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人
春风温柔,春日和煦,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诗中有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纸鸢就是风筝。
春秋时期,纸鸢大多是为了传递消息,南北朝《独异志》中记载,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简女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唐朝时,纸鸢才逐渐作为一种娱乐,后甚至成为文人寄托情怀的对象。
纸鸢的寓意大多充满生机和美好,随风而起,承载着人们御风而飞,自由遨游的意愿。但徐渭笔下的纸鸢,却身受束缚,造化弄人,万般不由己。
徐渭在四米长的《拟鸢图》中描绘儿童在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景象。树的枝桠随着春风起舞,孩童一边奔跑一边眺望,手中的丝线高高扬起,纸鸢趁着东风在空中摇曳。
线条一如既往的潇洒老辣,画作没有明确的纪年,但从笔墨风格上推断,大抵是晚年之作。
画面中孩童放飞纸鸢的快乐似乎勾起了徐渭更多的感伤,他即感叹时间的流逝,又为风筝的不自由而惆怅。
画毕,徐渭在王冕的八首风鸢诗中唱和八首,共题诗十六首,道尽人生之破碎。
孩子的纯真似乎唤醒了他的记忆,“: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那样无忧无虑,青葱的年少岁月他也曾经拥有过,不过最终被时光夺走,现看儿童的快乐对比上自己凄凉的晚景,不禁哑笑。
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汪汝查抄罗文龙家,发现胡宗宪手书,假冒圣旨。嘉靖帝勃然大怒,胡宗宪在辞官两年后被逮捕下狱,后狱中自杀。
胡宗宪的身亡对徐渭打击颇深,决定以“死”全其节操,虽侥幸活下来,但行为日益疯癫。
1567年,他因杀妻罪被下狱,至此从前那个志得意满,“结客少年场,意气何扬扬”的徐渭彻底消失,他在世间再无依靠和温存,伶仃飘摇,绝望又痛苦。
这样无根无依的状态在徐渭看来,像极了风筝,“:村庄儿女竞鸢嬉,凭仗风高我怕谁?自古有风休尽使,竹腔麻缕不堪吹”。
风筝的翱翔全凭风的成全,可风来去自如,最是不可信,也最是不可依,一朝在天,一朝跌落,皆无法控制,不由自身,是说风筝,又何尝不是告诫自己,生命的真实,才是灵魂的最终归宿。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愿望,最终变成“:筝儿个个竞低高,线断筝飞打一交。若个红靴不破绽,若人红袄不鏖糟?”,青年的意气风发被世事玩弄,从高处跌落如何能孑然一身?
风的无情,线的脆弱,风筝的跌落似乎是早已注定,晚年的徐渭从笔墨中透出警醒也许更能博得我们几分叹息,叹世事无常,叹人间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