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更文了。
上个月的四篇文章提交截止的最后时刻,才仓促完成最后一篇。
这个月又过去了三分之一,也才刚刚完成了一篇。
不愿意动笔,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每天都累到崩溃,真正体验到了小时候家里人常说的“脚手不连地”(河南人自动带入,哈!)。
儿子上一年级,时间一下子就被压缩了。
早上最晚六点半必须起床,给儿子准备早饭。
到了学校,办公室来不及进,撸起袖子就开始带着学生打扫教室,轮到厕所值周还要打扫厕所,大概率早读是废掉的。安排得早的话,二十分钟的早读,晨诵会紧紧巴巴地上完,可总是没有办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创编。
不上课的时间就一头埋进作业里,备课里,各种杂事里。
中午回到家里,已经都十二点了,准备午饭。吃过午饭,收拾完,差不多就一点了,赶紧躺下睡一会,通常是睡不着的,因为儿子下午一点半就要入校。
下午不上课的时间,效率极低,昏昏沉沉,看几页书,肩膀酸痛,脖子僵硬,没有时间运动,整个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晚上又是做饭、洗衣各种家务,陪儿子读完书,他躺下完全睡着就要十点钟。清醒的时候,再埋头在书房备课、读书至十一点多;不清醒时(不清醒的时间超多)就不强迫自己,塞着耳机听会课(大概率就是催眠曲,啥也听不到,记不住),就迷迷糊糊一觉到了闹钟响起的一刻。
如此的生活,重复、重复,每天都在重复着。
干老师的肎读跟不上、听不懂,好像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魏老师咖啡馆的课勉强跟上,但都是路上或家务时听的,总是觉得不够浸润,没有留痕;
橡果书院的中期课程本计划每周至少两节,但是远远没有跟上(听马玲老师讲绘本,有心流的感觉;听美丽老师讲晨诵真的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全人之美课程浸润下的老师—严老师、小鱼老师、杏杏老师、九朵老师······各个都有自己的生命魅力,各个都让课程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羡慕至极);
丁丁老师的备课,只能勉强让自己在开课前匆匆听一遍。九月份倏尔就消逝了,至今没有上出一节自己满意的课,教育叙事不想写,也觉得没得可写。
这庸常而让人痛楚的日常,还真是一把辛酸泪!
小确幸有吗?
新房子差不多全部完工了,已经可以想象在客厅里看书码字的快乐了;
教室里的一群孩子,几乎每天都有进步,这是在高年级时无法常常感受的;
又当班主任,除了刚刚开始那一段日子,有抱怨和不适。现在,已经在逐渐适应,而且也学会了让自己程式化、自动化地去解决那些看起来麻烦,其实只需要体力的“蛮干”就可以了的工作。
千万不要上情绪价值,容易让自己被动陷入。
好像就如此了!
小焦灼有吗?
儿子最近总是考试,却常常发挥不佳,都是些琐碎的小错误,他很失落,甚至有时会流露出厌学的情绪,全没有了刚刚上一年级时的热情。一年级不是应该用故事和游戏开启吗?为什么要这么早就卷入应试的漩涡?无法干涉,也无法控制,只能接受。
但作为家庭,要尽可能给予儿子故事和游戏,以及如何去看待如此频繁又可能失意的考试。也许也是家里无形中强化了考试的影响,比对、询问。我自己要淡化对考试的关注,也淡化儿子与他人的比较,尽可能让他在家里可以有更多游戏和故事的时间。
自己每天都在原地踏步,在自己舒适的圈子里打转转,我甚至想:要不要辞职去加入南明?虽然自己离他们优秀教师的标准差很远,那就从一个见习老师开始,也让儿子有更好的小学教育。
但这些也只是停留在想象上,有太多的羁绊和顾虑,不够勇敢,也没有力量。
以上,便是絮絮叨叨的庸常。
日子还要继续,不甘心沉沦,不甘心在庸常里萎靡。
魏老师说,每个人都很忙,共读,就是强制性地把大家带到阅读,否则,很快地就会陷入到低品质的忙碌中。
线下的强制必须遵守,线上只有自己给自己加上枷锁。
总是愿意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也总是在自己熟识的领域滑行,又怎么会有进步和真正的突破?
也许接下来,就是要突破原有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一点点突破庸常的枷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和生活节奏。
也许突破可以从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和写作时间开始。
晚十点阅读时间,早五点半写作时间,如此一月,先来挑战。
絮絮叨叨的意义也许不是在结尾处豁然开朗,而是在文字里找到一些安慰和一点点光亮。
至于能不能开出花,不急,先培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