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哪儿?会出什么问题?重要吗?
其实,贲门不仅重要,还非常特殊,它属于连接食管和胃的交界处,也是食物一路消化到胃部的“必经之路”。很遗憾的是,贲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不讲武德”!
#贲门癌可谓 进可攻 退亦可“攻”
上至胸腔 下至腹腔
都能“游走”侵袭转移
传统手术方法则需要把整个胃都切掉
对贲门癌患者无疑是个 致命打击
88 岁的赵大爷(化名)平日里偶尔会感到胸闷、不适,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卡在胸腔里面不上不下,但总以为是自己吃得不消化,缓一缓就好了。
结果拖着拖着,都拖到呕血、黑便了,还硬生生地扛了5 天,才被家里人送到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就诊。
检查后发现是消化道大出血,急诊胃镜下锁定出血原因:贲门癌伴出血,且出血量超1000ml,无法立即进行内镜下止血。
如此危急情况下,大部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全胃切除术。但这样一方面手术切除范围大,手术风险也随之增大,另一方面患者失去了全胃,术后恢复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针对赵大爷这种高龄患者,出现长期的营养不良、贫血及消瘦的概率会很大,生活质量也会显著下降,且他又有很强烈的意愿想保住部分的胃。
按照赵大爷“保胃”的意愿,可以在胃底贲门切除、淋巴结清扫后,选择将食管和远端胃直接进行吻合。但是没有了贲门这个“单向阀门”,术后还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反复胸口烧灼痛,同样会影响生活质量。
胃肠外科闫竞一副主任医师在综合评估了患者的病情后,决定采用世界前沿的微创技术—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食道管状胃吻合,右开襟单肌瓣成形术(Tubular Stomach based Right-opening Single Flap Valvuloplasty,以下简称tbROSF),这种手术能帮患者“得以两全”:既能保住远端胃,又能防止食物反流到食管。
tbROSF手术其实是世界级主流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Kamikawa双肌瓣成形术的升级进化版,改进了其操作复杂和耗时的问题。
tbROSF手术的特点是利用胃壁浆肌层制作一个单肌瓣,将其覆盖在食管残胃吻合口上,以增强抗反流效果。
如视频所示,该手术保障了肌瓣的血供,简化了手术操作,经临床观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保障手术安全和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实现了现代腹部外科“个体化-精准化-保功能-重质量”的要求。
图示: tbROSF手术仅在肚脐、左上腹留有微型伤口
术后赵大爷恢复很快,3天后便恢复了进食,1周后消化道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保留的远端胃排空功能正常,无食道反流,2周后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赵大爷已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当今的外科手术正逐步向
“微创化和精准化手术”转变
在根治基础上
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是其最主要的目标!
简单来说,生长在贲门部位的恶性肿瘤,称为贲门癌(Cardiac cancer CC)。
近几十年来,胃癌的全球发病率已迅速下降,但贲门癌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尤其以西欧、北美上升明显。国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贲门癌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且男性贲门癌发病率高于女性,占比为3.46:1。
1、胃-食管反流症
胃液不断从胃内翻出,不断烧灼食管和胃交界处,造成慢性炎症如Barrett食管。
而慢性炎症迁延不愈,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促进贲门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2 亚硝胺摄入
食用烟熏、腌制、发霉食物,如:熏、腌制咸鱼肉、酸菜、发霉的食物中产生亚硝酸盐分解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促进贲门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3 饮食习惯相关性
平时比较喜欢吃硬、粗糙的食物会加重食管-胃结合部黏膜损伤;太烫的食物也会损伤食管-胃结合部黏膜,导致贲门癌发生。
4 遗传因素
家族中一级亲属中患有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病史,则具有遗传易感性,贲门癌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
5 微量元素缺乏
有些微量元素补充不足时贲门癌发生率会增高。
一部分患者可有进食哽噎、饱胀感或上腹痛等,症状首次出现后可不连续出现,隔数日或数月后再度出现,也可有上腹部烧灼、刺痛感。
可有进食梗阻、进食后呕吐、厌食、上腹痛常与进食相关;也可有体重减轻、乏力、贫血;上腹部触及肿块,有压痛;位于上腹部或偏左。
可出现进食困难,严重者仅只能进流质饮食;上腹疼痛加剧、呕血、黑便、恶病质等。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外观黑色,具有光泽,有黏性而无臭味。
如何预防预防贲门癌:
▼
微信平台又双叒更改了推送规则
大家看完文章记得点点“赞”和“在看”
同时右上角星标一下公众号
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不会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