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的身上,存在中产做题家骤然发迹后的各种缺陷,而这些问题,也最终让卫氏家族从荣耀走向覆灭。虽然她是汉武帝亲手调教起来的另外一个性转版的自己,但可惜的是,卫子夫只学了汉武帝的形,但没有学汉武帝的神,这也是她必然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
先提前说下哈,本文存在很多颠覆我们常规认知的内容,如果想要争论卫子夫陈阿娇的,请让位,如果想要撕逼粉籍爱情的,也请让位,如果想要讨论阴谋论的,同样请让位。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的小心脏是玻璃做的,这篇文章非常不适合你看。
劝退完了哈,我已经劝退过一波了提前说一声。
首先,卫子夫并不是依靠贤惠上位的,古人也不认为她是什么贤后,卫子夫在当时更准确的定位,是足够听话的、趁手好用的【工具人老婆】。
很多人容易错误地认为,【贤】就是【顺】,但实际上,古代人对【贤良的皇后】的定义,是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自己的是非观,恪守原则】【劝诫丈夫上进/修正错误】,这也就是为啥,古代很喜欢用夫妻类比君臣,用贤妻类比贤臣。
所以很多公认的贤妻贤后,基本上都会有一个类型的典故:指出丈夫的错误。
而且不单单是骂骂咧咧的劝,而是高情商的劝,文采华丽的劝,让丈夫拍脑门觉得“你说的好对”的劝。
比如长孙皇后穿着礼服恭喜李世民,暗戳戳劝他重新审视魏征的意见。
再比如马皇后的智解梦语。
这种【贤】影响的是几乎所有女性,包括但不限于平民的妻子和妾室。
比如乐羊子妻,以贤良出名,而这个贤良,和恭顺半点关系都没有。
后汉时乐羊子游学外出,他先是兴高采烈地拾了块金子回来,可羊子却满脸不高兴说“男子汉应该勤奋廉洁,以事业为重。看你现在这模样,将来准没出息。”就这样把丈夫劝回了学舍。谁知隔不了月,丈夫又回来了。妻子看到丈夫再次回家,非但没有一丝普通做妻子的那种高兴的表情,反而拿起刀来割断织机上的纱线道:“你外出寻师求学半途而归,和这织了一半而被割断的机纱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完妻子责备,不禁羞愧满面,从此就发愤学习。
再比如李世民的妾室徐惠,人家自比的是屈原,最得意的事情也不是老公迷恋自己,而是她给李世民上书治国之策《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还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是唐太宗的贤妃徐惠写于贞观二十二年,劝谏唐太宗罢兵高丽,停修土木,与民休养生息的上疏。是一篇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由女性作者写就的政论文,历来备受史家赞誉。
同时,贤后往往是【被公认的贤】,撰写历史的人在描写他们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写,某某皇后,得到了宫内上下的一致夸赞,而这些皇后,也会【为了保护法度原则,主动维护底层人士,然后得到他们的称赞】,比如长孙皇后维护养马人,亦或者马皇后保护宫女。
我们不可否认,封建帝制下,落后的制度慢慢抹杀人类的个性,但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正是因为,即使在那样的时代下,我们依旧能看到鲜活的个性和人性的光辉。
所以我们一方面为制度所叹息,另一方面,又为制度下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叹服。
可是,在对卫子夫的描述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什么对她贤良的描述。她既没有表现出用自己的贤德得到了宫内上下的一致认同,也没有留下什么她劝诫汉武帝,让汉武帝迷途知返的典故。
相反,她的典故轶事更多的还是和她香艳迷离的【丑小鸭变王后】的古早玛丽苏风格上位史有关,比如梓潼,比如她漂亮的头发。
哪怕是描述她“不骄矜”,标准也是“她在卫青霍去病去世后依旧能得到汉武帝的礼遇和尊重”,这个描述本身是很微妙的,要知道,哪怕是在重男轻女的古代,评判一个女人是否贤良的标准,也从来都不是【老公对她客气不客气】。
描述什么样的人,才会用这样的言辞呢?说句难听的,把你当奴才的时候,才会用“主人对你好不好”作为标准……
毕竟,真正的贤后贤妻,被丈夫尊重那基本是标配,或者说——正是因为她的意见被丈夫尊重,而且实践证明她是对的,所以除了丈夫之外,其他人才会夸她贤。而这时候,大家夸奖的重点,绝对不是【这个老婆如何被老公礼遇】,而是【这个老婆如何靠贤惠让这个家变得更好】,或者【这个皇后的贤德如何惠及上下,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典范】。
母仪天下,从来都不是说着玩的。
的确,卫子夫的人生实在是过于传奇,但人生比卫子夫传奇的女人简直不要太多。而那些真正的贤惠的、有能力的女性,上位后的人生往往会被大家更加关注,因为永恒不变的美德和才学,才是真正让人羡慕、且值得被长期推崇的东西。
毕竟那个年代还不像现在这样,996是福报,看到有钱人就跪舔,甚至认为能被剥削都是一种福气,还高呼“老奴闪亮登场”。
卫子夫的人生轨迹里,除了传奇的人生,平民受宠的经历,牛逼哄哄的嫁妆外,几乎找不到一丝一毫关于【卫子夫自己很优秀很有品德】的经历,这本身就已经非常玩味了。更何况,能发掘卫青霍去病,那是刘彻有眼光,关卫子夫的贤什么事呢?
估计会有人说,嘉夫德若斯,说的就是卫子夫有品格。
但第一,这句话直到现在都有争议,有人觉得这描述的是外戚世家的所有妃后,有人认为说的是卫子夫。
第二,这句话的原文是:
陈后太骄,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
这里强调的是陈皇后骄矜,所以推了卫子夫,重点在批判陈皇后的骄横,并不是真的夸卫子夫有很多美德好么……
而且,就算这里真的夸了卫子夫有美德,那为什么如此有美德的女性,只得到这么一句评价呢?哪怕是后世评价,都没怎么说她贤德?
后人对她的评价,也依旧是更偏向于【香艳的情感经历】【后来不得善终】而非【让人惋惜的美好品行】。
班固:子夫既兴,扇而不终。 张衡:卫后兴于鬓发,飞燕宠于体轻。 曹节、王甫:武帝黜废卫后,而以李夫人配食。今窦氏罪深,岂得合葬先帝乎? 李咸:卫后,孝武皇帝身所废弃,不可以为比。
后世对卫子夫也没什么可考的纪念,相对比较有名的只有汉宣帝的思后园,但这个是纯纯的尊卫杀霍的政治行为。汉宣帝和卫霍的感情纠葛,大家可以自己查。
套句朋友的话:因为卫家已经死透了,所以可以作为无害的神像供起来。
其次,汉武帝会搞卫氏,恰恰是因为他早就对卫氏的骄矜忍无可忍。某种意义上,论骄横,卫家比陈家还能搞事(不是说陈家不骄横)。
只不过卫子夫一脉表达骄横的方法,不是面儿上夺权、占地、天天一脸傲娇地说你的成就都是从我这拿来的,他们的骄横非常具备当下中产的特色——
面上顺从,礼貌客气,暗戳戳地各种没完没了的试探,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主打“我清白无辜”,然后【用示弱的方式不断逼宫】。
再加上骤然得志后的猖狂,和中产危机感下一贯养成的赌性,他们很容易做事做绝,不计后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之前和朋友盘点汉武帝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发现,刘彻暂停对匈奴佣兵的时间节点,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公元前118年,李敢因为觉得卫青让他父亲含恨而死,便打伤卫青。卫青没有声张此事,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得知后,怨李敢伤了他舅舅卫青,于是在李敢与他一同跟随武帝到雍州甘泉宫去游猎的时候,乘机射死李敢。 由于汉武帝此时正宠信霍去病,便包庇霍去病的罪责,并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
在那之后,汉武帝便开始逐渐停下对匈奴的攻势,久不北击胡。
即使在后来征伐其他地域,比如南越,也没有再用卫青(那时候他风头正盛,还没死),而是选择了其他的将军。(没查到任用卫青的相关记载,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这事有趣在什么地方呢?
李敢,是李广当时还活着的,唯一的儿子,
李广,也是当时的名将,而且是汉武帝宠爱的名将里,少有的不是卫党的人。
而李广之死,到现在也有很多争议,不少人觉得,卫青在其中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直接或者间接地逼死了李广。
我倒不觉得一定是卫青逼死了李广,但一个是风光无限全族飞升的大将军,一个是死了爹的可怜幼子,哪怕小孩子想不开了,真的打了大将军,大将军但凡讲道理,真的会和死去战友的小孩子计较吗?
估计会有人说,卫青没张嘴,是霍去病知道后自己动手的。
那这么问吧,言情小说有个经典梗,女主和女二单独见面后走出来,女主受伤了,别人问她伤口是哪儿来的,女主哭着摇头什么都不说。基本上后来都会出现一个剧情,那就是大家觉得女二欺负女主。
咱们作为读者,这时候是觉得女主维持秘密温柔善良,还是冷笑女主真是个绿茶做派,装柔弱装无辜呢?
如果卫青真的咬死不说这件事,霍去病真的会知道吗?
就算让霍去病知道了,卫青还不知道霍去病的性格?他这小亲戚可从来都不是体恤爱民的行事风格,卫青难道不知道霍去病知道后会招致祸事么?
再问个难听的,霍去病这种一言不合就把人弄死的性格,谁惯出来的?就算有汉武帝的宠幸,他们卫家不是一直标榜从不贪慕权势,不像陈皇后一家那样骄矜么?怎么霍去病领兵这么些年了,也没有性格上一丝一毫的收敛呢?
最重要的是,李敢罪不至死吧?
整件事,透着一股“一人唱白脸(卫青受伤很无辜),一个人唱黑脸(霍去病杀人)”的早有预谋的味道。
而杀掉李敢,在政治上,也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这意味着:
汉武帝能用的一线将领,几乎都来自于卫氏集团。
李家,这个非卫氏的一线军事家族,就这么被卫家轻轻拔掉了。
卫子夫一家的做派,着实让人一身冷汗。
要知道,即使是骄矜到上天的陈家,在卫子夫得宠的时候,想杀的也不是卫子夫本人,而是卫青。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杀卫青确实骄矜,但还是顾及了皇帝的脸面,更多的是杀一下卫子夫的威风,当时的卫青也还没有上位立功。
但霍去病不仅杀了李敢,还大概率是当着刘彻的面把李敢给杀了,甚至惊动刘彻本人,让他不得不捏着鼻子找借口对外宣称李敢是意外身亡的。
到底谁才是那个更加得势骄矜,不留情面的人呢?
这件事之后,汉武帝开始陆陆续续停止对匈奴的进攻。
汉朝损失不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多少也有避免卫氏继续赚军功做大的意思在吧。
李敢之祸,搭配另一个瓜,更加的微妙。
据《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太子刘据和卫皇后日渐宠衰后,常常担忧不保,“有不自安之意”。汉武帝察觉到此事后,主动找到卫青,表示太子温厚好静、能安天下,是最合适的守成贤主,并让卫青转告太子、皇后 。因此,卫青在世时,无人敢构陷太子。等到他去世之后,很多臣下认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图谋不轨者才逐渐多了起来
按理说,卫子夫那么“低调谦逊”的人,为什么她的担忧不安,连卫青这个常年在外打仗的宫外人都知道?
这事儿像不像卫青的“他受伤了,但是他不说”?
他们都好低调,然后低调到全世界都知道了,嗯……
而且,为什么不能和卫子夫说,而是非得让卫青转告卫子夫母子?
就算再怎么失宠,说到底当时的刘彻和卫子夫也没啥大矛盾啊。
历史记载的是,汉武帝还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卫子夫去做呢,可见失宠,但感情还是OK的。
这事儿就很有趣了。
搭配时间线,更有趣了。
历史记载,卫子夫失宠的时间点,差不多就是卫青他们军功最厉害的时候。
说到底,立储是皇帝的家务事,左右也轮不到卫青去管啊。
总不至于姐弟的感情,还真的要比夫妻更加亲密?
汉武帝主动告诉卫青,到底是因为他们姐弟感情好而拜托说服,还是打着劝说的名号,向卫青,乃至卫氏一族投诚呢?
要知道这事儿的性质,本质上和金屋藏娇没啥区别。
都是为了得到利益和庇护,避免被伤害,而主动做出的讨好、投诚的行为。
刘彻可从来不是什么舔狗。
他如果真的认为卫家人很听话,很靠谱,干嘛还要专门干这套?
其他的案例也不少,篇幅有限就不说了,懒得写,有人想看的话考虑回头再更。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指向三个信息点:
第一,卫家绝对没有他们自我标榜的那么白莲花。包括卫青,他的军功确实牛逼,也确实是民族英雄,但在【利用老实人的形象逼宫】这件事上,他和他姐堪称卧龙凤雏。卫子夫自己也是,哭着和刘彻说想出宫这个事儿,就很微妙。
第二,刘彻对卫家,并非全是卸磨杀驴的恶意,而是早就对他们忍无可忍。汉武帝从来都不是什么舔狗,他疯狂跪舔某个集团,是为了先稳住这个骄矜的集团,然后在几年成长后干掉他们,不信的话看陈皇后一族就知道了。
第三,卫家人同样争权夺利,排除异己,只是相比较于傲慢的旧贵族,看上去更加体面一点,做事更狠更不留情面一些。
后来的巫蛊之祸大家就都知道了,看到题目下也有很多人感慨,卫子夫很勇敢,很坚决,深受冤屈还坚毅地和恶毒的老公斗争,真是个奇女子。
我正好也和学历史的朋友聊到这,朋友幽幽来了一句:所以太子党的兵器和军队哪来的?难道他们打造兵器寻找士兵不需要时间的吗?
哪怕是在当下,国家之间购买武器,印象中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一下子调动来的……
我俩对着历史书的记载,一时间都有些沉默。
的确,皇后有调度军队的权限。
可是,长乐宫卫的职责可不包括提刀上洛和皇帝痛陈厉害啊,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么简单,更说明卫氏权势渗透不是一朝一夕了……
所以对于卫子夫这个人吧,我只能说,大家吹捧她,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好,而是因为更想骂刘彻。以及,卫子夫带来的这俩将军,确实有能力,封狼居胥也确实是很大的军功。
但卫子夫本人,乃至卫氏,你要说多贤惠,多清白无辜,听听也就得了。
刘彻的女人就没什么真白莲花,尤其是他身边位高权重的女人,几乎一个顶一个的,都是野心膨胀的奇人。
我现在倒是有点能理解为什么刘彻最后反而放下陈阿娇了,因为和这帮奇女子比起来,陈阿娇的那点小心思和傻白甜也没啥区别了(不是说陈家不骄横),反倒是可以念念旧情不用逼死。
卫氏的覆灭,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在他们自己身上。
如红楼梦所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而卫家霍家,也继续延续了他们看上去很乖实际上下手很狠的骄矜作风,不信的话,看看霍光和霍成君就又知道了。
同样是扶持身份低微的小皇帝上位,馆陶公主和陈阿娇,无非就是想搞搞超自然因素邀宠,或者杀掉宠妃的仆人弟弟杀威。
但霍成君在当皇后的第二年,就敢毒死皇帝的发妻。
哦,在人家发妻死后,还想毒死皇帝和发妻的孩子呢。
一如既往地一点情面都不留。
在卫家覆灭的身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的痕迹:通过讨好世俗规则和一定的运气上位,上位后举全家之力提升阶级,表面上齐心协力,低调内敛,实际上控制不住地想要炫耀自己的权势,强装体面可利益还想要。
对下层看似温柔,一旦触及利益,狠绝而不留情面,直接把人往死里整。他们也并不是真正的向往平等,而是渴望“自我以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阶级分明”,看上去永远体面端庄,永远温柔乖巧,但隐藏在听话的外表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逼宫和试探。
而中产,在面对难以避免的跌落时,又很倾向于在关心则乱的状态下,压上全部的筹码狠狠梭哈。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卫子夫母子,也不是没机会解释,但还是要选择谋反。
我想,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产阶级存在脆弱性。
中产阶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惯,通俗点说就叫做装老实人,说难听点,就是善于甩锅。什么叫老实人呢?我不会,我不懂,交给皇帝去做吧——卫青就很擅长这个。
这看上去是一种很聪明的方法,一方面得到了利益,另一方面又不用承担太多责任,而且还能得到上位者的庇护,进行投诚。
可是,说到底,甩锅是被动行为,而非真正的机动性。
卫子夫的勇气,更像是长期的谨小慎微,暗戳戳搞事情做准备,然后在某个节点,忽然把所有的问题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去赌命博前程,把锅甩到别人那,最开始是找刘彻,后面是找太子。
人生如果活得太压抑,就很容易变成得志后猖狂,亦或者品名压抑自己,然后更猖狂。
赌性这点其实和刘彻还蛮像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卫子夫快速的成功,免不了刘彻手把手的教。
从柔弱的小女人到权倾天下的上位者,刘彻本身就是践行者,经验足够丰富。
但刘彻不是一个光赌博的人,他也不是一个光压抑,然后疯狂反扑的人。
刘彻骨子里是非常理性的,他知道什么时候赌,什么时候软,什么时候硬气。
他一直在根据形势自我调整。
卫子夫的覆灭,给我的经验教训是:
第一个就是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还是需要动脑子的,不能单纯的把某一件事作为永远的刷经验的方法,也不能什么都依靠别人,这个具体就可以体现为一个机动性,要不停地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一个状态,但同时呢,也要学会主动去改变环境。
另一个就是很多事情,你老憋着憋一个大的,有些时候确实会改变你的人生,但有些时候这东西你自己也控制不了。卫子夫的发家确实和卫子夫的看似冲动有关系,但是同样的事情用在起兵那里就很扯了。
第三,一个人名声如何,和实际上的名声如何,是两回事。我感觉卫子夫可能错误的误判了一个形势:很多人可能觉得刘彻这个人很刻薄,刘彻的名声可能很不好,但是这和他们需要刘彻是两件事。
看上去特别的安静的人,但是真的拥有很多能量吗?一些看上去名声很好怎么样的人,真的有那么多朋友吗?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人生一直在执着于向上,而且不停地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话,反而有可能出事。而且这个阶段其实更容易出现一些很任性的,不确定选项,霍成君大概就算是一个表现。
或者说,我特么都这么压抑了,我看上去都这么乖了,那别的事情我是不是可以做绝一点?我是不是就不应该被人说了?但实际上我们站在你那个层面,你或许可以不用那么自我压抑,或者说,就算你选择了压抑,有些事情你也不能做绝。
因为生活不仅仅有蛰伏,还有底线。
做事太绝,的确得势的时候无人敢惹,但失势的时候也无人会捞。
这种看上去老实的老实人,一旦搞事,往往是大事。
卫家有趣就有趣在,得势的时候盟友遍天下,但不是朋友遍天下。
陈皇后那么骄矜,李陵那么惨,都有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捞一下的。
当然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当趁手的工具人是得不到真正的尊重的。工具人会很实用,但工具人是拿不到真心的。
尤其暗藏有自我意志的工具人。
这点看卫子夫的人生轨迹,就非常明白了。
再看陈阿娇后期的人生,我们就更明白了。
真正救了陈阿娇后来生活的,恰恰是她对刘彻的真心。
如果站在女性的角度,我是很同情卫子夫的,会想骂刘彻是超级大渣男。但很多人说卫子夫尊重自己,然后怎么样怎么样……我现在反而觉得,卫子夫恰恰是不够尊重自己,所以才……
女人的贤惠从来都不是顺从,哪怕是在三从四德女戒其他,里面也强调了,女性规劝丈夫,而且能说到点子上,还能说服丈夫,这才是贤惠的女人。
而不是像卫子夫这样表现出,我,卫子夫,为子为夫,趁手好工具,扶持我上位,性价比管够。
这样的低调也不是低调,这样的谦虚更不是谦虚。
其实历史中的那些贤妻良母,很多人也并不是毫无意志,相反,很多人是非常可爱有趣的,有自己的性格。
这又是一个经验教训:
研究历史的落后性,和研究具体的人,又是两回事。
落后的制度下,照样有很多鲜活的人。
最后想了下,卫子夫对比刘彻,到底差在了哪里?
她在刘彻的身上,学会了蛰伏,学会了狠厉,也学会了暂时的低头,同时学会了功劳傍身地位稳固。
可她唯独没有学到,刘彻的理想和公心。
为什么汉武帝这个人很伟大?我忽然意识到,诚然,他对【具体的人】是刻薄而残忍的,但是他对阶级流动,他对国家尊严,对政治理想又是开放包容的。
刘彻并不是一个会把同伴当成同志的人,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怀抱远大理想,并积极实践的人,在他的心里,理想比他自己要更高更贵。
所以大家讨厌刘彻,但又需要刘彻。
而卫子夫,更多看到的,还是隐忍蛰伏后,手握上位的权势滔天。
这或许也是卫氏覆灭后,大家会感慨君心凉薄,可是很少看到有人说这是冤案的原因之一吧。
以及,死的早不如死的巧。
说的就是你俩,一个卫青,一个霍去病,啧……
培根曾经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想,或许,我可以通过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历史的进程,虽然我并不能成为一名历史学家,这种思考,必然免不了疏漏,不过,也确实可以帮到我重新以史为鉴,去审视观察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
本文系整理思考后所作,细节还没怎么补充,回头再更。
【谢绝转载/洗稿等一系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