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BO团队
编 | 山火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共出现73万件索赔投诉案件,其中职业打假人以食品为由进行的恶意投诉就有22万起。
在葡萄酒行业则已有公司化运营的职业打假人,通过专业培训让业务员全国跑寻找产品漏洞,有的公司提成高达70%,十分容易滋生栽赃、调包、造假等行为,对营商环境造成的危害已不可小觑。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出台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其中第二十条将“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作为重要内容。
01
职业打假人对葡萄酒商家恶意投诉,或将面临刑事责任
《重点举措》中对于消费者依法维权的宗旨并没有改变,提出将“发挥惩罚性赔偿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作用”,这对于避免葡萄酒行业劣币驱逐良币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面临严格规范的是职业打假人进行的“恶意投诉”行为。如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法院民事判决书(2023)晋0403号民初2112号公布的案件中,一名职业打假人在超市购买了8瓶进口葡萄酒,后以产品无中文背标索要10倍赔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瓶葡萄酒的背标存在疑似被恶意撕毁的行为,最后该起诉被驳回。
而在浙江的一起案例中,一消费者购买了一箱波尔多名庄酒,该产品为原箱售卖产品,中文背标在箱子上,其却将单瓶葡萄酒拿出来以无中文背标为由索要10倍赔偿,也被市监局驳回。
对此,《重点举措》提出通过夹带、调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赔偿或者敲诈勒索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涉及到葡萄酒的投诉案件中,身份是否为“消费者”已成为案件的重要判断标准,法院会根据大数据对其历史投诉次数进行汇总分析,区分其是否利用投诉举报谋取不正当利益.
如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23)苏07民终4851号中,法院驳回了一消费者以葡萄酒过期为由对商家索要的10倍赔偿,理由为“其在江苏涉及的产品责任纠纷达10余件,其消费者身份不宜确定”。
对此,《重点举措》再次强调将“强化投诉举报大数据汇总分析,探索跨地域、跨领域通报协作、并案处理、并案告知等。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查,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
02
保护合法经营的酒商免受困扰
“职业打假人与消费者身份界限非常模糊,社会争议很大。职业打假人通过揭露假冒伪劣、过期葡萄酒,有助于净化市场营商环境,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健康的葡萄酒消费环境,同时职业打假人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方权益等方面也是做出了贡献的。”酒类零售资深人士马国民表示。
“可是很多职业打假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过度和不当行为对酒商和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其采取过激手段,侵犯酒商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给酒商带来经济和精神压力,甚至演变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新政第 20 条的出台,明确了对职业打假人的规制态度,可以说是为职业打假人戴上‘紧箍咒’,这有助于保护合法合规经营的酒商免受恶意举报和敲诈勒索,维护了商家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商家的经营安全感,相信这一政策的出台,肯定会得到合法合规经营商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
北京君泽君律师事务所赵春祥律师认为“在葡萄酒领域,职业打假者常见的手法是购买标签或背标不规范的进口酒进行索赔,经营者不赔偿的话,职业打假人就以曝光、诉讼等手段加以威胁,新规对此类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即对于不影响葡萄酒内在质量的标签标识、说明书、宣传材料等外在瑕疵,如果经营不是故意或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明确作出不适用惩罚性赔偿。将树立国家行政执法权威,优化市场营商环境”
此外,WBO采访了多个葡萄酒零售商的态度,其中位于上海、杭州、西安、成都等地的多个零售商表示,在日常销售时偶尔会遇到职业打假行为,对于净化葡萄酒市场环境确实有利好的地方,但让人苦不堪言的是一些故意找茬的行为,像“狗皮膏药”一样黏住不放,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经营,希望通过该政策能让消费者和商家的权益均得到保障。
END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