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粟 锋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蒋 什
传播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负责人
摘要
关键词:青年 网络文化消费 消费主义 数字化生存 虚拟社交 资本逻辑
引言
网络文化消费是基于人们数字化生存的新型消费模式和文化现象,既具有文化消费主义一般特征,又具有网络媒介的大众传播特性。Z世代青年是我国网络社交的主力军,也是受数字社会思潮影响最为深刻的群体。学界已关注到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娱乐化”“庸俗化”“功利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1] ,容易诱使青年沉溺于虚拟的数字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实体精神和意义世界。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事物本质的高度批判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立足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现实症候,深刻剖析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生成动因,有针对地提出纾解策略,对引导青年人精神世界“物”“我”相得、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现实症候
以“娱乐至死”追求感官刺激
娱乐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角色,旨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并激发愉悦体验,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在资本全球化的裹挟下,娱乐突破了传统的边界,扩张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不断改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巨大装置,使人的劳动生活异化为“空虚”“麻木”的名利场。一是网络文化品质化意识衰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但也存在一些平台内容生产者为了“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 [2] ,倾向制作擦边、恶搞、炒作等为主要内容的低俗作品。“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数字时代,传播主体与对象并非严格区隔,受到低俗作品影响的受众进行内容再生产也难以输出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网络视频文创充斥着“一般形式”的低劣存在。二是网络文化庸俗化倾向扩大。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作为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面临更大的压力。青年一代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追求轻松、解压的文化消费模式,庸俗化消费倾向扩大,个体需要成为物欲追求的讳饰。三是网络畸形化精神娱乐。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3] 。网络文化的创作以谋取利益为目的,低品质文化作品层出不穷,部分青年被动接受甚至主动接受低俗的文化内容。在现代媒介技术的共谋下,青年的价值追求愈发庸俗,自我真正的需要被削弱和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原则被资本裹挟,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贫瘠。
以“流量至上”谋求个人利益
“文化商品既可以呈现出物质性的一面,又可以象征性地呈现出来” [4] ,但是在资本逻辑之下,网络文化的生产创作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网络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化程度不断擢升。一是网络文化生产、消费观念趋于功利化。在内容生产者层面,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抓住流量,常以色情擦边等博取眼球。在消费者层面,部分青年群体被资本营造的“拟态消费环境”钳制,如在发展型文化消费场域,厂家为某些书籍赋予“人一生必读的书目”“读懂它你将受益匪浅”等话语以冲刺销量,部分青年群体被资本宣传的“虚拟符号”所迷惑,陷入资本设置的“消费陷阱”。二是网络文化生产内容同质化。一种类型的网络文化兴起后随之而来的是盲目跟风,比如形式相似的游戏综艺、情节雷同的网络小说等。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理念基于盈利目的趋于一致,市场上充斥着大批量低级趣味的、无实际内涵的网络文化作品。网络文化应有的引导、鼓舞人心的正向价值消失。消费者只能接收到逐渐同质化的网络文化作品,其审美意趣逐渐削弱,文化创新性被抹杀。长此以往多样化的人变为单一的、片面的存在,在扭曲的价值观念引导下进一步“物化”。三是网络文化生产过度商品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资本为了攫取更多利益,介入网络文化生产过程,把资本的增殖活动伪装上一层“发展文化”的虚假外壳。资本生产迎合大众口味,紧抓消费者心理,打造出标准化、统一化、形式化的网络文化商品产业链。网络文化应有的文化传承导向转变为刺激消费,网络文化过度的商品化消解其属人的价值意蕴。
以“虚拟社交”寻求情感满足
“大众传播媒介刺激了消费欲望,实现了文化工业与商品市场的合谋,从而塑造了现代社会新的消费生活方式” [5]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拟态环境中进一步构建“超级全景监狱”,部分青年被以广告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引导、支配,心甘情愿地接受资本的控制与规训。一是产品消费符号化。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资本创造了新的生产场域,抓住热点、潮流,形成了“互联网+直播”“互联网+电商”等传播与消费模式,为网络文化产品赋予特定的价值符号。青年群体容易被资本标榜的“个性”“独特”等“虚拟符号”所迷惑,致力于成为网络文化商品营销过程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把“冲动消费”“功利性消费”当作“娱乐身心”的手段,在消费过程中降格为符号化的人。二是意识引导舆论化。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承载零散。商家利用信息传播特性,通过投放广告、邀请明星代言等营销方式,抓住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稀缺心理等操纵人的意识和行为,使青年更适应于与所谓“大众”一致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理智出走,追求片面的、即时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大众传媒“裹挟”。三是情感寄托虚幻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宣泄、寻求精神慰藉、获得心理满足的重要场域。如通过网络云养猫、云旅游等方式激励自身,寻求理想生活。但是虚拟世界的无所不能容易使青年沉溺于情感上的“唯心主义”。部分青年乐此不疲地与网络上的“纸片人”互动,塑造“名媛”“高富帅”等他我形象,以满足自身虚荣心,填补空虚荒芜的精神世界。青年“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使其愈加沉迷于感性生活,成为“本我”欲望的奴隶。
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深层动因
数智传播助力网络文化消费主义蔓延
现代大众传媒技术让世界变为数字的社会景观,一部手机可以将相隔万里的人连接,人际交流不再局限于方寸之间。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资本的联结,使得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界限模糊,消费者不知不觉中成为资本无偿劳动的占有对象。一是网络连接,推动文化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不同文化、不同思潮在网络世界的交流、碰撞更加频繁,在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民族文化的“个性”的矛盾作用下促生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文化共同体”。西方国家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利用大众传媒技术优势和主导地位,向其他国家输出网络文化产品,以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二是技术发展,支撑信息多样化。信息技术将原本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进行编码,构建出一个数字拟态世界,以图画、视频、3D建模等方式将万物虚拟化。某知名游戏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融入游戏,带领玩家跨越历史的长河,突破时间界限把历史人物予以具象化展示。但是在游戏过程中,资本以广告植入的方式,诱使用户在娱乐过程中无偿劳动,为了获得所谓奖励,自发为游戏进行推广。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为西方国家建立“媒介帝国”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数字经济,实现消费便捷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数字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下,生产者能够准确剖析消费者的网络文化消费偏好并推送,消费者动一动手指就可以买到自己“喜爱”的文化产品。消费的便捷化,使青年群体更容易产生消费欲望与冲动,而在利用碎片化时间休闲、购物的同时,也逐渐被困入“信息茧房”。资本正是通过所谓的“个性化”服务,使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理念逐步占据消费者的头脑。
资本驱动加剧网络文化消费理念异化
文化霸权荼毒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发展
西方国家试图以文化软实力进行“数字殖民”,瓦解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现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殖民,让世界听从“一个声音”。一是资本主义意识渗透,动摇青年理想信念。大众传媒技术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支持。西方国家高举“普世价值”的旗帜,以网络文化产品为载体将“民主社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价值理念渗透到青年头脑。如通过极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好莱坞电影宣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观念。部分青年在网络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对社会的问题、制度等产生了极端看法。二是主流文化认同消解,侵蚀社会伦理意识。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符合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部分青年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展现出迷茫、不解甚至反对的态度,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承载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冲击着我国“集体主义”的传统道德观念。如老人倒地到底要不要扶成为选择题,中国崇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理念被侵蚀,人际关系冷漠、呈现“原子化”拒斥态势,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出现。三是政治价值取向颠倒,解构国家生存根基。一个国家“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 [7] 。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对青年灌输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旦我国部分青年群体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我国的指导思想、政治制度、发展道路产生怀疑,陷入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状态,必然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文化上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消解我国发展的青年根基。
青年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应对理路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许多具有新特点的矛盾和困难频发。“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 [17] 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守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阵地,消除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才能使网络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强网络协同治理,推动网络生态规范化
强化主流文化引导,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
加强网络素养培育,塑造积极文化消费观
一是健全人格养成,发展全面完整的自由个性。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9] 要养成青年健全的人格,培育其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分辨并坚决抵制网络错误社会思潮,以理性情感进行自我规制,不以“舆论”为行事准则,不以“物欲”为价值导向,不以“虚幻”为情感寄托,脚踏实地追求崇高理想。二是提高审美水平,塑造向上向善的文化品格。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冲击下,青年审美观念逐渐变得表层化。个别青年以“恶搞英雄人物”“戏说历史事件”等作为日常娱乐,全然忘却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历史是民族的根基。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使青年的知识储备零散化,缺乏完整的、成体系的知识架构,理性思维能力减弱。要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国粹共传承”“剧院学生优惠”等美育德育活动,培育青年向上向善的文化品格,提升感知真、善、美的审美素养。三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理性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包括网络价值观教育、网络交往教育、网络法治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安全观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等内容 [10] 。基于此,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着重消除网络文化消费的盲目性,抵制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在青年群体的肆意蔓延,切实发挥文化教化人、塑造人的功能,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基金项目:论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年度重点课题“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数字化生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编号XJK23AGD009)研究成果。
注 释:
[1]陆书剑,程倩.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的青年精神生活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110-116.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63.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
[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 —— 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8.
[5]孙建茵,冯引.鲍曼消费主义文化批判思想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4):65-72+19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8]粟锋.“饭圈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其规制[J].文化与传播,2021,10(02):44-48.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0]粟锋.数字化生存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矛盾及对策[J].云梦学刊,2023,44(06):13-20.
来源:东南传播,2024年第7期,总第239期
【责任编辑:肖玉平】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需要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END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