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作家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如若“钱君匋”是一本书,该是什么样的?
封面,该是闻名上海滩的“封面钱”,书脊或许印着博采众长的“篆刻钱”,题签大概是潇洒爽利的“书法钱”,内容可能是率性诗意的“音乐钱”。很少有艺术大师,能将书法、篆刻、作曲、装帧、绘画、诗文等集于一身。
然而,钱君匋的“斜杠”人生,就是“艺兼众美”,而且每一面都精彩,每一页都耐人寻味。书如人生,人生如书。“浙江宣传”曾在《钟声送尽流光》一文中,讲述钱君匋惜时勤勉的故事,今天,我们再读“钱君匋”的人生大书,又能感悟到什么?
1994年6月钱君匋先生在上海南昌路家中 图源:“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一
再读钱君匋,这或是一篇“小镇做题家”的逆袭爽文。
16岁以前,钱君匋只是桐乡屠甸一位小镇少年。他家境清寒,胆子却很大,在古板的教书先生眼里,是个“问题学生”。有一次在课堂上,钱君匋用《三字经》打掩护,偷偷在“花摺子”上描摹古代将军画像,被发现后还胆大包天地挣脱了先生的戒尺,最后惨遭退学。
如若是一般的顽皮孩子,或许一生就这样平平无奇地过下去了,但钱君匋却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篇章”——绘画。钱君匋从小就会画画、爱画画,这在当地出了名,但由于家庭拮据,他买不起画笔和纸,就常常拿了炭粒随意涂鸦。正是这超乎同龄人的艺术灵性,让钱君匋得到了乡里名师钱作民的赏识。
在钱作民的推荐下,1923年的一个春天,年仅16岁的他独自踏上离家的船,开启“沪漂”生活。小船沿着弯弯的长山河行进,他坐在船头,小心捂好父亲东拼西凑来的200元学费和盘缠,望着远去的家乡,既忐忑又心存希冀。
进入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后,正好遇上同是桐乡人的丰子恺。丰子恺对他格外照顾,也使得他眼界大开、诸艺始攀。
后来人总结,钱君匋的艺术成就离不开豪华的“师友圈”。彼时年方二十的他,已结交大作家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陈望道、叶圣陶等,在他们的帮助下,钱君匋渐渐在文艺界崭露头角。
比如,鲁迅奖掖后进,多次邀请钱君匋为自己的作品做装帧,成就了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风格的“钱封面”。鲁迅逝世多年后,钱君匋常缅怀故友,精心刻制了168方鲁迅笔名、别号的印章。一部《鲁迅印谱》,道尽了鲁迅的一生,又缱绻出钱君匋挚爱艺术的心火和对这位忘年之交的敬怀。
作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之一,钱君匋的音乐素养,也是这些大师们手把手教导的。他跟随过刘质平学习音乐,刘质平师承李叔同,因此钱君匋也算是弘一法师的再传弟子,继承了其“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音乐风格。
他还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曾编写过《评幼稚园小学音乐集》《音乐的学习》《小学生唱歌集》《小朋友歌曲》等。战乱年间,钱君匋的歌曲曾治愈许多人的心灵,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
钱君匋《鲁迅印谱》及其部分内页 图源:“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微信公众号
二
再读钱君匋,这或许是一本陶惠文心的艺术指南。
丰子恺曾这样评价这位爱徒:“非有精致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钱君匋的艺术心路,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比如,中外互鉴的开拓精神。钱君匋擅长诸多艺术门类,但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有着自己独到的发现与探索。就拿装帧设计来说,为求东方神韵之美,他不远千里来到敦煌石窟,从石壁中找灵感;登上龙门石窟,从金石中集缀民族文化的印记。
同时,他也大胆吸收西方美术的风格,融进了立体主义和未来派的手法,以西方艺术探索精神来弥补传统民族文化比较内敛的缺憾。他为《伟大的恋爱》设计的封面,用红色线条绘成男女的形象,有着早期立体主义的特点;在《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物》装帧设计中,则用许多飞舞的色块,点染出光学艺术色彩,有着极强的西方装饰美学。
比如,匠心独运的艺术通感。如果说,每一类艺术都是一朵迷人花朵,那么,钱君匋便是将这些“花”融合成一束的花艺大师。网友开玩笑评论,钱君匋实力演绎了啥叫“不通诗书画印的书籍装帧家不是好音乐家”。
在歌词创作中出现画面感,在装帧中传递“诗意”表达,写意绘画里有文人味、富金石气、带音乐感……钱君匋的艺术作品解答了何谓“书画同源”,何谓“翰墨传情”。正如他在《色彩与音乐》中曾说:“色彩的各种各样的配合,所造成的艳丽的伟大的色海,就和交响乐由各种乐器的旋律、和声所组成的一个悦耳的伟大的音海一样。”
“诗有境,境入印。”钱君匋刻印,从形到意主打一个惟妙惟肖且言之有物,不仅会刻花卉等图案,更善于刻长文。比如他的著名印作“隐隐笙歌处处随”“青山下酒诗千行”等,四面皆是狂草长跋,气韵激越。透过长跋,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薄醉的大师正在忘我作画,又似在作词谱曲,酣畅恣意。
钱君匋为《伟大的恋爱》设计的封面 图源:“人民艺术家杂志”微信公众号
三
精神力量往往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启迪当下。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翻开这本书,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执着奋进。回望钱君匋的一生,勤勉、善学贯穿始终。晚年,他借同乡王国维的诗句“一事能狂便少年”为自己做总结,也曾透露,“我是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无论在文艺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非常抓紧,每天工作、自学12小时以上。”
篆刻艺术可谓是他最艰辛的一场艺术跋涉。刚接触篆刻,钱君匋好似瞎子摸天窗般乱刻,后来,在前辈的指点下,并心摹手追大家的作品,尤其自17岁起便沉浸在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里,在仰望大师中渐入佳境。
有一次,钱君匋带着自己的刻印拓本造访吴昌硕,得到一句“太嫩了”的评价。吴昌硕告诉他:“刻个十几二十年会老辣起来,刻下去好了!”得偶像的一言之勉,钱君匋便与篆刻一日不离,一生刻印22000余方。
“将艺术还给人民”的举重若轻。钱君匋嗜收藏,常常为了一件文物“倾尽家底”。因着这一爱好,他曾饱受争议,面对外界“精明、世俗”等负面评价,他也常常一笑置之:“(我)其实是个没钱的人,无所谓铜臭。不过姓了钱,就不免带着一些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钱君匋收藏不为投资、赚钱,只是纯粹的欣赏观摩。他曾说:“余少清贫,攻篆刻、书法、花卉,苦无名迹可循。”
钱君匋将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所有收藏悉数捐献给国家。1987年,当年迈的老人颤颤巍巍地将与自己相伴一生的“宝贝”一件件搬下楼时,百感交集、眼含热泪,不停地对来接收文物的同志说:“捧好,捧好!”此后,大师只余两袖清风,寂静地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
钱君匋曾说:“艺术哺育了我,我也有义务为艺术的发展尽一点人子的微力。”他为后人存下的收藏,如今陈列在家乡桐乡、海宁两座纪念钱君匋的艺术场馆内,等待世人去品鉴、去感受。
来到钱君匋的家乡,别忘了去看一看先生的收藏,细细观摩,必能有所收获,不仅能读懂一代艺术大师的高洁风范,还能领略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密码。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