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第33届学术年会在重庆江北区召开,油脂行业各路精英齐聚江城,开会间隙,去了一趟一江之隔的小龙坎,探寻重庆动力油料厂遗址,八十多年前,大批油脂、化工先贤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汇聚嘉陵江畔,提炼生物柴油支援前方需要。
旧中国的燃料油基本上依赖进口。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洋油一时断绝,中日两国军队的力量出现了更大的差距。“一滴石油一滴血”,为了解决燃料的不足,大后方的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供应前方燃料,四川境内的江轮、汽车燃料改用天然气和木炭。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 ,国民资源委员会筹设植物油提炼轻油厂,四川首富黃明安请他弟弟的岳父把重庆沙坪坝石门的一块地卖给了政府,因为资本不夠,由资源委员会与兵工署合办,改称重庆动力油料厂, 因其位置在重庆市郊沙坪坝地区小龙坎,又称为小龙坎动力油料厂。
动力油料厂从筹建开始就重视开展科研,积极壮大技术力量。陆续聘请了不少专家教授来厂工作,先后征选了多届化工、机电专业大学毕业生,举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培训。先后加入重庆动力油料厂的专家、教授和毕业生有:
邹明,江苏无锡人,1913年10月生,石油经济管理专家。1937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毕业。1938年~1941年参加筹建重庆植物油提炼轻油厂(后改称动力油料厂),总务科科长。
孙越崎,浙江绍兴人,1893年生,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1916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矿冶科。时任动力油料厂总务科长兼任驻重庆办事处主任。
叶树滋,江苏建湖人,1911年4月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工程学士学位。1938年调至国民党中央资源委员会担任工程师、动力油料厂工程科科长。后旅居美国。
熊尚元,四川万县人,1911年生,石油化工专家,北京石油设计院院长。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主持动力油料厂厂生产的主管工程师。
孙增爵,浙江人,1912年生,石油化工专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曾任纽约清华同学会会长,董事长。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设立了孙增爵奖学金。1941年~1944年任动力油料厂研究室主任。
傅鹰,北京人,1902 年1 月生,胶体化学家、表面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科院学部委员。1902 年1 月生,1919 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22 年赴美国就读于密执安大学化学系,3 年后入该校研究院,在美国著名胶体化学家巴特尔(F.E.Bartell)教授指导下,于1928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任动力油料厂实验室主任。
时钧,江苏常熟人,1912年12月生。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1939年~1945年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兼职教授。
谢学锦,上海人,1923年5月21日生,中科院院士、化学家。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1947年任重庆小龙坎动力油料厂技术员。
刘复光(1922~1992),江苏南通人,我国油脂学科专家,1944年7月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45年8月~1946年6月四川重庆动力油料厂技术员
钱保功,江苏江阴人,1916年3月18日出生,中科院院士。1938—1940年 武汉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40—1947年 重庆动力油料厂任研究生、助理工程师,重庆兴华油脂公司涪陵炼油厂工程师。
郭钟福,江苏张家港人,1914年4月生,塑料加工专家,我国塑料加工工业的开拓者之一。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学院化学系, 1942年~1945至重庆资委会动力油料厂任研究员。
林正仙,浙江鄞县人, 1919年生,化学工程学家,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1940年考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2年林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毕业后进入重庆动力油料厂,从事燃料油及塑料、塑料单体合成等课题研究工作。
范棠,江苏无锡人,1914年11月生,航空非金属材料科学奠基人之一,1936年毕业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44-1946年任重庆资源委员会动力油料厂副研究员。
彭少逸,江苏溧阳人,1917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9年武汉大学毕业, 1941年到重庆动力油料厂研究室工作。
何俊英,上海人,1915年出生,石油化工专家。193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重庆动力油料厂助理工程师。
陆润生,江苏苏州人,1918年生。上海市有机化学工业创始人之一,193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1949年间,任重庆动力油料厂、上海中央化工厂研究员。
杨天泽,湖北宜昌人。1956年、198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19年5月生,1940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公职校高级机械工程科。1940~1947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助理,重庆动力油料厂工务员。
在金开英、徐名材的带领下,重庆动力油料厂大力加强工厂燃料研究室有关燃料及有机化合物的科研工作。其中,“石灰对植物油裂解的效应”、“烃类的气液平衡”、“植物汽油与酒精的掺混性”、“植物油黏土处理”等燃料课题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工厂生产,不少论文在《中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这期间,该厂还向经济部申报,获得了植物油裂解、抗爆乙基铅液、酚醛塑料、糠醛塑料等十余项专利许可。徐名材还用英文撰写《植物油裂炼工业》一文,描述抗战时期中国的裂炼工业,提交1948年世界动力会议,受到与会者普遍重视,载入会刊。在吸纳人才、推进科研的同时,徐名材积极进行生产装置的改造和扩建,发展生产。
动力油料厂在日寇封锁沿海时建厂,无法取得中国本地不能自制的机器与原料,生产的“生质油料”品质十分糟糕。植物油胶质多,需要酸洗,战时很难买到酸溶液,无法酸洗的油料放到第三天就会开始凝结。但在那油料紧缺的战争年代,即使是会凝结的油料,依然供不应求,几十年后,回顾这段一穷二白的克难岁月,旅居台湾的首任厂长金开英不无得意称,除了酱油,什么油都能炼。
探寻,勒里是土湾?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工厂纷纷迁返,当年的小龙坎动力油料到底在哪里?
民国地图土湾地区 1942年
图中标黄的分别为重庆大学、1937年10月从南京西迁的国立中央大学、液体燃料厂(动力油料厂)、裕丰纱厂。
美丽的嘉陵江过了北碚,先在白崖场留下了千年磁器口码头,实际应是瓷器码头。再往东流到沙坪坝,又兜了个弯,这地叫土湾。
现在的土湾和小龙坎是两个街道,而民国时期土湾这地方也属于小龙坎。所以去找动力油料厂乘9号线到土湾站下,而不是到小龙坎站。
重庆动力油料厂改建为棓酸塑料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塑料制品奇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徐僖利用西南土特产五棓子和糠壳为原料进行塑料中试研究。1952年初,中试成功,徐僖受命主持建厂工作,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3年,对重庆动力油料厂改造成功,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
1951年3月,重庆棓酸塑料厂开工投产
1956年,由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直接领导,改名重庆塑料厂。1976年石油化学工业部拨款建成玻璃钢贮罐生产车间。1977年自筹资金、自行设计,建成3000吨甲醛车间。79年化工部投资建成年产一万吨甲醛生产装置。1978年,改名重庆合成化工厂。
费尽周折,找到了重庆合成化工有限公司的办公室
1998年,私营重庆毛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国营重庆合成化工厂实施兼并 ,1999年重新设立为重庆合成化工有限公司 。
建于1972年的化工厂家属楼,现在已属于危房,很快会拆除。
2003年10月30日,合成公司沙坪坝区汉渝路154号地块开发为"华宇·金沙港湾二期工程"。
湾还是那个湾,动力油料厂再也难寻遗迹了。
往期回顾|查看|点击标题链接
从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到郑州粮食学院
远逝的传奇——昆山油脂化工总厂
秦含章与江南大学的情结
难忘的粮食学院往事
油史钩沉:油脂工业的一面红旗——四平植物油厂
伦世仪:食品与发酵学科的源头与脉络
半个世纪的记忆:礼赞在南通油脂厂投产的两项突出的科技成果(下)
油脂工程师之家·感恩一路相伴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油脂工程师之家】
投稿邮箱
oilsengine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