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江南红巷”

政务   2024-11-09 07:30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一座城市的历史,有时候藏在一条条幽静的小巷子中。来到杭州,穿过解放路,沿着马市街往北步行300米左右,便是名声在外的小营巷了。这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有“江南红巷”之称。


在悠长的时光里,这条江南小巷留下过不少名人足迹、璀璨瞬间。比如,巷口的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内,记录着浙江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成立的故事。


满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动人的记忆,小营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今年前十个月,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数已超过30万人次。时值周末,我们也去红巷“走一走”。


杭州小营公园内的浮雕 图源:视觉中国




小营巷这条巷子本身并不长。但如今的“江南红巷”,已不仅仅是这一条巷子了,而是一个由小营巷、直大方伯、方谷园、马市街等巷子合围而成的景区,入口就在小营巷的西面。人们漫步其中,聆听这条古老街巷的低语,以及那些为国为民的赤忱故事。


比如星星之火是如何点燃的?1922年8月,作为江浙地区第一位工人党员,29岁的杭州人徐梅坤回到杭州,专程前来筹建党组织。9月初,在他的召集之下,于树德、金佛庄和沈干城三位在杭党员来到皮市巷的一幢小楼,简短的仪式之后,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就在这里成立了。


假如你漫步至位于小营巷的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会在这里看到一组蜡像,重现着那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徐梅坤正举手高谈,身穿蓝布衫的于树德伏案书写,金佛庄与沈干城目光交汇,四人眼中满是憧憬与信念


比如爱国与卫生为何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水平较低,鼠疫、霍乱和天花等传染病多发。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还影响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一场将群众运动与卫生防疫工作相结合的爱国卫生运动铺开了。


1958年,毛主席来到杭州,听闻“卫生搞得比较好”的是小营巷,特地前来调研,还夸奖了“养鱼吃孑孓”的民间智慧。原来,当时居民家中都会用大缸储水,而蚊子往往就喜欢在水里繁殖孑孓,于是百姓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在水缸里养鱼,靠鱼儿吃孑孓来灭蚊。


走进红巷内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和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读“除四害”“人人种痘”“五讲四美三热爱”等行动口号,那场6亿人参与的运动历历在目,字里行间、图像画面等不仅记录了那段群众为健康而奋斗的艰苦岁月,也折射出新中国从筚路蓝缕到伟大复兴的不易。


比如科学家是如何“以身许国”的?过了小营公园,方谷园一角的宅院便是钱学森故居,这是他幼年的乐园,上大学后几乎每个寒暑假他都会回到这里。可以说,这条巷子承载了他对杭州的深情眷恋,故园羁绊挥之不去。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遵循着钱氏家训,1955年秋,钱学森克服艰难险阻回到国内。故居的白墙上有他的一句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拳拳爱国之心,化为了科学家的报国之行。


学生走进小营巷追寻“红色记忆” 图源:视觉中国




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开馆之后,2011年7月12日,习近平同志复信小营巷社区党委,勉励要“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何让社区党建推动千家万户更美好?红巷一直在寻找答案。


活学活用身边红色资源。历史发生的地方,是最鲜活的课堂。比如,红巷“老邻居”钱学森就是好榜样,《之江新语》中提到,“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其中之一便是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光荣”。小营街道串联起街头巷尾的一处处红色资源点,绘制“红色地图”,为党员群众打造出一个家门口的循迹溯源现场。


“敲门入户”寻访民情民意。基层工作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所言所行关系着百姓的切身感受。“网格无小事,事事连民心”,红巷利用网格化管理,把党建延伸到百姓家门口,“敲门入户”深度对接民情民意。小巷内的“红巷老舅妈”等志愿团队,行走在墙门内外、坊巷之间,居民遇到烦心事和揪心事,不管是消防隐患多,还是停车困难大,又或是电梯加装难,大伙儿提出来的诉求,都可以通过党员群众的共同协商寻求解决办法。


双向奔赴守护美好生活。在“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的“红巷精神”影响下,小营巷的党员与群众双向奔赴,在一件件实事、好事中,共建共享社区的美好生活。2012年以来,小营街道每年都会评选“最美小营人”,如坚持守护公益凉茶摊40多年的曹建云夫妻、帮助1000多位盲人重见光明的朱强荣、挖掘传承非遗文化的鲁立清,等等。


实施“垃圾不落地”的小营巷整洁干净 图源:“上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红巷是革命和发展的一条“来时路”。穿越过一次次历史瞬间的“江南红巷”,如何在新时代更好传导历史的温度、续写红色的篇章?


看历史也需“现场感”。小营巷虽已将“四馆”串珠成链,但仍缺乏更加鲜活、更富创意的展现手段;游客虽络绎不绝,却缺了几分驻足长留的冲动。仅仅是走马观花,或纯粹参观“存”在玻璃展柜里的“现场”,很难感受到历史风云中的那些真切情感。如何让那些峥嵘之篇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如何将故事用动人的话语讲述出来,在互动中引发来者的共鸣?对小营巷来说,还有不少课题需要去思考和实践。


治理社区要有“新面孔”。如今,基层治理已成为红巷的一张“金名片”。凝聚人心,需动员更多的社区居民“坐在一起唠、事在一起议、题在一起解”,让基层治理从“几个社工的单打独斗”变为“群策群力的共同守护”。一件件实事离不开基层党员和志愿者的参与,但来来回回都是“老面孔”也是个问题。要让更多有才能、有热情的“新面孔”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既充实服务的力量,也能获得更多群众的智慧,从而提高社区治理的“续航力”。


办实事更要有“后续”。建设邻里食堂、打造旧改类未来社区、帮助社区老人申请适老化改造补贴……社区为改善居民生活做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努力,但也引出了新的难题:社区食堂、活动空间建设好了以后谁来运营?怎么持续?有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这些是红巷需要面对的必答题,也是许多社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想要让实事真正成为走入老百姓心坎里的好事,应本着长远的眼光,把实事办实。


这条巷陌缘何不寻常?“江南红巷”里,一侧的墙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另一侧则熔铸了红红火火的人间烟火气。当江南韵味与红色文化交融,历史瞬间与即刻生活交汇,我们漫步其中,便能从一处风景中,感受到几分诗意、汲取到几分干劲。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