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
韩作荣
宁静。可空气里布满了神经
哀怨悄无声息地来到你的身边
一种黯然而细微的渗透
让一颗心颤抖
温柔是另一种塌陷、摧毁
在眼泪无法抵达的地方
忧伤缠裹着忧伤…
古心评:
早年买过韩作荣的《诗歌讲稿》,和陈超的《诗野游牧》,一起给过我特别有价值的诗学养料,他们为文与为人都因为真,使得他们的语言没有虚饰,而是虔诚与热忱,他们的"专业"能力,让他们从事着诗歌编辑与诗歌批评的工作,更加可贵的是,他们首先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诗人。这也是应该是所有诗歌从业人员的榜样,"择一行,爱一生",他们确实做到了,如今他们仙逝已久,但他们的诗学精神感召着我们,阅读,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继承。韩作荣先生的这首短制《宁静》,对于军人出身先生来说,我首先想到一个词:刚柔相济。他的行事风格硬朗,透着军人的气质,但《宁静》里呈现的特质,是敏感而忧伤的。诗人在"宁静"时刻,也是他的孤独时刻,进行一种退思,一种回到自身情绪的真切情感,"宁静"只是"氛围",而诗人的"神经"始终是敏感的,甚至是脆弱的,这种脆弱,诗人用了"哀怨","黯然","颤抖""忧伤"……这都是无法排遣的,所以诗人以此入诗,以释怀自己的某种"激烈意志"之后的"淤积",作为评论家与诗人编辑家一体的文人,他一定有着难以言传的苦楚,诗人没有"回避",恰恰是这样一种表达,使得韩作荣先生的形象丰满起来,这种诗性的情感有点类似于戴望舒的一些诗,只是戴望舒更重视"意象",而韩作荣的这首更"直抒胸臆",诗人"宁静"中的这股"忧伤",到底来源于哪里,诗人并没有指出,但这种情绪的状态,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一个"瞬间",但就是这一"瞬间",却是一种"意识流",可以联想到普鲁斯特与乔伊斯,这样说的意思是,无论写诗还是小说,情绪的价值问题显然太重要了,这也提示我们写作的"大"与"小",未必与体量的大小等同,但对于读者的启示意义却是统一的,基于这一点,对于如何"养"我们的诗歌,就文本基础上的思考与联想,必须进行有效针对性地训练……
古心,本名沈世坤,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闵行区作家协会文学评论组组长,著有诗集《世界一幅水墨模样》《如果不曾相见》,散文集《相逢不语》《在文字里与你相逢》,评论集《沉吟与微享》《阅读无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