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春秋战国,群雄争霸、金戈铁马,吴越两国由于地理接壤更是纷争不断。而在浣纱江边,一个荆钗布裙的女子正在浆洗,落日的余晖照在她脸上,闪耀出柔和的光芒。这一刻,烽烟四起与岁月静好在这个浣纱女身上骤然交汇。
西施,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多数人只知道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实际上,西施的美,远不仅容貌之美。那她到底有哪几个切面的美?
一
故事要从吴越争霸讲起。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夫椒,即现在苏州西南的太湖一带,结果越国大败,无奈向吴国求和。为了复仇雪耻,勾践采纳了大臣文种提出的“伐吴九术”,其中一条是“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
《吴越春秋》记载:“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西施就这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相传,范蠡在越国千寻万觅,终于在诸暨苎萝山下找到了西施。民国《西施全传》这样描述范蠡初见西施时的惊艳:“即此惊鸿一现之中,觉其明眸皓齿,秀媚天成,其艳丽之状,直非口舌所能形容。”在传说故事中,西施的美几近神话,是貌、才、情、智的完美综合。
那么,从山村卖柴人家的女儿逆袭成“复仇大女主”,中间是怎样的过程呢?
找到西施后,范蠡精心挑选一批指导老师,教西施通音律、精舞蹈、知礼仪、解人意、晓国情……从不谙世事到进退自如,短短几年她便完成了蜕变。学成后,穿着华美罗縠衣裳的西施站在美人宫台,向北远眺,那是吴国的方向。但目光所及,影影绰绰,就像她未卜的前途,行差踏错便是生死一线。但一切似乎都已无法回头,背负着家国重担,她决意入吴。
西施在吴国的记载寥寥,其中有说她发明了“响屐舞”,这可以看作最早的中式“踢踏舞”:在木板下埋一排水缸,水位不同,穿着木屐舞动其上,便能踩踏出不同效果的回响。把音乐和舞蹈结合得如此新奇脱俗,有女如此,吴王当然是钟爱有加。上海博物馆藏有吴王夫差盉,上面刻有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有专家推测,这个女子可能就是西施。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覆灭吴国。那之后西施又何去何从?史料记载有好几种,各家说法也不相同,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西施与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也采纳了这种说法。这个结局可谓是才子佳人的“顶配”,大团圆的“天花板”。
二
都说红颜最是留不住,都被雨打风吹去,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那为何穿越2000多年,人们依然对西施青睐有加?故事中的她,到底美在哪些方面?
“秀色掩今古”的人物姿容之美。毫无疑问,西施身上最大的标签是“美貌”。相传她浣纱时,鱼儿看见其倒影,都因忘了游水而沉入水底。作为美的标尺,当语言无法形容一种美时,只要将之比作西施,那就能“秒懂”了。如苏轼面对雨后初晴的西湖,竟也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苦思冥想之下,千古名句诞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李白则说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对于西施的美,其他的形容就显得贫瘠,干脆称“掩今古”。于是西施的美超越了具象的容貌本身,成为抽象的美学符号和美的化身,让人们多了几分遐想和期待。
“扬蛾入吴关”的角色反差之美。柔弱的山村女子,国家的大恨深仇,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在时代洪流裹挟之下发生了连结和羁绊。王维有诗曰“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说的就是这种巨大的角色反差和戏剧性冲突。西施原本或许能够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却莫名拿到了“顶级剧本”,从悠悠的越国山野走向深深的吴国宫廷,天真懵懂终化为以国为重的执念。
春秋战国时期烽火连天、礼崩乐坏,一介女流挺身而出,其家国情怀尤显可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华民族黎明前最深的夜,梅兰芳创排大型京剧《西施》等,又何尝不是借她那份坚韧与隐忍、责任与担当,来作为对民族意识的激励、爱国精神的宣扬?
“似有不平声”的叙事反转之美。历史上对西施的评价是十分正面的,这与她之前的妹喜、妲己、褒姒等人大相径庭、天差地别。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西施的存在,扭转了对“红颜祸水”的口诛笔伐和刻板叙事。可见,世人对西施是极为偏爱的了。
三
西施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褪,这不仅由于人们对其本身的怀念,更是因为西施的形象已成为一种寓于现实的文化记忆,留下深深印记。
形塑一方风骨。西施的美丽善良为世人所推崇,她义无反顾、坚定执着的英雄气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越地儿女。都说江南女子温柔似水,但历史长河之中,从不缺少越地巾帼的“硬气”故事。曹娥投江救父,祝英台求爱化蝶,秋瑾杀身成仁,虽为女儿身,心比男儿烈。
从勾践卧薪尝胆到西施慨然赴吴,绍兴人刚硬的书生意气直击人心。从王谢的魏晋风度,到明末清初刘宗周、祁彪佳等为国殉节,从“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关于家国、关于大义,绍兴人的风骨长续长存。
融入寻常日用。“沉鱼之容”“西子捧心”“东施效颦”,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西施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催生出一大批文学戏剧影视作品。2000多年来,西施传说广泛流传,为历代文人墨客、大众百姓所喜爱,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名菜“西施豆腐”,有美味的贝壳叫“西施舌”,传说珍珠也是西施的化身,连破开香榧的方法也是西施发现的,所以把香榧上的气口称为“西施眼”。很多与西施相关的内容早已融入寻常风物、百姓生活,好比闽南文化中的妈祖,凝聚起深深的认同感。
承载美好希冀。各行各业中才华颜值兼备的女性,常会被冠以西施的名号,比如豆腐西施、烧饼西施等,甚至连西湖都被叫作西子湖,可见西施早已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可赞颂。
在西施故里诸暨,百姓还为她立庙建碑,唐代就有浣纱庙,现存有西施殿,既纪念西施,也寄托对世间万般美好的祈愿与憧憬。对美好的期盼无分你我,微斯人,吾谁与归?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对于西施之美,庄子发出了这般感叹。倘有一日,漫步浣纱溪畔,你会蓦然发现,西施之美不只是春秋乱世中的惊鸿一瞥,更随光影流转穿越千年,俏生生地展现在你我眼前。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