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煊,浙江永康人,居余杭良渚。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九三学社社员,原九三学社中央文化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国内多家新闻单位任职,有新闻专著出版。有组诗在《诗刊》《星星》《诗江南》《中国诗人》等 40 余家期刊发表;出版诗集五部;2008 年应邀参加全国散文诗笔会;2014 年获《新诗》年度诗人奖;2018年获长河文学奖·诗集奖;2020年获中国长淮诗歌奖·诗集奖;2022年获全国运河杯诗赛特等奖。
宫白云推荐语
诗歌无论写什么要有用,“有用”很重要,现在许多的诗人都在写一些“无用”的东西,没有内在情感或思想的支撑,充其量不过是一些文字游戏,就好比一个糟糕的画家,把现场都画了下来,却看不到画的主题。“有用”的诗歌也从来不分什么派别,口语也好,抒情叙事也罢,只要能够脱颖而出、击中命门,让人一读难忘,给人以生命的启示以情感的抚慰以审美的享受等等就是一种真诚的不浪费不虚伪的写作,就像风无论从哪个方向吹都是风一样。诗人吕煊的诗就是这样“有用”的诗,他不写凌空蹈虚的诗,他的诗都有自己的血肉与情感在其中支撑,在不断的诗歌写作中他也在尝试各种创作手法来突破自己。这一组近作可以看作他诗歌写作的又一尝试,这组诗采用了小说式的写作方法,直接呈现所见事物,而且都是实实在在的“真材实料”,在历历在目中触动某根柔软的神经,这种在具体经验与纯粹情景中绕开白话的陷阱直接用现象本身来叙事的写作,让我想起米沃什的所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完美,而是表达本身。总是觉得诗歌无论如何去写,都要秉承着一个“真”字,诗歌中真诚的元素就像是一个人的精神坐标在生命中发出原点的光亮。
我想对日常的生活重新命名(组诗)
吕煊
天罗
寻常的绿色,妻子说秋天的天罗
真的甜
天罗是地方的标准发音
通行的叫法是丝瓜
它的形体是长条型
一根又一根地悬挂在竹架上时
有风吹过,一晃一晃
形状如影如丝
丝瓜,我不太喜欢
饥饿的童年里睁眼闭眼都是它
炒,汤煮,母亲变着花样翻新
但它还是丝瓜的味道
从初夏吃到严冬
丝瓜充实的一生,谚语里有一句褒奖
秋败天罗似人参
秋天的丝瓜真的是甜的
2024年11月1日
黄瓜
黄瓜,只有青色和白色的
黄在汉语里有成熟的意思
成熟了才可以食之.
黄瓜不黃
乡里乡亲,没有等到瓜黄
就把它当菜炒了
西红柿
有一种酸叫西红柿蛋汤
它是红得发紫的汤
加上鸡蛋开的花
乡亲们把这种汤
用来招待贵客
在那个年代,鸡蛋是自已养的鸡生的
西红柿是自家菜园子里摘的
茄子
这是一个墩实的家伙
一棵茄苗,可以产出二十斤的口粮
没有肉沫,只要有酱
它就能炒出夏季闷热的味道
即使寒冬大雪纷飞
茄子的厚实映照出柴火的味道
惹得我的老奶奶每每会说
明年继续种它
猪头肉
每天放学拔猪草,就是给猪找吃的
革命草
是最常见的
车前子
就需要用镰刀一根一根地挖
八十多斤重的两头乌
到腊月才会送上断头台
吃着喷香的猪头肉
谁也不会提到那头奉献了肉身的猪
革命草
这是江南常见的一种草
不需要施肥
田间地头都是
种田的都嫌它碍事
一爿爿地生长,一抓一大把
它除了当猪食
就是草木灰的生产原料
我至今都没明白
它生长的地方就不长其它的杂草
生命力很旺盛
是被革了命还一个劲地长
养鹅
鹅是乡间高贵的动物
下半年萝卜收成后
萝卜茎混米糠
是鹅过冬的营养
一只小鹅到餐桌大约100天
白天,鹅就放在秋收的稻田上
草紫花柔软的身躯
挽救不了鹅的快速成长
冬日的田野没有什么农活
放鹅会勾起我们对新年的期盼
我们都学会
耐心等待鹅一天天的长大
当鹅终于叫出变声期之后
第一声雄壮的呐喊
新年的馒头就慢慢鼓了起来
2024年11月4日
看戏
农村里看戏,是一年中的喜事
冬季农闲时
村里最大的盛事就是戏班子进村
戏台上的人物
卸了妆之后也进寻常百姓家吃饭
我家也轮到过给一个武将供饭
他只吃菜不吃米饭
说是吃太饱翻不了跟斗
我信以为真,之后
我们经常饿着肚子练习“武功〞
多年后回忆看戏的就只有这一出了
余粮
农业税是用稻谷折算的
一亩地交多少有定量
余粮是政府平价收购的
可以从粮站会计处领钱
土地收成差时,余粮可以不卖
农业税是必须缴的
最值钱的是黄豆。一斤抵五斤稻谷
有一次我母亲交了黄豆
忘记领钱了,回家后懊恼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早赶到粮站过镑处
工作人员说当时就叫你了
你也不回头
谁家怎么富裕二十多元钞票都不要
母亲作揖高兴地领回这笔巨款
2024年11月5日
放 水
夏季双抢之后的稻田
新栽下的秧苗
需要大量的水
一昄上百亩的水稻,只有一处水源
浇灌的渠道从田边流过
这条渠像人体大脑处的一根血管
一路下来有很多分岔
一碗水要端平
放水就是保证要有水流到自己的稻田
有耍小聪明的会把水源截断独享
下游没水了就会一路往上巡查
争水打架是常有的
白天放水的人多,消磨的时间多
凌晨三四点被母亲叫醒去放水
睡眼朦胧走在田埂上是常事
诗赏读|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
长按二维码,关注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