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近日,某地一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情绪失控引发关注。作为老师,破口大骂确实有违职业素养,但也有舆论表示,班主任“憋在心口难开”的苦与累,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作为一个班级最不可或缺的角色,网友戏称班主任为“最小的主任”。然而,如今班主任这个工作并不好干。不少老师表示“不愿意再当班主任了”,一些学校甚至得“硬性摊派”,要求年轻老师当班主任。这班主任为啥不好当,究竟难在哪里?
一
“班主任”伴随班级授课制的兴起而生。在我国,京师同文馆设立的“帮提调”一职被认为是班主任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正式确立了班主任制度。
2009年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作为一个班级当之无愧的主心骨,今天的班主任需要承担诸多角色。
他们是学习导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他们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养分,滋养着学生的心田。但班主任的角色远不止于此,与单纯的任课老师不同,班主任不仅要传授课内知识,在课本之外还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从而获得宝贵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班主任身上可见一斑。
他们是知心朋友。“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我国古代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礼记·学记》深刻道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盛行的当下,越来越需要班主任成为学生的“共情者”“知心人”,不少优秀的班主任会选择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的快乐便是他们的快乐,学生的烦恼也是他们的烦恼。学业上的成绩压力、同学间的偶尔龃龉、青春期的烦恼心事、面临重要抉择时的迷茫无措等等,都需要一一纾解,班主任不只是心理咨询师,也是问题解决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参与者。
他们是家校桥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而班主任正是家校共育的纽带,不仅要向家长及时传达最新的教育动态、学校通知等,还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情绪、表现等情况,有时甚至需要介入一些学生的家庭琐事,帮助解决家庭矛盾。某种程度上讲,班主任与家长就是学生的“教育合伙人”,需要共同探索育人之道,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二
近年来,网上调侃当班主任前后颜值变化的热帖不在少数,“一入师门深似海,从此颜值是路人”,但其背后折射的其实是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对矛盾。
“教书育人”与“行政事务”之间的矛盾。一些班主任本就是教学骨干,承担着不轻的教学任务,但有时行政事务牵扯的精力远大于日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比如,大到班集体文化培养,学生档案整理,各种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小到纪律、卫生、安全的检查抽查,学生的谈心谈话,各类报表填报等,每一样都需要班主任亲力亲为。此前有网友在“现在的老师到底有多累”话题下留言称,班主任行政事务占七成精力,留给教学的只有二三成。长期超负荷、碎片化的繁琐班务让部分班主任分身乏术,教学仿佛成了“副业”。
“社会期待”与“个人空间”之间的矛盾。在许多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犹如一块璞玉,而班主任就是手拿刻刀的玉雕师,希望尽快能“雕琢成器”。因此,在无限的期待下,班主任似乎成了“无限责任公司”,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找班主任;孩子和家长闹矛盾,找班主任;甚至孩子吃饭少了、情绪低落,也找班主任。而除了家长的不间断问询,学生在校外偶遇的突发事件、学校临时安排的紧急活动,都可能打破班主任本就来之不易的休憩时光。这“废体伤神”的工作在无形之中挤压了许多班主任的生活空间,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年轻趋势”与“处事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下不少老教师对班主任岗位避之不及,年轻教师“被自愿”成为班主任的不在少数。诚然,新进教师刚出校门不久,元气满满、开放包容,与学生之间较小的年龄差距可以减少共同话语缺失所带来的代沟。但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和家长天然会对年轻老师少一些敬畏和信任。而新教师因为缺少社会阅历和处事经验,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突发状况和矛盾纠纷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当学校一味拔苗助长,将一个班级“甩”给尚为“教学小白”的年轻班主任时,不可避免会给教师个人成长和学校教育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三
班主任,终究不是三头六臂、神通广大、永不疲倦的“全能型战士”,也需要通过鼓励、支持、体谅来支撑其继续散播“光与热”。“主任”难当,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大众齐心合力。
破教学边界模糊之难,实现减真负。班主任之难,很大程度难在行政事务挤压教学本职,由此造成分身乏术。那么如何让班主任尽可能纾解班务、教务等带来的压力,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以让职责分工、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以此来分解班主任职责、减少其不必要的精力消耗。此前,浙江某地发文,将在中小学校推行新型的“导师制”,即由原先的1个班主任转化为负责教学、德育、生活的3位导师。新的制度效果如何,有待在实践中检验、总结。但是,朝着使管理更加科学、使老师更能专注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这一方面去努力,需要学校敢于探索,也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舆论多予以支持。
破家校共育协作之难,实现减真压。因为忌惮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压力,一些班主任对班里孩子“碰不得”“说不得”,最终形成“不敢管、不愿管”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作为家长要善体谅,通过恰当的途径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担负起培育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班主任既要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态,也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商量对策。正如有老师说,家长与学校之间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关系,也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要携手合作,共同肩负起培养孩子成长的重任。
破心理情绪调控之难,实现减真困。班主任作为教书育人、融通家校的中坚力量,需要专业、系统的素养,但当前年轻班主任面临的困境,除了千头万绪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有更为复杂棘手的育人难题。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应持续完善专业化的班主任培训、培养体系,为年轻教师更快适应教书育人工作提供方式方法,以此来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此外,作为新教师,要善于合理舒压,通过调整工作节奏、寻求名师指导等方式缓解工作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择一事、终一生”的教育行业不断修行自我、培育他人。
班主任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者、摆渡人,让班主任不再难当,需要你我多一份耐心、爱心、关心。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