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如何在“山顶”会合

政务   2024-11-24 07:30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人认为,科技与艺术是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颇有点“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可当我们把“镜头”拉长看会发现,“技”与“艺”的关系历来是形影不离。正如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于山顶重逢。”


放到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二者就更加难舍难分了。不管是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还是这几天正在上海亮相的第五届长三角文博会上,一大批前沿文化科技、人工智能企业既“秀”出技术“肌肉”,也“凸”出艺术“线条”,都展示了科技与艺术融合带来的想象。


日前,浙江召开大会,将创新“置顶”,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这其中,科技与艺术的双向赋能,既是创新浙江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浙江的更高阶梯。那么,如何推动科技与艺术在“山顶”会合、实现“双剑合璧”?文化艺术领域又怎样向“新”而行?


11月22日,参观者参观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浙江展区 图源:视觉中国




科技与艺术的“珠联璧合”,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创造的重要动力。首先,科技如何为艺术的生发带来可能?科技不仅改变人类生活,也深刻塑造了人类的审美世界,激活我们感知艺术世界的能力。


比如,使艺术表现“别开生面”。技术令艺术的创新表达“有的放矢”,不管是对内容创作的赋能,还是对传播方式的变革,都不失为一种重塑与升华。尤其在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更是为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更多元的创作路径、更广阔的创意空间。


假如你欣赏过《今夕共西溪》这一沉浸式数字文旅演艺项目,就能感知到,那方寸空间里,炫酷科技与宋韵时光“碰撞”出何等精彩的火花,这正是全息音响等技术带来的“奇妙”体验。而利用3D技术,观众可身临其境感受泰坦尼克号巨轮的壮观,利用文生视频模型,艺术家则可轻松创造前所未有的艺术场景。


比如,为艺术消费“释放潜力”。数字技术调动多维感官,大大延展了人们感知艺术魅力的“触角”,改变了艺术传播的生态。现如今,艺术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消费形态,这得益于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和空间对相关项目的开发、引进。前段时间,“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登陆杭州“M511光影汇”,观众可一键“穿越”到法国,欣赏巴黎圣母院的拱顶、玫瑰花窗,沉浸式感受艺术之美。该项目正是融合国际前沿的VR技术打造的。


比如,让艺术遗产“焕发新生”。一定程度上来说,借由全息影像、智能抠像、机器人艺术、数据可视化等新技术,艺术经典、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传播、弘扬的“任督二脉”得以打通,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浙江搭建了“智慧文化云”平台,人们在“云端”感受美术馆中的一件件藏品,艺术的传递与享受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故宫博物院借助3D建模等技术,制作太和殿、养心殿、御花园等区域的三维模型,采集了全部开放区域的高精度360°高清全景影像,让建筑艺术“活灵活现”。


“M511光影汇”《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 图源:“光影空间文化”微信公众号




尽管科技倚重逻辑思维,艺术偏爱形象思维,但艺术的“奇思妙想”时常能引发技术之火“熊熊燃烧”,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启迪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因此,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赋予科技以创造和想象。艺术家们具有天马行空的思维、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对未知世界的大胆探索,不少伟大的科技发明,最初就可能源于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构想。


小说和电影中对未来世界的描绘,常常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探索新技术的方向和思路。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主人公借助“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世界遨游,作者对此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小说问世近30年后,凡尔纳笔下的想象终成现实,世界上第一艘现代潜艇问世。发明者西蒙·莱克说:“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促进科技的传播和普及。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能够不同程度地将专业的科技知识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这使得一些科技成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能够走进人们的日常,还可能反向促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为科技产品注入了审美。艺术就像一支神奇的魔法棒,为科技产品注入艺术魅力、文化内涵,使得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呈现出了“美的气质”。比如,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华为团队打造了“天生会画”软件,嵌入到终端产品中,为用户提供更具创意和艺术感的创作体验。


有专家表示,科技创新和艺术发展对彼此间的作用,在当下和未来将更加大放异彩。不过,就目前而言,科技与艺术要实现深度融合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表现在文化艺术产业上,比如,一些珍贵的艺术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艺术资源数字化步伐还有待提速;艺术家、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以及跨行业企业间的互动和协作仍存在不足,一体化协同创新优势尚未完全形成。


11月21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参观者络绎不绝,共享科技应用乐趣 图源:视觉中国




未来,科技与艺术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以释放更多可能?在此领域,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探索,或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壁垒“打得通”是基点。要实现科技与艺术的深层次融合,首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二者分属不同学科领域,大部分情况下,交流与合作仍存在一定限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打破界限、加强合作、搭建平台、提供实践。


比如,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过程中,可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使之为塑造富有创新内核的城市气质赋能。如推动“科艺融合”发展,打造“颜值”与“研值”俱佳的科创地标;如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科创楼宇群、音乐文化街、艺术中心等串联创造科艺融合空间,让艺术潮流、科技动向与历史底蕴在其中充分碰撞、互相激发。


才“用起来”是要点。不管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人才都是创新的源泉,是推动学科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他们始终站在前沿,拓展边界,引领着发展的潮流。要推动两者的“深融”,可以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融合提供人才基础;也可举办各类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研讨会、工作坊等,促进艺术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相互理解和灵感碰撞,激发更多创新想法。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全国巡展现场 图源:“重庆发布”微信公众号


公众“口碑好”是落点。如何创造艺术新形态、消费新场景,更好地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这是艺术和科技融合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可通过更丰富的科普活动、艺术教育等,培养公众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高精度图像采集和数字化技术,把万余件古画汇聚成了流光溢彩的“千年丹青档案”,并通过高质量、高频次的展览活动,将艺术瑰宝以鲜活生动的“面孔”呈现在公众面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艺术与科技在“山顶”会合,相信会让更优质、更精彩的艺术产品和体验成为现实,不断拓展想象的边界,持续为公众“制造惊喜”。





各位读者:关注公号后可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最新推文。评论区留言在本文发布24小时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一套《浙江宣传》书籍。您期待科技与艺术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