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李 敏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张津硕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微纪录片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新媒介。党史微纪录片利用多模态叙事手段,借由情感表达,增强党史内容的可及性,实现受众层面的更优触达。具体而言,微纪录片借助图像模态形塑受众的具象化感性认知、语言模态实现对政党价值追求的清晰表达、音频模态沉浸化再现政党发展史。在情感表达中,微纪录片体现出故事化柔性叙事、多模态交互交织、凸显现实指向等特点,在时代关怀与平凡故事两个视角形塑情感表达,建构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情感认同。
关键词:微纪录片 形象建构 情感表达 情感认同
引言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多模态符号呈现
图像模态:党史的具象呈现
语言模态:政党价值追求的表述
音频模态:历史感沉浸式呈现
历史叙事中的情感表达
微纪录片借助党史内容的视听化呈现实现对情感的丰富表达。这种情感表达一方面体现为对党史中的情感资源的呈现,使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更为可见;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党史内容的选取、编辑和视听手段的运用,完成作品本身对党的情感化表达。因此,情感表达不仅构成情感事实的证据,也在情感领域扮演创造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11] 帮助微纪录片在党史与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连接。
故事化视角与情感表达的柔性化
多模态叙事交叠强化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的现实指向
由党史镜像到价值认同
基于时代关怀的情感结构
基于平凡故事的互文与反思
基于价值认同的媒介叙事
在微纪录片创作中,呈现政党历史的出发点是政党的实践活动,落脚点是受众的主观认知,实现主观认知不止利用片子的情感表达,更需以情感认同为旨归,实现对受众身心的浸濡。微纪录片实现价值认同,首先依靠符合时代趋势的视听技术。伯格与卢克曼认为社会现实是由“日常生活”等惯例构成,库尔德利与赫普在其基础上提出现实的中介化建构,强调媒介在建构社会的重要作用。形塑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仍需借助受众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并建立符合媒介特质的叙事框架,搭建出复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视听空间。
从受众角度而言,实现价值认同离不开情感资本的汇聚与流动。以党史为核心内容的微纪录片,借助历史资源,可聚集更多的文化资本,但在视觉繁荣的当下,需要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可见的”文化资本,避免其在新媒介生态中销声匿迹。微纪录片在多模态叙事手段的使用中,拓展充实党史叙事呈现的视角与层次,使党史中蕴含的文化资本得以可见,并且在历史与现在的勾连中,实现党史文化资本的流动。文化资本的流动助推情感资本的增值,有助于实现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
在传播技术整合与文化资本再现的基础上,微纪录片引导受众建构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相关作品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个体经历等内容,体现其价值主张,并在整体叙事中形塑出积极、热烈的精神世界,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政党实践景观,引导受众在更为广阔的图景中进行自我定位,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和自我确认。
“审美的关切,就是对人的关切”, [30] 而对人的关切离不开对关系的关切。微纪录片通过多模态叙事形式,接近受众对叙事的偏好,为受众主动利用自身的认知范式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微纪录片对情感表达加以重视,片子并不过分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情感与政党精神,而是借助现实问题、历史实践与党员形象等多维内容的共现,搭建与受众的情感连接,使受众主动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诉求,在立体化的叙事中实现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
基金项目:论文系202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河北省主流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0201009)成果。
注 释:
[1]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兰丽,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2]W.J.T.米歇尔,马克·B.N.汉森.媒介研究批判术语集[M].肖腊梅,胡晓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李健.形象及其隐喻: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建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5]W.J.T.米歇尔,马克·B.N.汉森.媒介研究批判术语集[M].肖腊梅,胡晓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6]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47-53.
[7][8][14]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20.
[9]刘煜,张红军.政论微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现代传播,2018(09):118-122.
[10]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1(2):53-58.
[11]史华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M].林舒俐,谢琰,孟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刘涛,刘倩欣.新文本 新语言 新生态 “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叙事体系构建[J].新闻与写作,2022(10):54-64.
[1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钱钟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01):13-17.
[16]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7]罗彬.媒介话语与媒介记忆互动建构视阈下的中国话语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2(06):132-140+179.
[18]金寿福.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外国语文,2017(02):36-40.
[19]李明德,寇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具象化传播[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14-26.
[20]曾一果,时静.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 —— 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22-130+170-171.
[21]伊娃·伊鲁兹.拯救消费:论洛文塔尔的《大众偶像的胜利》//伊莱休·卡茨等.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2]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3]宋嘉伟.视觉档案的再构:作为“公众史”的独立影像书写[J].国际新闻界,2015(09):157-176.
[24]金寿福.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外国语文,2017(02):36-40.
[25]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新华日报,2014-12-16
[26]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7]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兰丽,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28]保罗·克劳瑟.视觉艺术的现象学[M].李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29]李健.形象及其隐喻: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建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
[30]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来源:东南传播,2024年第7期,总第239期
【责任编辑:何雨铖】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需要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END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