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特地从外地来看诊,手里拿着一家当地三甲医院的肠镜报告,从图片及报告描述看,升结肠有两处浅糜烂,病理汇报是腺瘤样改变。
患者看起来非常的紧张和焦虑,在交流中才知道他在网上看到说“腺瘤是癌前病变的一种”,担心自己可能得了癌症。
殊不知,实际上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直接划等号,也不等于毫无关联。
今天,我们就严谨地说说癌前病变与癌前疾病。
癌前病变,顾名思义就是癌症发生前的一些病理状态,是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渡的一个移行阶段,是癌发生过程中的前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有细胞退化和增生,有DNA的损伤和修复。癌前病变与癌有质的不同。
图片来源:bigstock
癌前疾病则是临床概念,指一些发生癌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或者指患某些疾病时有较多的机会发生癌变。
下面,我们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的大肠癌为例,对这个概念加深了解。
大肠息肉病:大肠息肉是指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息肉病与多发息肉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认为,肠道息肉数目超过100个的才称得上是肠道息肉病。
图片来源:bigstock
大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从病理上可分为:
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绒毛管状腺瘤,此类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故称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
错构瘤
增生性息肉
后三种息肉又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低。
己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
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混合性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等;
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畸变隐窝灶,尤其伴有异型增生者,皆视为癌前病变。
图片来源:bigstock
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肠镜表现是炎症,但病理示腺瘤样改变,应该考虑是癌前病变。这种情况在溃疡性结肠炎会遇到。
以前大家认为的不典型增生相关病变/肿块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前病变,在结肠镜检查时应当特别关注。
应对癌前病变的措施有两个:一个是防止形成癌前病变,第二个是阻止癌前病变转化成癌。
1
●
预防病变形成
预防病变形成是上策。无论是遗传性还是散发性疾病,环境因素均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够改变的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戒烟、粗纤维饮食、少吃红肉等是有益的,服用阿司匹林、叶酸、钙等是否获益目前仍有争议。
图片来源:bigstock
肠道微生态和肠道免疫决定着肠道稳态,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结直肠的环境因素,影响着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等有着密切关系。
有学者提出,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影响和预防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
2
●
发现与治疗病变
目前对于癌前病变的治疗手段是成熟的,重点在于早期发现。让专业人员和公众认识到结肠镜检查在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既要避免对低危人群内镜的过度监测,又要更大程度地有效发现癌前病变。
2020年中国专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推荐我国结直肠肿瘤的筛查目标人群建议为40~74岁人群,每5-10年行结肠镜筛查。
筛查目标人群又分为高风险人群和一般风险人群。
符合以下之一者可以列入高风险人群: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或有大肠息肉病史。
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或有结直肠癌前疾病者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或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
有消化道症状,如慢性便秘超过2年,慢性腹泻2年来累及持续超过3个月,或有便血、黏液便;不明原因的贫血或体重下降;免疫法粪便潜血阳性。
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本人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无以上表现者为一般风险人群。
图片来源:bigstock
正确认识结直肠的癌前病变,规范治疗癌前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按照规范进行结肠镜检查,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切除,将病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就让“私家侦探”消化内镜医生,为您指点迷津,做您健康的守护神。
温馨提示
现如今网络信息发达,很多人一旦发现身体健康问题,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
殊不知,每个人身体情况不一样,疾病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盲目信任网络上提供的“诊断”,有时反而会徒增了重重的焦虑和担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时候及时到正规医院约诊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详细问诊,才是正解!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消化内镜医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2): 1691-1698.
[2]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11):97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