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文摘   2024-06-14 20:11   河南  

老魏的咖啡馆内部课程讲稿,重发,推荐阅读

我知道有些父母很忙,顾不上孩子。有些父母很重视孩子,但是高度焦虑。

无论如何,我们的孩子还在小学阶段,许多事情还来得及,一旦初中毕业,就真的来不及了。而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父母的学习之所以重要,就是尽量避免别人踩过的坑。

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怎么和孩子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这个话题分为两部分:

1.假期里,应该让孩子干什么?

上网课?进补习班?做作业?大量读书?做家务?任其自然?

2.假期里,应该怎样管孩子?

怎么确保他不沉溺在手机或电子游戏里?怎么让他假期过得充实?怎么确保他学业持续进步?怎么跟他能够好好沟通而不至于亲子关系紧张?如果父母上班不在家,怎么管孩子?

每到假期,无非是这两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重点放在第一个问题上。因为家长通常更希望知道怎么办,而对我来讲,关键的问题,永远是做什么,和为什么做。


一、传统的寒暑假作业,到底错在哪儿了?


为什么会有寒假和暑假?这是清朝末年,在学制改革时,向西方学过来的。国外的学生,利用假期做的事,大体包括:

1.打工。以服务业为主,例如在加油站、快餐店、超市等。中小学生,则是以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服务业为主,例如帮助父母擦汽车、为邻居剪草坪、在社区内送报纸等。

2.做义工。包括去救助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去不发达国家支教等。美国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规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否则不能毕业。

3.学习技能。例如日本大学生,往往是“考驾照+做兼职+游玩”三者结合。韩国等国家的学生,也热衷于利用假期充电,例如学习外语。钱少的去菲律宾学习,钱多的去澳大利亚学习。

4.旅游。例如,法国近来兴起工业旅游,毕竟,学生实地通观葡萄酒场,并亲手参与酿制。德国学生喜欢去农庄,亲近自然。

那么,我们应该让孩子干些什么?

首先声明,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假期的安排,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么,小学生的假期,应该如何度过?

我建议,假期应该把重点放在三件事情上:

1.学习。

2.发展兴趣。

3.承担劳动任务。

贯穿这三者的,是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1


学习仍然是假期的首要任务。

但是,假期的学习,和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里的学习,是以浅学习为主,因为班级授课制以及按铃声上课的设计,要求所有学生统一步调,这样,学习必然是相对机械的。但是假期里,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就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因此,假期是深度学习最好的机会,而深度学习,能够让孩子步入良性循环,最终大幅度地提升学业成就和自身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

顺便说一句,浅学习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就,会伤害孩子的思维品质,甚至会影响孩子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举个例子,本来西游记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我现在把它变成提取信息、摘录好词好句、写读后感,完全地浅化它,结果是什么?

深度学习,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含义完全不同。那么在小学阶段,文化课学习重点应该抓什么?

最重要的,是抓阅读和写作。

读写能力是孩子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个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的途径,主要是大量读写。而平时学生时间有限,大量读写的最佳时间,就是假期。

小学低段,我强烈建议,(1)让孩子大量阅读,从绘本、桥梁书到初阶童书。桥梁书和初阶童书,可以用大声朗读的方法。同时,根据老师要求,(2)增加一定数量的长文挑战的训练,以孩子能接受的程度为宜。最后,可以考虑(3)让孩子录一定数量达到作品级别的讲故事视频,要求要脱稿。

小学中段,我强烈建议,(1)把海量阅读作为重中之重,挑战300万字(约30本中等水平的童书);(2)加强自由写作练习,每周至少一篇,最好2-3天一篇,甚至可以挑战每天一篇,每篇不少于300字。

小学高段,我强烈建议,(1)如果阅读量不够,保持足够的阅读量,读中高阶童书,把大奖小说系列扫读一下;如果阅读量足够了,那么,开始向经典转移,尝试挑战《西游记》原本或《水浒传》。(2)可以选择一本传记来读,例如《居里夫人传》,或《海伦·凯勒传》。如果孩子喜欢艺术或体育,可以量身选择,例如《梵高传》、《乔丹传》之类。(3)仍然要加强写作量。每周2篇是底线,也可以不断挑战,甚至每天挑战。字数以500字为底线。

其次,是抓英语的输入量

为什么要抓英语的输入量?英语和语文一样,输入量是学习的关键,而不是做题。输入量不够,做再多的题目也是白搭。而假期,是增加输入量的最佳时期,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英语和语文又不一样,语文是母语,重在训练思维能力,英语是外语,重在训练交际能力。这意味着英语在学科教学中,是对智力要求最低的,英语学习更依赖于外部的积累和激励,是时间堆积出来的。换句话说,只要努力,就能学好外语。

那么,为什么要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五六年级加强外语学习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学习靠积累,如果语文和英语小学不强,到了中学很难弥补,这跟数理化还不一样。二是英语学习因为重在训练交际能力,所以,对智力要求不是很高,如果早期占据了优势,例如是班里的优等生,就能够步入良性循环。反之,到中学要补,就会事倍而功半,越学越痛苦。而小学学好了,到了中学,信心大增,顺风顺水,特别有利于孩子的自尊心。


2


有一种传统的错误作法,就是发给孩子一堆题去做,例如寒暑假作业。

寒暑假作业的意义在哪儿?

有人想当然地说:复习、巩固、深化……可是,这些不应该在学期内完成么?期末复习那么长时间,不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么?期末考试结束,理论上讲,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完成了,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一个寒暑假作业呢?几十年来,没有人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理论上讲,寒暑假作业,不应该再复习上学期学习内容,这纯粹是为了填充假期而做的无用功,实际上,学生也很讨厌。

但是,在三种情况下,寒暑假作业可以与学期内教学发生关联。

第一类情况,学期内教学没达成的内容,假期需要继续学习。(这还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测评的事)

如果孩子在读一年级,到了假期,家长要问:这一学期语文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生字词,都掌握了吗?要求默写的内容能够完全默写正确吗?数学的口算过关或者说达到自动化了吗?如果没有,假期就要继续学习。如果假期没有继续学习,问题就会被带到下学期。但是,这种继续学习,不可能通过寒暑假作业来完成。

因为继续学习的前提,是把问题识别出来。举个例子,家长可以在放假后几天内,把一学期的生字词,重新听写一遍,然后把孩子写错的生字词记录下来,让孩子重新学习和练习。在假期中,设置几个检测点,不断地减少不会的生字词的数量,到开学前,确保全部过关。这样,孩子下学期就可以轻装上阵,不至于把错误一直带到后面的学习中去。有些错误,小学毕业乃至于终生都不会被纠正。

第二类情况,是为了下学期课程而进行的准备性学习,通常听老师的安排就可以了。例如,下学期要开设《西游记》课程,假期需要提前自读全书,就属于这种情况。有时候老师也会布置一些预习工作,比如把下学期教材要求的必背古诗词,利用假期提前自学并背诵,都是有可能的。

第三类情况,则是属于专题性的加深学

例如在假期,布置一定数量的数学挑战题,这是一种加深。如果作文差,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这也是一种加深。(当然,作文训练班我是不支持的)


3


发展兴趣是什么意思?

干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暑假是用来拉开差异的》。注意,是差异,不是差距。为什么暑假主要是用来拉开差异而不是差距?实际上这是一种强调。暑假当然也是用来拉开差距的,否则就不会强调语言学习的输入量了。暑假拉开差距,主要靠的是打好地基,增加学习的宽度和深度。

为什么要强调暑假拉开差异呢?

无论学校里开设多少社团、兴趣班、校队,多么地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常都不要过于相信和依赖。为什么?因为学校的本质属性,仍然是提供标准化的公共教育服务,社团、兴趣班、校队,更多的时候是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提供舞台,而不是训练。私立学校可能会提供一些标准化以外的东西,但也没有办法从根本处解决问题,因为会影响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所以,在公共教育服务之外的部分,是由家庭组织和承担的。学校可以开设音乐课,学习基本的乐理,但是,学校不会开设钢琴课,小提琴课。

而为什么要发展兴趣?

首先的原因,不是应试,不是高考加分,不是做艺体特长生,何况兴趣也不限于艺体,而是因为生命需要。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赋或兴趣(天赋不一定有兴趣,兴趣不一定有天赋),那么,在这方面进行拓展,就是孩子内在的需要,是生命的需要,是孩子的自尊和幸福的重要源泉,不是高考加分,是谈恋爱加分。发展兴趣要持之以恒,但是假期肯定是最佳的时段。

其次,兴趣会是孩子未来发展的第二曲线。你不能想象孩子将来只拥有考试能力吧?而且还不一定比别人强。因此,第二曲线,让人生充满了弹性,充满了可能。


4


为什么我要强调承担劳动任务呢?

承担劳动任务包括哪些内容?做家务,是最重要的。承担一些工作,也是一项,例如帮助父母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可以让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帮忙,体验。也可以鼓励孩子去做一些义工。

当然,也可以去学习一项技能。常见的技能有:做饭(能做家常饭,能烧几道菜);家政(专业地研究家务);手机摄影(这和兴趣已经没办法区分了)……

我举一个例子,许多孩子没有财务的概念,甚至弄不清楚100元意味着什么。我女儿现在读研究生了,并且本科和研究生一直学的是金融,也没有。原因是什么?是家里从来没有给过她财务的概念。那么,财务的概念,从什么时候应该给孩子呢?从小学就应该给。当然,前提是家长也要有财务的概念。许多家长没有财务概念,网购成风,买了许多不应该买的东西,最终弄得自己还很紧张。我自己也有这种情形,工作太忙,就容易报复性消费。

没有财务的概念,结果是走极端。要么孩子觉得家里有花不完的钱,大手大脚,根本不在意;要么孩子觉得家里没有多少钱,在同学面前自觉低人一等,有内在的贫穷感。实际情况是,家庭与家庭之间,财富差别巨大。但是,当家庭年收入达到一个水平线时,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就降低了。而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都在水平线以上。觉得自己穷,是心理因素和攀比的结果,而不是实际收入低的缘故;把自己弄的财务紧张,则是缺乏财务意识的结果。而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用很少的钱,满足自己的主要需要,甚至活出高级感。而这个过程,是要让孩子学习甚至参与的。

要跟孩子经常交流这些。例如,我们尽可能少买反季蔬菜,而是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这样,既节约成本,又确保了健康。我们的几乎一切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想吃的都能吃到,但是,没有必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想想看,如果假期里,把筹划买菜和买菜的任务交给孩子,会如何?

为什么要强调做家务和承担工作?因为这里所讲的,和前面所说的兴趣是有区别的,是相对枯燥的,更多的基于义务而不是兴趣。

也就是说,这项任务与前面所有任务的最大的区别是,这项任务,不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是强调了为他人服务。为他人服务,能训练孩子的责任感,并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还有许多附带的效益。例如,通过这些练习,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会加强掌控感;孩子对怎么有头有尾地做一件事,会形成相应的经验,内化为一种可迁移的形式结构;孩子容易走出自我中心,将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加以协调;孩子会更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你总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

替孩子做得太多,往往并不是真正地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安放我们无处安放的爱。我们通过爱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是通过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现在家校之间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会照顾好你的,但你要听话,按我的要求来做,因为这样对你最好。”这个模式是不健康的。健康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我会引导你,帮助你,纠正你。”

如果没有小学阶段的长期的训练,那么,到了青春期,乃至于成人后,你很可能要面对一个巨婴,不要说照料别人了,他无法照料自己。


二、怎样管孩子,首先不是一个方法问题


多数家庭,要么不管,要么管不住,要么管死了。真正地实现“以帮代管”,而且亲子关系和谐的,确实不多。

问题出在哪儿?

我想先问一句:亲子关系不容易和谐,夫妻关系,就容易和谐了么?疫情期间,离婚率普遍上升,无论是和孩子呆在一起,还是和配偶呆在一起,都是一个挑战。婚姻真正的杀手,或者说离婚真正的原因,从来不是婚外恋,而是一天天的柴米油盐。各自上班还好,都呆在家里,冲突的概率就大大地增加了。

关系为什么这么难处?

因为,我们都既渴望对方,又惧怕对方。既想返乡,又想离乡。或者说,我们对家庭,对所爱的人,都有一种矛盾心理。既想在一起,又怕在一起。如果因为疫情必须朝夕相处,那么,最好也保持合适的距离。所谓合适的距离,既是指身体距离,也是指心理距离,后者更为重要。

孔子有一句话,叫“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对女人很不友好,但是这句话里的“小人”,不是指贬义词的小人,也不是指小孩,而是指普通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人。就是说,普通人是很难相处的,太近不行,就失了分寸,太远也不行,就会产生怨恨。把女人也牵扯进来,是因为女人相对来讲不够独立,依附性较强。

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近了不行,远了也不行?

人与人之间,既不能离得太近,又不能离得太远,核心的原因,是人有两种相互对立的需求,对关系的需求,和对自主性的需求。换句话说,我们既渴望在一起,又渴望独立。既要生活在一个家里,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我们的生活,总是在这两种需求之间切换。那么,怎么平衡和处理好这种需求呢?

我用两句话来概括:

1.确立边界。

2.提供价值。


1


“确立边界”是什么意思?

首先是说,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空间。独立空间意味着什么?独立空间本质上是自主空间,就是哪些事情,是可以我作主,而不必受到干预的。

举些例子:

1.我有一个空间,比如一个单独的房间,这是属于我的。如果你对这个空间的布置,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指手画脚,那么,就是对我的粗暴干涉,或者说,就是一种入侵。而入侵,必定引发反抗。

2.有一些时间,是属于我的,不要随意介入我的时间。我想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这是我的事情。如果侵占了这些时间,或者对我对时间的使用评头论足,那么,就是对我的粗暴地干涉,或者说,就是一种入侵。而入侵,必定引发反抗。

3.有一些事情,是我可以决定的,无论我的决定是好是坏。如果我在我的决定范围内,我的决定被干预,被评判,那么,就是对我的粗暴干涉。或者说,就是一种入侵。而入侵,必定引发反抗。

其次是说,在公共空间里,要有公认的游戏规则。公共空间包括了哪些内容?

1.物理上的公共空间:厨房、卫生间、客厅。

2.时间上的公共空间:一家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

3.决策上的公共空间:需要共同决策的事情。

不用我多说,大家可以想象,关系中的绝大多数冲突,是越界导致的。我举几个例子——

冲突场景1:

父母:你看你的房间,乱成什么样子了?你是猪吗?

孩子:这是我的房间,关你什么事?

冲突场景2:

父母:都几点了,还不睡觉?还在看手机?

孩子:现在放假了,我晚睡一会儿,不行吗?

冲突场景3:

父母:你看你买的这件衣服,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孩子:我买什么衣服都要你管,是我穿不是你穿好吧?!

冲突场景4:

父母:洗碗去,不要只知道吃!

孩子:凭什么我洗?那我不吃饭行不行?

前三个场景,都涉及到私人领域,后一个场景,涉及到公共领域。

“提供价值”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父母,我们能够为孩子提供哪些价值?

第一类,我们能提供生活价值或生存价值,换句话说,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

第二类,我们能提供情感价值或情绪价值,换句话说,我们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第三类,我们能提供指导价值或智力价值,换句话说,我们能为孩子的人生提供指导。

这是三种不同的爱。

第一类,动物都会。

第二类,哺乳动物才会。

第三类,只有人才会。

因此,我们经常把第三类爱,叫母性之爱,第三类爱,叫父性之爱。孩子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性之爱,孩子有没有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性之爱。缺爱的孩子不容易幸福,缺指导的孩子不容易成功。


2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主题:假期里,应该怎样管孩子?

我们已经讲了原则,就是“确立边界,提供价值”。显然,我这里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第三类价值,就是指导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以“确立边界”为前提,孩子不会接受你的指导。

那么,怎么“确立边界”呢?

“确立边界”难在哪儿?首先难在我们的深层观念上,我们总“我这是为你好”作为名义,对孩子进行没有边界的控制。并且,让孩子无路可逃。

确立边界的原则是什么?

确立边界,有三条原则。

原则一:属于私人领域的,孩子作主;属于公共领域的,确立规则。

原则二:界定不清楚的,以说理的方式来裁决;裁决不下的,父母说了算。

原则三:在执行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保持必要的弹性。

为什么要把终裁权放在父母这里?这是要跟孩子经常讲清楚的。因为从法律上讲,父母是你的监护人。因此,你的一切民主自由,都是有尺度有边界的。你只有彻底成人,从年龄和经济上独立自主了,才拥有完全的自由。背后的原理,就是对等原则,自由必须以理性为前提。

我举个例子,在假期里,作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或必须履行的义务包括:

1.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没得商量,可以搬出义务教育法跟孩子讲)。

2.完成和父母约定的学习任务(比如课外班,以及额外的挑战)。是否可以有部分父母强制的任务?可以,要慎重,而且要讲明白。

3.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必须处于学习状态。(这实际上是训练孩子的精力管理)

4.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接触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

5.承担约定的家务。(主要是洗碗、清洁、全垃圾等无价值纯义务劳动,甚至可以对家务细节作出规定)

作为孩子,享受的权利包括:

1.我的房间,我作主。

2.约定之外的时间,由我支配。

3.可以使用手机、电子产品的时段,父母不得干预。

边界确立好了以后,提供价值,本质上就是提供支持。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房间很乱,怎么办?你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这就是“提供价值”。但最后是不是收拾房间,是他的事情。而且,你不必经常为他收拾房间,甚至不必为他收拾房间,除非约定的家庭大扫除。


3


事情显然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那么,复杂在哪里?

复杂在边界是流动的,我们和孩子都控制不住越界的冲动。而且,许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问题在于,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正是这些说不清楚的事情,弄不清楚边界的地带,才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空间。当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来控制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是问题的根源。

仍然举收拾房间的例子。

如果孩子长期不收拾房间,那么,你没必要指责他。当你指责孩子的时候,你以为你是为他好,根本不是这样的,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本能反应。觉得为他好,只是这种本能反应的事后解释,以便使你的本能反应合理化。但这样做,并不具有合理性。

你可以跟他说:

1.我刚才路过,看到你房间里非常乱,地上都是垃圾,桌子上摆满了碗,床上堆了不少衣服,鞋子也到处都是。(描述现象,不带情绪)

2.这样的话,就会降低你的学习效率,降低你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会潜意识里影响你的自尊。毕竟,我们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描述可能的后果,建立因果关系)

3.我建议,你可以为自己的房间树立一个尺度。除了定期收拾外(可以请我协助),养成几个小习惯:垃圾扔到垃圾筒里,满了就倒;偶尔一穿的衣服随手挂在柜子里;鞋子始终放在门口;吃完饭立刻把碗放回厨房。(给出建议)

4.如果需要我提供监督,我很乐意。(提供帮助)

孩子可能会说:这是我的房间,你管不着。

你需要非常有耐心地说,的确如此。所以妈妈刚才跟你说的话,不是要求或命令,而是建议,你能听出分别吗?如果听不出来,以后可以直接问我:妈妈,这是要求呢,还是建议?要求意味着必须听,建议意味着可以不听。

还以收拾房间为例。

如果房间里果皮纸屑长期堆积,发出气味呢?这时候就要跟孩子讲,当你的房间里发出臭味,这就不是你个人的问题了,而成了一个公共问题。所以,你必须处理它,并养成习惯。

注意,孩子能不能收拾清爽房间,不是问题的关键。毕竟,多数孩子平时就没有收拾房间的习惯,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必耿耿于怀。重要的,是这种澄清和交流的过程。


4


如果孩子拒不履行应该他完成的任务呢?

家长要守住底线,温和而坚定地坚持。温和,是指坚持原则,不能以严重的亲子冲突为代价,不能以损害孩子的面子为代价。坚定,是指要竭尽所能地达到目标。

怎么办?

一是尽可能不用惩罚,而用说服。

二是惩罚尽可能对等,不动情绪。

尽量避免“你今天非把这个活干了不可,不然我跟你没完”这样的博弈心态,而要退让一步:“你现在可能忙,或者心情不好,那么,你给个时间,什么时候完成它?”因为孩子往往只是不满你附带的情绪,并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

一定要惩罚时,就要说理在先:

“你本来应该如何,结果你没有。我反复提醒过你,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为了公平起见,本来我打算让你如何,现在也取消了。但是,不会影响其他承诺的事情。”

这是一个我们的个性与孩子的个性相互适应的磨合过程。最终,不是谁压倒谁,而是达成一个双方都觉得舒服的边界,以及相处模式。

这里面的技巧,是逐步和孩子一起摸索的。

例如,在约定的学习时间内,电子产品放在哪儿?要不要放在客厅里?都要达成共识。

如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里呢?怎么办?可以采用结果控制,即父母回家后,直接检查白天你一个人在家时的作业。不断地跟孩子分享管理电子产品的必要性和技巧。如果孩子不自律,自己也知道不自律,则实行手机管控。极端的情况,可以在客厅安装监控,然后孩子在客厅里学习。只要和孩子约定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5


说了这么多,重点,是把边界意识,变成一种习惯。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与冲突不可避免。

先试着彻底地根除(当然不是一次完成的)两个想法:

1.“你要听我的话!”——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

2.“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听话?”——企图用某个招数达到目的的想法。

同时,要树立两个思想:

1.哪怕一个假期浪费了也没关系,天塌不下来。

2.既然我决心帮助孩子过好假期生活,我就要尽可能地投入时间。

根除两个想法,树立两个思想后,不妨把每一个假期,都当成一个学习过程,直到形成健康的交往模型,以及与孩子达成了默契。这种默契,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如果今天只是寻求技巧,那么,根本就没办法解决问题。

(将对错与感受协调起来,才是管理的艺术)


三、追问:我们究竟要建设怎样的家庭生活?


我们讨论了假期应该让孩子干什么,讨论了假期里应该怎样管孩子,但是,有一个问题经常会被忽略,那就是我们究竟想要建设怎样的家庭生活?


1


回顾人类历史,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以抵御风险。过去之所以盛行大家庭,动辄几世同堂,就是因为船大了,在那个社会中的行驶就会变得稳定。因此,夫妻感情是不重要的,门当户对主要是经济学考虑,不要说“父母之命”,甚至可以指腹为婚。确保这条船持续航行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到了现代社会,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年轻人在经济结构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这导致了大家庭的解体,同时,基于爱情而建立的婚姻和家庭,也成为潮流。原来老年人是居主导地位的,像《红楼梦》里面的贾母,贾政那么大的官,在她跟前唯唯诺诺,屁都敢放一个。但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美国这样的社会,老年人的孤独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社会,也大量地出现老无所养的情形。

也就是说,当父母与子女构成一个家庭的金三角时,老人是居于从属地位的,是发挥余热的,例如带带小孩之类。这时候,年轻父母的压力就会特别大,特别的焦虑。除了生存压力,例如工作、买房等,还有教育压力,即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我们所谓的社会分层,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而中间层,往往是最焦虑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事情,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或者说城市化进程。还有网络时代,尤其是电商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在激烈地重组,并且,这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或者说,压力大大增加,是常态。同时,整个社会物质空前富足,也是一个事实。今天绝大多数家庭,至少可以保证成员衣食无忧的。

换一句话说,在我父母的年代,活下来是关键。能养活一堆孩子活下来,就是胜利。因为那是一个匮乏时代。在匮乏时代,竞争是惨烈的。然而现在是一个富足时代,如果仍然延续匮乏时代的思维,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写照,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呢?或许,“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应该成为写照。一句话,我们更应该发展一种生态化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中,健康的竞争,与健康的合作,应该被平衡起来。


2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应该是——

1.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

2.与他人充分合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就并积极学习。

3.发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并追求生命意义。

“充分地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核心能力的发展,像我们所谓的读写能力,就是核心能力,二是个性的发展,就是发展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与他人充分合作,尽可能地帮助他人,欣赏他人的成就并积极学习”,就是说,不要让他人成为自己的诅咒,或者自己成为他人的诅咒。

举个例子,孩子回家说,妈,我们班那个谁谁谁数学可厉害了,很难的题目都能做出来,每次都考100分。请问,你怎么反应?

你可以说——

1.你也好好努力,争取超过他。

2.他数学确实不错,但是宝贝,你的语文比他强呀。

这两种反应,都是建立在比较之上,容易导致三种结果:自卑、自大、逃避。并且,这样形成的人格,往往同时具备这三种反应模式。

你可以问——

1.那么难的题目他也能做出来,而且数学考试稳定地每次100分,你有没有思考过或者问过他,他是怎么做到的?

2.你觉得你要做到每次100分,需要做哪些调整?

孩子的认知有时候很有意思,比如,他们可能会说:“我觉得他比我聪明。或者,我觉得我比他用功,可是成绩不如他。”

我们跟孩子讨论的时候,有一条核心的原则,就是要让所有的指导,朝向成长性思维。例如,我们可以说——


是的。有时候看上去,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聪明一些。比如,他可能在数学上比你聪明一些,你可能在语文上比他聪明一些。但是,这“一些”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真正决定他的成绩的,是他的热爱和努力。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他的热爱和努力,让他在面对数学的时候,显得比别人更轻松,从而加深了聪明的印象。

事实是,任何领域,只要我们足够的热爱和投入,都能够达到极高的水平。如果你热爱数学,你就应该以他为榜样,像他一样付出热爱与努力。

但你的努力不是为了打败他,而且,因为他一直在努力,你还不一定能打败他,你的努力,是为了成全你对数学的热爱,以及,成全你更为遥远的梦想。

所以,你要对他表示敬意,能成为朋友是最好的,并且,学习他身上有价值的部分。


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对孩子来说,失败意味着放弃,而只要不放弃,人生永远没有失败可言。这样,别人也不会成为自己焦虑的源泉,而会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

“发展自我省察能力,不断地完善自我,并追求生命意义。”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教孩子怎么达到目标,而且要帮助孩子不断地完成认知升级,即对自己的学习方式、生命态度、价值观和人生意义,不断地进行省察。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自我调整,持续地朝向人生的幸福。


推荐阅读

好父母,或许是“麦田守望者”

为什么最好的父母是权威型的?

更关注气候,而不是天气——与老魏相遇在咖啡馆(2)

在场的不在场——与老魏相遇在咖啡馆(1)

高考之后的漫长假期,孩子应该做什么?

写给中学生 | 如何利用假期修炼自己的学习力?

假期时间/精力管理建议清单

假期自我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怎么过好这个注定过不好的暑假?


(教师版)老魏的咖啡馆第五季,扫码购买

(家长版)老魏的咖啡馆第五季,扫码购买

燕言燕语
分享生活点滴,教学思考,读书感悟,偶尔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