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评价,真的重要吗

政务   2024-11-15 07:32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你是不是也常常“活在他人评价里”?总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闷闷不乐,思前想后一整天;多年前在同学面前出的“糗”,回想起来依旧会尴尬地抠出“三室一厅”;旅行后想发朋友圈分享美图,因为害怕收到意料之外的评价,在点“发布”时又收回了手……


随着沟通越来越便捷,他人的评价无孔不入,甚至已成为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情。点开社交媒体,“那咋了文学”“逃离评价体系”“永远不要活在他人评价里”等话题时常会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共鸣。


不禁要问,我们为何总会被他人的评价左右?即使想逃离评价体系,却为啥总是“深陷泥淖”?他人的评价,到底要不要在乎?


图源:视觉中国




“你今天真美”“你工作效率太低了”“你成绩退步太快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评价如空气般存在,让很多人无法置身事外。


一方面,他人的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墨子》有言:“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即便是不好的评价,有时也有助于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行为。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便是这个道理。而大众的评价取向,像“三十而立”“人生三大喜事”等约定俗成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我们成长的方向。


另一方面,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可能引人走入误区。其造成的心理负担和伤害,从“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恶语伤人六月寒”“人言可畏”“积毁销骨”等成语或俗语中可见一斑。


比如,习惯讨好、失去自我。有的人为了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或受冷落,常选择戴上“面具”社交,习惯性去有求必应、迎合讨好,于是渐渐失去自我。这类人在职场中往往背负着“便利贴”“老好人”“软柿子”等标签,把真实情绪压抑在心底,即便内心有千百个不情愿,有时也不懂得拒绝,用委屈自我来迁就他人。


比如,配得感低、精神内耗。一些很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往往配得感较低。如身处聚光灯下,他们更多的是担忧别人是否会觉得自己“名不副实”;被指责时,第一反应是全盘否定自己,再不停地自证辩解、寻求认可;人际关系中,他们也常常不自觉地跟人“较量”,读书时比成绩、上班了比收入,小时候比家境、长大了比婚姻。这样的心态,让人每天都如履薄冰,反复自我怀疑,陷入“我不好、我不配”的内耗。


网友分享相关感受 图源:社交网络平台




有一则“夫妻和驴”的经典寓言,说夫妻两人不管谁骑驴,旁人总是议论纷纷,后来,他俩决定把驴子背在背上,结果发现,即便是这样做,也总会有人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指责。故事里的情节,常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投射。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意他人的评价?


刹不住的思维惯性。有心理学观点认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后天产生并建立发展起来的。从群居时代开始,个人的生存机会便受到群体满意度评价的影响。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但评价他人以及被他人评价的思维模式早已根深蒂固。


比如,不少人从小就有一种观念,似乎只有“倍受好评”才值得被爱。读书时,一份完美的答卷或成绩单是“好孩子”的标配;长大后,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人生的必需。成长经历中,他人的评价常常关联着我们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左右着人生的选择。


被裹挟的竞争压力。如今,我们更是身处一个充满评价的时代:学校里,考试、评优、选拔等各种评价体系伴随着整个学生时代;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好评、差评能够影响到商家的经营;职场中,“打工人”每年、每季度甚至每周都需要面对各种KPI考核……


这也导致了部分年轻人逐渐倾向于成为“躺平式干部”“躺不平也卷不起来的45度青年”等,因为在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出现一次失误,可能会直接阻碍一个人的发展或生活节奏。那么,与其不断试错,不如小心翼翼。


不够强的精神内核。人是社会性动物,有被爱、被尊重、被认可的深层次需求。基于这些需求,当我们感受到自己正被外界关注时,往往会本能地调整到更积极、令人愉快的一面,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


因此也不难理解,那些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普遍有着“脆弱的高自尊”,过于自我关注与自我保护,内心深处背负着“时刻要证明自己”的沉重包袱。很多时候,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够自信、缺少主见的表现。




俗话说:“百人口,难调;千人心,难称;万人意,难顺。”虽然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再正常不过,但笔者认为,我们也要认识到,如果因过度在意而让自己感到痛苦时,就应及时喊“咔”,否则就会像“夫妻和驴”的故事那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烦恼不断、越理越乱。


多一重“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智慧。庄子·逍遥游》里有一个细节:有着鸿鹄之志的鹏,欲飞往千里之外的南海,渺小的蝉和斑鸠便讥笑鹏不自量力,但鹏并未理会他人肤浅的看法,最终扶摇直上九万里。


很多时候,他人的评价不一定代表着事实的真相。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当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对客观有用的评价“小题大做”,将之当成自我成长的鞭策与动力,对无意义的口舌之快则要学会“大题小做”甚至不去理会,听到否定也不颓废沮丧,用更辩证的心态“对抗”外界的纷扰,做出理性的自我判断。


图源:视觉中国


多一分“努力到无能为力”的确信。人说,人生唯一的不变就是“一直在变”。评价只是一时的,但人生却是螺旋式成长的过程。完全忽略他人的评价,或许不现实,既然如此,不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充实自己,比如定一个可以实现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培养一个愿意坚持的兴趣爱好、多读一本书、多出去看看世界等。


只有我们努力到无能为力,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见识和经验中重塑一个更自信、更笃定的自我。此时的状态,或许就是网友说的“尊重所有声音,但只成为自己”,才能拥有如庄子一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从容与豁达。


多一些“闲谈莫论他人非”的修养。我们恐惧负面评价、苦于“精神内耗”的同时,也应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多一些换位思考,做到“闲谈莫论他人非”“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或许也能避免对别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俗话说:“不随便评价他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修行。”如果人生是一篇记叙文,他人的评价顶多是行文的注解。只有保持“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泰然自若,才能真正走好自己的路。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