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妈,这是我的人生》,有特别多的感受,却一时之间不知道要怎么表达。
有些懊丧,有些失落。原本依靠文字去表达自己,甚至非写不可,现在却多了很多畏难的情绪。一想到要写出来,就多了许多压力。
以小升初考试为借口,半个多月的时间都未动笔。日子浑浑噩噩,生活就像被安上了加速器,一眨眼,这个学期也到了尾声。身在其中的时候浑然不觉,到了结尾处,便惊出一身冷汗:又一段旅程告一段落,可我还是原先那个我,没有太多改变,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收获。是不是这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到了退休之日,依然会有这样的感悟?可怕吧?太可怕了!
那天,酒醉后的老范拉着我聊专业发展,聊怎样才是好的生活。我知道他满心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平台的不够支持,一直发展受阻,他甚至萌生要离开这个外人艳羡的岗位,去别的城市闯荡的念头。
我也想离开。一想到我可能一辈子都被困囿于这个“舒适”“安全”却永远不会有自由的围城里,每天复制黏贴着昨天的生活,就心生厌恶。那句“有些人25岁就死了,75岁才被埋葬。”听得我浑身震颤。
老范问我:离开了去哪里?人家凭什么聘用你?是啊,34岁的年龄,过于单薄的专业支撑,我的优势在哪里?好像没有。
对于我来说,所谓的专业发展并未真正发生。我从来没有进入真正的专业发展的领域。
我不够坚定,翻翻这本书,因为晦涩,几页便打了退堂鼓;翻翻那本书,又怕不够“有用”而“机智”地放下。我始终无法沉浸,始终无法把自己完全投入,我在反复计较得失,我一直都在平衡利弊。
可是,当老范问我:你究竟想要获得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却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是啊,我常常给自己打鸡血“只要上路,就一定会遇到盛典”,可是我究竟要去参加怎样的盛典,自己却茫然无知。我叫嚣着要让自己专业,让自己自由。
可究竟何为专业?满是专业漏洞的自己,可以区分那个最大的窟窿吗?着急忙慌地去来回乱撞,却不知去向何方,这便是我当下最大的漏洞吧。
书桌旁摆满了各类已开封却未阅读的书籍,太多本翻了几页因为各种而又被放下的书。此刻的我便是那只在迷雾中来回乱撞的小鹿,四蹄翻腾,却不曾静下心来,寻找正确的方向,抑或是做好足够的准备,冲出迷雾。
我是个阅读者,却非问题解决者。我沉溺于书本,却未曾真正回归生活。我好像从未长大,像一个孩子一样,对太多领域好奇,却又无法深入,在浅尝辄止里却培养了自大的倾向,总是把自己高高抬起,却未曾脚踏实地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为自己建造的空中楼阁,在这一瞬间,又如海市蜃楼般坍塌。
也未尝不是好事。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自大和无知,也终于醒悟自己卑微与渺小。我并不优于别人,翻过的几本可怜的书,不应成为我悬浮半空而未脚踏实地的绊脚石。把自己变成问题解决者而非读书人,是我最应该转换的角色。
不沉溺,才会清醒。
又是絮絮叨的一篇千字文,参加过几期谷里“写作营”,进步微乎其微。我始终不愿倾轧自己,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固有经验和感觉去写作,浪漫期过长,精确期始终未到。
自然去抒发自己,当然没错。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但是,遵循“熟能生巧”的规律,不在乎有没有人看,也不在乎自己写得好不好,先写起来也许就会走到写作的另一个境界。
读写结合,依然是我期待获得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路径。
以经典打底专业发展,以写作梳理自己专业发展的脉络,以解决问题为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从一个自诩还不错的迷雾里挣脱,重新走入专业发展的征途,路还尚远,可又有何妨?知道了前进的方向,就终会抵达。不要询问“路在何方”,深觉“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