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说起这个会,可谓大有来头和看头。
一方面,这是关于古典文明首个世界级的大会,包括中国在内,共3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重量级嘉宾汇聚一堂、“坐而论道”。作为这场盛会的发起者,中国不仅是为了汇聚更多学者研究古典学,更是向世界推介“和而不同”的大国智慧。另一方面,大会主题为“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旨在“从古典文明的研究视域出发,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学理根基,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齿轮滚滚向前,研究和发展那些卷帙浩繁的古典学有着怎样的现代意义?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古典呢?
在河南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甲骨文骨片 图源:新华社
一
一个文明只要有古代经典,就有古典学。古典学,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经典学,学科意义上的古典学起源于西方18世纪后期,然而世界文明意义上的古典学则在中国古已有之。
从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Sinological Studies)”到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古典学(Chinese Classics Studies)”,彰显我国古典学术研究在建设独立学术话语体系上的努力和飞跃。如今的中国古典学既涵盖了西方古典学范畴,也包括对中国古籍经典的研究之学。
无论是西方古典学还是中国古典学,置于现代语境之下,都是现代世界对文明传统加以研究和传承的学问。专家对其实质内涵的定义,便是既古且新。
所谓“古”,许多经典著作,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酝酿,被后世之人所发现、所珍视、所推崇,对现实社会产生较大警示推动作用;所谓“新”,则是师古而不复古,我们对古典学的阐释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因此,研究和发展古典学的要义在于观照历史和现实。
就像有人对中国人的定义一样,不看重他的出身与血缘,而根据他与中国文化血脉的联结程度来判断。作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来源,古典学也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基于此,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以经典为桥梁汇聚世界文化,可谓含金量十足。
一场思想的碰撞。从主论坛到分论坛,大会广泛邀请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史学、哲学、语文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他们怀着共同的期待,希望进一步紧密各国的学术情谊;同时,在学习其他文明时,也将对自身文明传统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注入新活力。
比如此次大会围绕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何以可能的探讨,既有西方的古希腊罗马之学,也有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此外,德性、和平、经典、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未来、数智时代、经典翻译等几个关注度较高的热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古典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与思考焦点。
一次文明的展示。极具齐鲁人文特色的文化景区场馆展示、“科技树”点满的高端智造全产业链展示、充满烟火气和幸福味的美好生活展示……大会连接古今,全方位地展示着中国古典文明的新貌。除了会场里的精彩,在11月3日至5日举行的“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活动中,各国学者还分批走进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实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1月3日至5日,“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中原行”活动在河南省举行。图为外宾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参观 图源:新华社
二
有专家曾言,每个时代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传统文化塑造的结果,比如中国的孔孟,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关于“哲学”的思考,他们对于人类根本问题的追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典学能为现代文明提供怎样的参考?
古典智慧塑造道德人格。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当诗人制作本剧时,他心里怀着两种用意:第一种是净化人类的骄横暴戾的心理;第二种是激励爱国心。”走进那些“最为高古的伟大心灵”,或也是研究古典学的应有之义。比如,《周礼》中提出的“六廉”制,让德才并重、以德为先的评价体系在中国兴起。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包罗圣人先哲学说的古典智慧,始终在推动人类趋于高尚。
古典文化传承精神血脉。无论哪个社会发展至今的文明,从来都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今日的经典曾经也是当时之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比如迄今为止,西方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依旧深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时代一些经典著作的影响;欧洲古典更是孕育自“两希”传统;我国汉唐等盛世之治,实际上也是吸取、运用了众多先秦经典中的政治智慧……
研究古典学便是追古思今,在这个探寻与发掘的过程中,现代文明实现了一次次的自我修正,历史的沿革为现代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从而找到共通的情感表达,传承优秀的精神血脉,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古典文明促进交流互鉴。有学者曾指出,研究古典学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不同文明之间冲突不断,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建议拓展传统古典学范畴,提出“多元文明”概念,开始思考、探索将以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为核心的东方古典文明纳入其研究范畴,旨在通过学习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古代经典,从对方文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获益,共同寻求某种平衡与共赢,最终推动世界和平、持续、健康地发展。
图源:视觉中国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为古典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那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从古典文明中汲取更多智慧、寻找更多对话空间,从而发挥古典学的更大价值?
从“以西释中、以中释西”到“中西互鉴”。长期以来,西方的古典学并不包含对中国经典的研究,而是将其归于所谓的“汉学”。而在中西方不同的语境下,“汉学”一般被放置于西方视角之中,而中国学者对西方古典学的研究往往缺乏更广阔的思想史视角。这就导致在“以西释中、以中释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古典学需要寻找到消弭偏差的更多可能性。
比如,寻找更多的共通点。有学者指出,希腊的古典不仅属于西方,中国的古典也不只属于中国,古典文明是现代世界的共同遗产。特别是中西方的古典思想家对于自然、人性等议题有不少共通的见解。像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柏拉图都十分看重“德性”,他们分别倡导“志于道,据于德”和“四大美德”,两人可谓心有灵犀。这些都为“中西互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外,还可以探索更多融合的新方式。像在此次古典学大会专场演出上,中国传统民乐对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以及古希腊城邦民间歌曲《夹竹桃蕾旁》《来去某地》等进行了全新演绎,彰显出中西方古典文明融合之美。
从“学古知古、以古鉴今”到“借古开新”。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世界古典学发展留下了深厚的史料和精神财富。不过,研究古典学并不意味着只是“钻故纸堆”,而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更重要的是“成一家之言”。
正如古人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立足世界文明史,古典学的意义正在于放眼全世界浩瀚的经典,从中找到思想的“宝藏”,并结合现今的实际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比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中华古典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正创造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而这离不开中国式古典学的建设。
从“见天地、见众生”到“见自己”。一代代人创造的文化,累积成为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性格,重读古典正是一场回溯。即使将视野锚定个人,在纷纷扰扰的快节奏社会中,重读古典也是一场难得的思想之旅。“面对一个多变而陌生的时代,人会本能地要从祖先的传统中寻找应对的力量和智慧。”世界古典学大会的意义,也是希望更多文化实践联通古今,让更多人走进古典、重读古典,从先哲的情感与意念中汲取力量。“漂亮的不是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像年轻人热衷的国潮复兴,便是现代人对古典文化的生动传承。
“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回溯文明脉络、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发展,期待古典学以兼收并蓄的大格局打开人类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