此人如若不是魏国之福,必是魏国之害,因而,建议不用之则杀之。除此之外,他恐怕很难说没有私心。身处高位者,又值乱世,权力不可延续,身后难免遭殃,一旦遭殃便是灭门之祸,因此,恐怕没有人不想权力的延续。其次,自以为是。处于如此高位,很难真的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更大的可能,认为自己和老大是铁哥们儿,说话很有分量。趁此机会,做些后事安排,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此外,公孙痤既然认定卫鞅堪大任,却一直让他读自己的研究生而不出仕,直到死时才向魏王推荐,可见他存有严重私心。
我查了一下,商鞅(卫鞅)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活了52岁。公孙痤死于公元前361年,这一年,商鞅29岁左右。虽说古人七十古来稀,三十当立,可卫鞅毕竟是当立而未立,别说建功,就是入仕经历都没有,魏王何以相信?
身为一代君王,用人要服众,他若把这样一个人提拔为国相,何以服众?再说,卫鞅不是刚刚才被公孙痤发现,而是跟着他读了好几年研究生,身为国相,公孙痤如果真的认定此人才堪大用,何以会拖到死时才推荐?为什么不早作安排?此时的公孙痤,病入膏肓,完全糊涂了也是可能,其言岂可轻信?
魏惠王不肯接受公孙痤的建议用自己,是根本不认为此人堪用,不合逻辑嘛。觉得此人不可用,是对其轻视,觉得此人无用。既然是无用之人,杀鸡焉用牛刀?
至于郭嘉建议曹操,对司马懿不用之则杀之,恐怕更是不可能。
此时的司马懿比当年的卫鞅小几岁,但也接近30了,显露才华,也不是不可能。但郭嘉认定,此人若不能用而不杀,日后必为祸,恐怕就不是知人善用,而是会算命。无论是早年的卫鞅,还是后来的司马懿,即使再高的识人高手,若能看出此人不为我所用必为我之害,那就都不是慧眼识人,而是算命高手。类似的故事,除了史家或者文学家的夸张之外,更像是当事人为自己策划的一个广告文案。
这一桥段之所以被一再抄袭,是因为此事存在一个形而上逻辑,即用人逻辑,不用之则弃之。
任何人用人,如果不用此人,一定是觉得此人能力不堪可用,更不堪重用。才堪大用而不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等于在培养敌人,属于自掘坟墓行为。
哪怕是才堪大用之人,也一定遵循疑人要用,用人更要疑的原则,也就是越有才能的人,越是疑而所用。
对于年纪比自己小很多,职级比自己低很多的人才,用时往往坠入一个认知误区,即用而不疑。事实是,哪怕小学生,也一样要疑而用之。老师若真是对学生用而不疑,其实是害了这个学生。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