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动态| 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京举行

文摘   2024-11-11 17:15   福建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传播动态
11.8-11

01

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京举行


11月8日,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讲话。
  
与会代表认为,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新闻战线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资源优化整合,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努力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
  
与会代表表示,要重塑思维理念,推动优质内容、专业人才、更多资源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要改进内容生产,形成与互联网相适应的内容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顺应全媒体传播规律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发主流媒体创新求变的内生动力。要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能。要营造有利于新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培育更多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要以更大力度创新话语、改进文风,把新闻写在中国大地上、群众心坎里。
  
报告会由中国记协主办,表彰了373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20名长江韬奋奖获奖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8日 来源:新华网)

02

国际传播学者齐聚杭州,共同研讨“打造全人类共通的国际传播体系”


11月9日,第六届中国国际传播学术年会于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会议由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人文社科学部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20多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业界嘉宾出席会议。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韦路和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在致辞中表示,基于我国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持续变化的全球传播生态,希望与会者加强学术交流,在挑战当中找到机遇,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此次会议是杭州新闻传播史上的一次盛会。”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飞表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需要获得国际的认可,而突破西方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一直是新闻传播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他进一步强调,要着重发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国际传播叙事形式,打造全人类共通的国际传播体系。

本次会议设置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主论坛由六位来自学界、业界的嘉宾围绕“守正创新:国际传播的世界之问与中国声音”这一主题,分别开展主旨演讲,共同探讨全球传播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术思考和智力支持。主论坛由浙江传媒学院人文社科学部副主任章洁主持。

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规模、渠道、技术、影响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但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技术手段等与大国地位和国际水准、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相比,仍显滞后和不适。

中国新闻史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郭可从我国在国际信息流中处于“逆差”的格局出发,指出我国在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三点创新国际传播理论的路径:第一,用中国特色实践打破‘西方化’的心里迷思;第二,理论创新要能解释好中国实践和产生共振;第三,通过不断学习实现共振,并推进理论共通。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鸿,以“‘五根手指’话语:对喜马拉雅地区‘中国威胁论’的媒介考古”为题发表主旨演讲。韩鸿通过讲述自己的实地调研经历,介绍“五根手指”谬论的产生与发展,强调了在国际学术场合澄清历史真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喜马拉雅地区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

在国际传播的技术领域中,中国的通信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全球范围。“近年来开始重视要‘走出去’,在国际标准领域我们要去找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差距,找到这些差距之后,把我们国家的标准推出去,成功地为国际标准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移动高级项目总监雷珺从通信技术研究领域出发,介绍在信息化推向全球过程中的中国力量。

三个分论坛分别围绕“智能媒体与国际传播”、“数字传播与国际传播新平台”、“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三个主题开展。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59支团队在论坛上展开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1日 来源:澎湃新闻)

03

专家学者厦门共探重塑外国新闻传播史学术研究新格局


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9日在厦门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讨面临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如何重塑外国新闻传播史学术研究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本次年会以“技术赋能与新知识生成”为主题,旨在凝聚学术共同体智慧力量,为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致辞说,希望与会者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共同推动外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智慧。

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飞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应该从历史性、学术性、政治性三个维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文明倡议”,并以此为主轴推动新知识生产与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的发展。

在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十余位知名学者主要围绕技术赋能与新闻传播学的变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话语权建构等主要议题,分享各自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独到见解。

在技术赋能与新闻传播学的变革方面,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强调技术进步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鼓励对新闻真实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达雅·图苏教授指出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国际传播格局,呼吁明确信息与知识的界限,掌握国际传播信息自主权。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卫东教授认为,当代传播学需深入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历史与未来的内在联系、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纪莉教授指出情感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关注情感研究范式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向芬研究员阐述智能媒体时代国际舆论战的现状与挑战,强调未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技术手段以应对挑战。

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话语权建构方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尹韵公教授认为外新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传播中国声音,打破负面舆论态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剖析了当前国际传播实践场域的基本态势,提出需突破传统框架,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实践活动。

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姬德强教授强调全球视野、地方关怀、主体性探索是构建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三维前提,避免文化民族主义和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倾向。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林升栋教授介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东南亚分国别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成果,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加入研究队伍,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本次学术年会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设置智能传播研究、国际传播研究、外国研究、本土研究、新闻传播学学科探索等五个平行论坛,吸引一百多名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新华网、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
转载仅用于公益宣传,如出处有误或疑似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沟通处理。


END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 关注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0591-87522929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