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何以“置顶”

政务   2024-11-23 07:30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浙江足迹》中有个细节: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大会提出:用15年时间,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省。会议筹备前,他特意将原拟定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会议名改为“全省自主创新大会”,表达了清晰意图:把“自主创新”像一面旗帜一样高高举起来。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创新是一种战略选择、一种竞争优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谁就能掌握发展先机,甚至弯道超车。18年来,浙江铆足了劲儿,向着创新找出路、找空间,使得“创新”成了浙江起家发家的一个代名词,一提到浙江,很多人就会想到“创新”这个标签。


现阶段,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浙江时要求的“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瞄准破解目前面临的新的“成长的烦恼”,浙江还可以怎么“刷新自我”?昨天,一场高规格大会召开,聚焦“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定位、明方向,为下一个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前瞻谋划。


不禁要问,从“创新型省份”到“创新浙江”,浙江又一次将创新“置顶”,这背后究竟有何深远考量?


11月11日,之江实验室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天基遥感大模型搭载阿曼智能计算卫星成功发射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纵观世界历史,近代不少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依靠的正是科学技术的迭代与更新。


据记载,1851年英国举办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硬核生产力。彼时的德国刚开始学会模仿,粗制滥造一度是人们对德国山寨品的普遍印象。后来,德国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如从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工科学校,促进科学家和技术员群体的职业化;激发社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以工业实验室等形式组织创新,积累人力资本和科研实力。德国制造业由此走到了世界前列,到今天还保持着强大竞争力。


可以说,创新浪潮翻涌之时,正是社会生产的齿轮加速转动之际。比如,“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就曾描述过:当经济周期循环到底部,必然就要有企业家“创新”以求生存,于是,每一次萧条都孕育了新技术革新的可能。


创新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冲破资源条件的“先天”限制,培育“后发”优势。如近些年来,贵州通过布局发展大数据和算力产业,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国数谷”日益崛起。过去十多年间,贵州的GDP增速多次拿下全国第一,足见创新“后劲”之大。


实际上,浙江作为陆域资源小省,也是靠着创新解决了诸多“成长的烦恼”。20多年前的浙江缺地、缺电、缺水,超过一半的企业遭遇过非正常停电。面对这样的困境,习近平同志为浙江作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创新图景之下,浙江实现“再造”,一路闯成勇挑大梁的经济大省。


眼下,浙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于往日,也有一些新的“成长的烦恼”,浙江再把创新“置顶”,就是要在创新的战略部署中快速奔跑,跑出一条愈加宽广的路来。


浙江某车企智慧工厂首位人形机器人“员工”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来自于“灵光一现”,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寄希望于“单打独斗”“灵感乍现”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几乎不可能,创新的学科交叉属性更加突出、成果转化对资源投入提出更大需求。可以说,创新不再只是单一的技术性变革,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组织性、集成性、协同性更为突出。


不可否认,现阶段,中国在一些领域的科技创新方面还面临着碎片化、孤岛化的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比如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都是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但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关注学术成果鉴定和评奖,企业则注重经济效益,不同出发点导致创新的力量难以集聚起来;有的地方更倾向于打造自己的创新机构、科研平台等,有时在无形中分散了创新资源。


需要认识到的是,科技创新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统一,并且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除了“器物”层面,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同样重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鲜明地指向当前我们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我们从“学习、跟跑、赶跑”转向探索“无人区”,对“领跑者”来说,更需建立一套自己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比如,变革性、突破性的技术一定来自于“坐冷板凳”和大量的挫折失败,如何尊重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同时兼顾成果转化率,就是制度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创新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事,还需要做好“融合”的大文章。比如浙江努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人才不管落到哪里,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都能使用,成果都能在企业转化;比如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联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当创新要素相互融通,就有可能实现由聚合到聚变的颠覆性变革。


嘉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显微镜下检查晶圆片线路排列 图源:视觉中国




创新不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需要具象为一项项举措、一个个项目,落到区域乃至国家的改革发展之中,这个过程中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好高骛远,而需要从现有的资源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久久为功。在笔者看来,在创新这盘“棋局”中夺得“先手”,还需把握以下三点。


两条腿都要跑起来。创新并非一味追风求“新”,“传统”也不等同于低端落后,特别在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涉及面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就业收入,联动着民生大事,更加需要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来实现“凤凰涅槃”。有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新”对应“旧”,“质”对应“量”,新质生产力是对旧的、以量增长作为评价依据的生产模式的突破和超越。在笔者看来,只有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条腿跑起来,坚持系统集成、集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体格”才能越来越强。


让企业更有发言权。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用三天时间考察了宁波八家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对科技新产品看了又看,与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聊了又聊。在让科技变成生产力的具体过程中,企业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快速地把技术与市场链接起来。比如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每个工作日都能拿下专利,这里走出过多位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这些技术直接应用到通讯市场,使得美国的通信系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意味着创新资源、创新政策需要多多地向企业倾斜,科技创新研究什么、攻关什么,让企业说了算。在获得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的310项成果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成果共286项,占95.7%。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将目光聚焦于企业,尤其要让科技企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的主体。


做强优势以变应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如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非对称”战略,说白了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今天,新技术新产业已经重塑了世界竞争格局,不仅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作布局,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


对浙江来说,一方面是突出优势,另一方面是锻造新板。今天,浙江的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水平,在创新这件事情上就更需要与世界一流对标,利用好已经取得的扎实基础,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作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超前布局,以变应变。


“置顶”创新,是因为如今很多问题只能靠创新来找答案,是因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但是眼光不能只看“顶”,唯有“顶天”又“立地”,创新才能真真切切地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人民的美好生活。





各位读者:关注公号后可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推文。评论区留言在本文发布24小时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一套《浙江宣传》书籍。您看出“置顶”创新背后的深意了吗?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