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文脉永续的丰饶之地。近年来,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如非遗体验、“晒秋”活动等,不仅增添了乡村魅力,也向世界敞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的窗。
11月15日,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浙江丽水龙泉的溪头村等7个中国村庄入选。加上前三批入选的8个村,中国共15个村入选,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这项始于2021年的评选,旨在表彰和培育全球范围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旅游地。有评价说,评上“最佳旅游乡村”,就意味着获得了世界范围内旅游领域的最高荣誉。作为此次浙江唯一入选的村庄,龙泉溪头村地处偏远,不禁要问,这个小山村何以走出国际范?
一
溪头村是什么模样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最佳旅游乡村”的评选内容、标准里找答案。
“文化”为根。在评定“最佳旅游乡村”的九个主要指标里,文化和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推广及保育是重头戏。很多时候,游客前往乡村旅行,实际上是在探寻村落的文化底蕴与乡愁情怀,体验山水风光、人文气息、地道美食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妙,享受那份与众不同的文化独特性。而溪头村“出类拔萃”的密码之一,就在于其对特色文化的挖掘呈现。
“非遗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溪头村,深挖非遗资源,将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与当地的竹韵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IP。比如,修复7座古龙窑,吸引青瓷手艺人主动回村,创新推出“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技艺活动,让古老的青瓷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生态”为名。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是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的,被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的村落,需展现出色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让游客既能追溯自然之源,又能深刻铭记那份乡愁情怀。
尽管各个“最佳旅游乡村”在自然风光、旅游亮点及活动项目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在保护、修复及维护当地生态方面,却几乎观念一致、行动一致。像溪头村用10多年的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成为全年旅游收入破3000万元的“网红”村,实现了从“脏乱差”向“绿富美”的蝶变。
“产业”为向。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曾说:“旅游业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促进更公平的利益分配,并增强当地社区的能力。”可以说,旅游业在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潜力巨大,且必有作为。
漫步在溪头村,可见村道两旁“长”出了不少咖啡馆、主题民宿;一场场非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农家乐和民宿十分红火……生态文旅产业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提了颜值更增了价值。
二
不可否认,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也存在着品质有参差、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溪头村凭什么成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呢?
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往往是一个地方的特色。一个乡村只有结合自身的乡村实际,找准发展坐标,挖掘、梳理、提炼、阐释和创新“特色”,才能推出更多“出圈”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
非遗,就是溪头村富有特色的资源禀赋之一。7座古龙窑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古龙窑群,汇聚起众多制瓷大师。为了将特色做得更特,溪头村发展了龙窑烧制、研学旅行等业态,打造穿越千年的非遗文化之旅。
如今,相较于热门景区的人潮汹涌和城市生活的飞快节奏,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远离尘嚣、到乡村去。无论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大热,还是“村超”“村BA”等活动的流行,都透露了人们的一个愿望,即在乡村旅游中寻求多样化的体验与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溪头村在对传统文化、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又不囿于常规,打造了一个个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新“风景”。比如由来自8个国家的11位设计师打造的竹建筑群,因地取材,河流中的鹅卵石、山中竹子、龙窑中的匣钵等都被用于建筑中,将自然与艺术融合成了一个全新景观。
除了风景本身,游客也非常关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舒适与否,以及服务质量高低等问题。因此,平衡“守”与“变”的关系,至关重要。“守”的应是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美景,“变”的则是旅游模式和游客体验。
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有多少“流量”能转化为“留量”。有学者提出“住一晚理论”,“游客的停留时间”成为了业内衡量旅游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溪头村开启“政府托营+村庄经营+市场运营”模式,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管理机构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比如统一运营民宿,实现乡村民宿服务的“专业化”“酒店化”;推出夜游产品,改变游客关于“乡村夜晚静悄悄”的印象,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三
有些成功或许无法复制,但是15个“最佳旅游乡村”,证明了文化保护与现代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是可行的,也让我们看到,用好“旅游”这一支点,可以撬起乡村发展的无限精彩。那么,如何借“旅游”之力,让小山村走出国际范?
别忘了底色是什么。乡村旅游要红火,离不开“绿水青山”的底色。“最佳旅游乡村”尽管地貌各异,吸引游客的元素、活动与项目也千差万别,但在生态保护和维护上,却能达成共识、步调一致。比如,从“靠山吃山”变为“养山富山”的余村、从“穷山村”到“绿富美”的下姜村等,都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了“千万工程”实践,让好风景成为了好前景。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乡村旅游自身的长远发展,还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都应始终如一地守护好“绿水青山”,这是乡村振兴的底气与根本。
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乡村好不好,旅游佳不佳,说到底要看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听老百姓的口碑。当前,乡村仍是世界贫困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而通过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和周边村社增收,实现共享性发展,让乡村旅游的繁荣不只是“风景”,更让村民真正“受益”。无论是“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还是溪头村“不灭窑火”共富工坊模式,都体现了这种共享性。只有当村民的生活因乡村旅游而改善,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共同维护,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旅游也才可能长久兴旺。
不能丢了个性的魂。“最佳旅游乡村”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有的主打别样“颜值”,比如江西婺源篁岭村的“晒秋”、甘肃扎尕那村的藏式民居、广西大寨村的梯田景观;有的主打文化体验,比如陕西朱家湾村的柞水渔鼓、古法酿酒,溪头村的“不灭窑火”开窑活动。乡村旅游想出圈,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村村不同、乡乡有味,可以借鉴,但无法“照抄”,用好乡村的自然、文化、市场等“个性标签”,充分调动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方能走出一条“独一份”的发展之路,让乡村更有“烟火气”、更具吸引力。
“最佳旅游乡村”,或许正是因为其独特性、创新力,才更具别样魅力、发展潜力。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