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改革方法论的问题,强调要把改革方法搞对头,指出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推进改革更是如此。事实上,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需要提前谋划,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改革越是深入,问题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方法论“组合拳”,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越显得重要。
那么,改革的科学方法从何而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又留下了哪些历久弥新的宝贵经验?
一
毛泽东同志曾用桥和船作过形象的比喻:“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改革方法论科学地回答了“能改什么”“先改什么”“重点改什么”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把稳了前进方向,明晰了发展道路,从而有效避免了难以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比如,以设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前进的道路。深圳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厦门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珠海打造出中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经济特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也“钻”出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从一域探索到全局谋划,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正是始终坚持科学方法论,才令改革事半功倍,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史诗般的进步”、续写“两大奇迹”。在短短几十年间,我国跨越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如今,我国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深水区。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正面临着地缘冲突加剧、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等“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国内也涌现出了“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剩下要啃的很多都是重点领域的“硬骨头”。比如,如何更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更好铲除形式主义等顽瘴痼疾,等等。
发展形势不断变化,新问题不断产生,这一过程中,既要用好改革方法论的已有经验,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法,与时俱进,这才是科学改革方法的题中之义。
二
浙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这一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八八战略”蕴含的改革科学方法,本身就值得细细品味、深刻领悟。
比如,以“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改革不是一场单兵作战,而是一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棋局”,必须用全局观念来看待。比如“点”与“面”协同推进。2003年,浙江开启了一场“山与海的双向奔赴”,积极推进省内发达地区结对帮扶欠发达地区,20多年来山海协作工程硕果累累,省内各县(市、区)GDP均突破了百亿元,从几处富实现了全域富。时至今日,浙江“千项万亿”工程、“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重大项目也激活了各领域的发展潜力,上下一盘棋系统推进,把浙江的改革推向了新高度。
比如,以“问题导向”求破局。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改革就是要奔着问题去,直面矛盾不回避,在“倒逼”中找到发展的答案。例如,当义乌面临融资、进出口通关等种种体制机制瓶颈,原有的制度已经无法应对,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13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被下放,这一决定让义乌市政府一时被外界称为”中国权力最大的县级政府”,成就了如今“买全球、卖全球”的义乌。“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基于老百姓存在的真实需求、各项工作面临的发展困难,因地制宜调整策略,让改革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持续向深处走、向实处落。
比如,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钉钉子”精神既是对真抓实干的要求,也是对“民生无小事”的深刻理解。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杭州一小区调研时曾指出小池塘没有雨污分离的问题,一个多月后他再次问起这个池塘,关心解决成效。自2005年至今,浙江每年都会将为百姓办的“十件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自我检验“钉子有没有钉牢”、是否把老百姓最关心的“小事”一件一件办成了。“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不仅要“动真格”,更要“一竿子插到底”,保证各项改革到边到底。
三
改革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引,而方法论并非凭空产生的。那么,科学的方法论从何而来?在笔者看来,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汲取。
从“两个结合”中来。“‘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有“魂”有“根”中为改革提供强大文化浸润和精神滋养。
比如,基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等特点,提出了改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突出改革的民本取向。可以说,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是我们打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改革方法武器库的关键。
从扎实的调查研究中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科学的方法论来自对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和对一手资料的充分掌握。只有找到基层的“真问题”,抓住发展的“牛鼻子”,才能走出一条改革破难的科学之路。比如“分清轻重缓急”的时机选择方法,比如“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改革攻坚方法,等等。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老百姓意见,下乡考察时又和村民一起干农活,他为正定确立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让这个农业县赶上了经济发展的浪潮;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他深入农村调研,仔细考察,到基层一线寻找最佳答案,指导和推动的“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
从群众的首创精神中来。《之江新语》中提到:“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改革为了人民,更要紧紧依靠人民,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都源于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与智慧。
“改革戏必须大家唱”,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很多次改革都是人民群众主动创造的,例如安徽凤阳小岗村探索“大包干”是18位村民一起按下红手印;又如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源于武平县农民率先“分山到户”;再如浙江小古城村村民在樟树下议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探索了基层民主协商。
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40多年来,中国大地气象万千。面向未来,仍将一路繁花!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