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犹记得还在自长沙返回家中的高铁上,就追随着长沙谷里营的大军没有一丝犹豫地加入了“百本童书阅读”的活动。后来,祖庆老师提供了一份必读的书单,我翻阅了下书目,家中有多半,看来需要重读。后来又购置了其余未有的书籍,打算读完手头正翻阅的书籍再开启阅读。未曾想,群内一篇篇优质的童书解读,更有苗苗老师对《大林和小林》不可遏制地真情批判,更是激起了我对《大林和小林》的极大兴趣。索性,放弃在读之书,转战《大林和小林》。
《大林和小林》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可太喜欢了!
作家张天翼用荒诞却真切的儿童笔法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兄弟悬殊的选择和天差的命运。
小林秉着“一个人总得干活”的信念,在一次次地反抗和逃亡里,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相较于小林的遭遇,我更对大林(唧唧)所遭遇的极尽荒诞却剜入骨髓的冷峻思绪良多。成为大富翁的儿子,“吃得好,穿得好,又不用做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换名字,变成大胖子,让自己的一切都交付给别人来完成,替自己办事,替自己说话,甚至帮助自己吃饭(方法是搬动上颌和下颌,上下活动,以实现咀嚼和吞咽),以至于忘记思考,也完全忘记自己,最后死在满是金银,却没有食物的荒岛上。
这哪是童话?分明是一部恐怖小说。
不是啊,在读的过程中,除了开心,就是好笑。那样的一丝恐惧是合上书后的一闪而过的悲悯。
成为谁也许不重要,成为你自己才重要。成为你自己才会经历一场真正的跋涉。让大林(唧唧)死去,也许是对童年幻想的最好告别。
书中圈画了好多处,每每都被张天翼的奇诡想象着迷和赞叹。因为有了《大林和小林》的高光阅读体验,遂转战继续阅读张天翼的另一本被我弃读的《宝葫芦的秘密》。
《宝葫芦的秘密》不同于《大林和小林》里的极度荒诞和极具讽刺,于我而言,它倒是多出很多真实感。
我会时不时代入,会完全体会到王葆刚得到宝葫芦时的欣喜若狂、不可一世,想做之事、想做之物、想交之人迅速出现的虚幻与无聊,知道此物何来时的恐惧与绝望。
虽然这个宝葫芦蘸满了童话的印痕,却让我深感真实世界的劳作与创造是何种的诗意和美好。作家张天翼在后记里说“正是要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但在不劳而获的深渊里还会埋葬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躯壳极尽物质填充,精神却极度贫瘠,这才是宝葫芦最大的秘密。
它并不如狐妖吸食人的精气,却在无所不用其极地帮助主人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升级,代价是主人却在它的升级里日益消亡,直至完全毁灭。
“我既然活在世界上,我就得有我的生活;我就得活动,就得发展,就得起我的作用。要是我不活动,又不使力,又不用心,那我迟早会枯掉烂掉。我可不能闲着,像一块废料似的。我得找机会把我的能力发挥出来——这才活得有意思。能力越练越强,我就越干越欢。”
这是宝葫芦说的一段话,也道出了我们人要劳作和创造的真谛。
这个时候的王葆已经渐渐预感到或者说已经得到了宝葫芦带给自己虚无感,但是这个时候的他,仍然舍不得完全放弃宝葫芦,而是希望它可以在自己想要它出现的时候再出现。
宝葫芦又说:“都是有困难——有的你倒有兴趣去克服,有的你可兴趣不大。有些东西你要享现成的,得要什么有什么。有写个东西你想要自己来制造,不让我插手。又有些个东西你起先想要自己做,做呀做的可又不耐烦起来,于是我的名字就荣幸地又被你提到······你的情况那么复杂,我的头脑那么简单,可叫我怎么闹得清呢?”
我们活一世的真相是什么?没有轻松的逾越,也没有一蹴而就的获得。伤筋骨、饿体肤的劳作,耗费心力却常常不可得才是真相。因为只有经历这样的一步一台阶,抵达峰顶时吹来的风,才足够沁人心脾,可哪是风醉人?只是那抵达的脚步更让人怀念和铭记。
年少时,人人都想要一颗宝葫芦,助我上青天,助我早登峰;可人到中年,却愈发觉得那沉浸于劳绩,虽神疲力竭,却足够真实、十分诗意。
后记:
读完《大林和小林》,我就忍不住想要写下些文字,但胸中好像有喷薄的表达欲,却又不知怎样为它找到合适的输出路径。我在当天的微信日记里,删删减减,写下了200多文字,却又将它们束之高阁。我沮丧地发现,我读完了这个故事,却不曾拥有这个故事,因为我并未真正读懂它。那一刻我失落极了。
但转念想到手头还有一本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当时的我嫌弃这本书幼稚、无趣,毫无可读性。现在不妨拿来再读。不曾想,这次拿到手中的书仿佛已经脱胎换骨,我又是几乎一口气读完的。全没有了上次读时的无聊和无趣,我圈圈划划,在很多处会心一笑,甚至笑出声来。我也才知道,现在才是我遇到它做好的时刻。
虽然,对于两本书的解读都充满了我自己的偏见和误读,但也不怕,人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愈挫愈勇的误读里渐渐长大,也让心甘情愿希望走进更真实的童话的我,继续在读懂童话的路上攀登、翻越,乐此不疲。
读懂童话,也许就能读懂儿童、读懂自己、读懂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