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日期,才惊觉,又是十天过去了。
都具体做了什么?
每天的课照常上,糊糊涂涂,敷衍了事,无有反思,也没创造。
心慌焦躁,心神不宁。
竞选优质课名额,开讲前其实并未做好落选的准备,甚至从未想过自己会落选(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
没有讲完,不会应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于文本,对于课堂,对于学生,我缺乏本真的理解,也缺乏课堂的掌控感和自由感。十年的课堂大多甚至可以说全部都在游走,游走在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缺乏理解更缺乏反思的阶段。十年的时光,都在迷离里消散殆尽。
不要在意别人的好与不好,别人的好只能成为学习的榜样和尺度,而不是成为我的诅咒,更不要把自己活成别人,去羡慕自己看不到的别人的生活。不比较,不对标,只关注自己本身,转变不易,心存此念。
还有,自己对这件事情结果的在意和不能正视,表面上表现出无所谓,内心底却燃烧起的无限焦灼和无所适从,甚至于捕风捉影,自导自演无数戏码。降噪能力太差。
还有骨干的事,也让我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自大、狂妄的麻痹心态,自以为是。其实,很多事情只要参与,就要全力以赴,就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要只抱着“我指定能行”的狂妄,参与就十二分的参与,结果倒可以一笑而过。有时终须有,无时莫强求。但前提是你要努力争取。
不知道还要陷在职称评定里多少次,多少年。但不要把它当成负担和消耗,有了机会,积极准备和争取,平时要真的扎根课堂、扎根班级,当对于课堂,对于班级管理,有了超越之时,一切的所得也会看起来轻而易举,也许这就是生命中额外的真正的馈赠。
阅读、写作、反思,然后努力实践和创造。生命中太多美好的时光,应该全身心投入当下,而不是在对昨天的悔恨和对明天的不确定里彷徨失落。
今天又听了魏老师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分享,清单化和程序化也许就是最大的启示。罗胖的《文明之旅》中关于敦煌的一期,大概也在讲这个观点:守住一个大的模型不变,列好框架,坚持去做,慢慢就会有所创新。
其实,自己已经漠然生存了将近35年,好像并没有真正坚持下来的事,没有专长,没有哪怕星星点点的成果。总是信誓旦旦之后,又啪啪打脸。
我为什么在《热辣滚烫》杜乐莹上场前对着原来胖胖的自己微笑时,几乎哭出声来?我羡慕极了,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时刻。
回望自己的过往,哪怕是一丁点的成就,让自己在那个长长的回廊里,自豪而无所顾及、心安理得地微笑,然后,对着过去的那个不满意的自己漠然转身,不惧向前?
没有!
生活仍要继续,胡乱地却也绝对自由地写下这些文字,内心里好像清晰了,又好像依然明天还是重复昨天。
放过自己,去大的框架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程序,真正去理解,展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表演设定的框架。
踏下心来去研究一本书,一节课,一个孩子,甚至是一套试卷。
让自己沉浸于此,交付自己,生命何其短矣?不创造,又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