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于过去没有互联网,即使过去有很多不幸福的案例,也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传播。
另外,说个不同的角度,因为老一辈人在婚姻这块没怎么接受过消费主义的毒害。
很多人觉得,消费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让我们攒不了钱,甚至出现各种财务危机。
但其实吧,暂时的财物危机并没有多可怕,毕竟只要别捅太大的窟窿,钱始终是能再赚的。
消费主义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它隐晦地传达出的“消费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下面的的言论你们一定在各种营销号里看到过:
谈个屁恋爱,凭啥磨合,自己买买买不好么?
学习什么情商啊,女人有钱就是底气!
与其和一个压根没感情的人在一起结婚将就过日子,还要把我的钱分给他,我还不如孤独终老呢,自己赚自己花,不用养娃没压力,这日子多香!
对对对,与其将就结婚,不如孤独终老,姐妹们努力赚钱当富婆,咱们高端养老院见!
听上去确实挺美好的,不用被压榨,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问题是,生活并不是这么二极管的,很多事情我们根本没办法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去解决,也没办法简单粗暴地判断对错。
最终的结果,很大概率是自己问题没解决几个,可人的思维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拒绝换位思考,变得愈发的自我和傲慢。
这点在知乎到处都能看到。
随便来道题,先评价谁对谁错,甚至简单粗暴的“分手下一题”都成了被不少人簇拥的流行话术。
却没有几个人认真考虑过一点:撇开出轨家暴这类原则问题,很多事情是独立于原则的灰色地带。面对这种灰色的矛盾,我们真的需要上来就评判谁对谁错么?真的有对错么?
举个例子,之前有一道热题:妹子因为在吵架的时候忍不住提分手触碰了男友的底线,好不容易把男友哄回来了,男友不理自己,怎么办?
当时不少人疯狂骂题主,说你该分手啊,活该这么作啊,男的肯定把你当备胎了,你再也挽回不了了。
但我们在生活中真的能这么过日子么?仅仅是因为哄回来的男朋友态度不好,就立刻给自己或者给对方判了死刑,然后从此放任?
很显然不能,因为即使是再亲密的情侣,也会说错话,做错事,发生矛盾,甚至在某些事情上互看对方很傻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不为例的模式翻篇儿。
咱们回归本题。
光看题估计不少人都一肚子气了,是啊,为什么父母不劝我们宁缺毋滥呢?为什么要逼我们进入婚姻的坟墓呢?快乐的单身不好么?
但实际上,生活的选项只有【痛苦的将就结婚】和【快乐的孤独终老】两个选项么?
不,其实还有选项CDEFG……
有的人呢,虽然和不怎么喜欢的人进入了婚姻,但因为彼此都努力经营,结果先婚后爱,感情越来越好。
有的人呢,单身的时候日子没怎么过好,老了之后,朋友们各有各的生活,自己变得愈发孤独,可这时候年纪太大已经来不及改变了,只能后悔莫及。
这样的案例仅仅在知乎就有大把,而除了上述两种选择之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很多。
说明什么?
选择是比努力重要,但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缺乏努力的选择,并不能真的让你走向最好的结果。
事在,还是要人为的。
咱们这代吧,好处是信息时代,想知道什么上个网都有,不会轻易地被人欺骗,很容易知道另一半的想法(老一辈正好相反,因为信息不全,吃了很多亏)。
至于不好的,那就是受消费主义的荼毒相当深刻,并且认知已经在渐渐地改变了。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爽文的流行。
爽文有啥特点?主角做啥都对,配角全都是坏蛋,各种强行降智,处处非黑即白。
《延禧攻略》一点审美价值都没有,可人家爽啊,照样叫好叫座。
为啥呢?因为魏璎珞的那句台词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魏璎珞,脾气爆不好惹,谁要是再敢叽叽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对付她。
——至于日子能不能这么过,很多小朋友是想都不带想的。
甚至在他们眼里,成熟,是一种妥协,是坏事。
而老一辈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
这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也和我们不一样。
假如按照65岁为老年人的最低线的话,最年轻的老人,也是在1955年出生的。
那时候他们经历了什么呢?
大生产,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下海创业,改变生活……
除了没怎么被消费主义影响外,各种各样的大事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面对各种生活的大潮,想要把日子过得好,肯定不能搞家庭分裂。而是能团结起来就团结起来,这样大家才能一起攻克时代的难关。
这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直接导致了两代人对【将就结婚】的认知完全不同:
年轻人的将就结婚,丁是丁卯是卯,虽然咱俩在一张证上,但能互不打扰就互不打扰,你别惦记我的东西,也少来烦我;
而老一辈的将就结婚,撇开少部分包容出轨家暴黄赌毒的,大多数人说的将就,其实就是【凡尔赛】一下,虽然不见得多爱对方爱的要死要活,但确确实实把另一方当成家人看待,能磨合磨合,能好好过日子就好好过日子。
为什么父母着急撮合孩子结婚?
绝大部分父母,并不是打算随意给孩子配个种。
而是希望孩子不要那么二极管,不论结果如何,先【认真考虑一下婚姻】这件事。
并不是答应应付几次相亲,就是认真考虑。
认真考虑,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多和异性接触,明确自己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生活,适合怎么样的人——这是需要多次实践的。
一个小孩,嘴上说着“我已经想清楚了”,结果和异性正常相处都不会,甚至每次都闹得不愉快,作为父母,换你你急不急,怕不怕?
所以,在你们被劝“将就过日子也挺好”的时候,一定听过这样的言论:
好老公是需要你自己调教出来的。
她也是你的家人啊,你让一下怎么了。
哎呀,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
——发现没?大家的认知模式是不一样的。
年轻人更关注【选择】本身带来的后果,而老一辈人认为,即使做了不那么好的选择,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让这个选择变成最好的。
最后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不认为婚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果明知道这段婚姻让自己不幸福,那最好的选择还是不要进入这段婚姻,在这个情境下,宁缺毋滥是对的。
但我还是建议朋友们不要那么二极管,即使不想结婚,最好也先认真考虑一下婚姻这件事,毕竟最后结果是自己承担的。
明确了不婚给自己带来的风险,我们才能更好地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