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沈峥嵘 | 找准载体讲好故事传递价值

文摘   2024-10-25 20:34   福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沈峥嵘 
新华日报社国际传播部、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主任

 
《Home Story in Jiangsu(“家”在江苏)》是第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项目6件一等奖作品中唯一的地方媒体作品。新华日报社也实现5年内三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的较好成绩。
  
长期以来国际传播以“国家队”为主导的传播格局中,地方媒体作品缘何能够跻身精品之列?“以中国方案,答世界之问,用‘世界语’讲好中国故事,在故事中传递中国价值。”这是主创团队秉持的思路,也是新时代新华日报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01


找准载体:凸显世界共性价值




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世界观察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标志性窗口。我们理应把中国发展前沿地区的实践故事讲给世界听,以中国方案的区域实践,回答世界之问。
  
传统国际传播多以中华美食、中国功夫、特色民俗等题材为主,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较少。近年来,新华日报社在国际传播内容选择上进行多次突破,此前分获第29届、第31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的两件作品《嗨,你有一个来自江苏的漂流瓶——“一带一路”五周年特别报道》与《在中国,看Frank打开长三角“盲盒”》,都是紧扣全球关注的世界议题,以地方呈现中国、对话世界,这些尝试为问鼎业内最高奖项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世界聚焦中国非凡十年,关注中国未来发展。如何讲述中国非凡十年的发展故事?新华日报社党委、编委会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团队大胆创新。主创团队坚定地选择承载时空变化的建筑作为项目载体,开始计划选择江苏这十年间建成的地标性建筑展开新闻叙事,但在一次次论证后,我们转而关注普通人因建筑而改变的“家”,这是一次重要的思路变迁。
  
2022年夏秋之际,我们和美国建筑师亚当·布里尔哈特(Adam Brillhart)等学者组成一个团队,在江苏城乡真实寻访和记录观察十年变迁、百姓生活和中国图景。亚当曾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王澍,是本次调研小组的领头人。2017年以来,亚当一边在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教学,一边参与苏州古城保护工作,逐渐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居住空间的认知。我们和亚当等建筑学者在江苏南京、宿迁、淮安、苏州、南通等地城乡真实寻访和记录。在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后,重点讲述了5个不同的“家”故事,对汉字“家”以及其深层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宣介,中外文化对“家”的共通情感使作品在海内外得到广泛传播和极大认同。



02


讲好故事:中外融通走深走实




国际传播讲故事如何超越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中国人的话说给外国人听,而且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就必须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
  
南京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尊重居民意愿的微更新满足历史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重需求;宿迁市墩前村乡村建设实验,低成本高效改造更新村容,年轻一代的回流进一步改善了乡村肌理;洪泽湖十年禁渔、休养生息,政府积极帮扶上岸渔民安置新家创业转型,展现中国对生态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双重关照;苏州评弹UP主顺应互联网浪潮,创新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如皋武定苑的社区适老化改造里的居家养老和“一碗汤距离”的亲情照护,展现中国“孝”道的现代理性温情。
  
5个丰富多元、真实可感的“家”故事,探讨了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话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国“以人为本”“让百姓生活更美好”发展理念在江苏的生动实践。每一处调研,团队有意停留多日,随意捕捉、真实记录一些碎片化瞬间。《“家”在江苏》作品展现的是带着泥土芬芳的、可闻可见可感的真实场景。外国建筑师团队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走深、走实。



03


传递价值:从感性共情到理性共情




宏大情感叙事难以唤起个体情感体验,在跨文化传播中,共同的价值观往往是从“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出发,以真实的故事构建与社会的勾连,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亚当和外国留学生尽管在江苏生活多年,但作为外国人他们对中国也仍存在认知的局限。他们走进中国大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是独立的观察者,也是中外连接的讲述者,他们以既独立客观又熟知中国国情的双重身份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最新故事讲述给世界各地的人,会影响更多的“他者”。
  
引发共情并不是迎合西方受众,而是以居中视角、全球语境平和自信地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价值与本土特性。在田野调查中,外国建筑师和留学生通过与中国人家故事的主人公互动交流,自然而然体会到中国现代性中的“共情善治”。例如,在南通如皋武定苑调研时,刚果留学生叶烈泽一开始并不理解中国式居家养老,当交流和实地调研后,他发现,中国人重“孝”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两代人保持“一碗汤距离”是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兼顾”与“平衡”。在对洪泽湖渔民的探访中,建筑师们了解到十年禁渔是为了保护生态,同时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帮助渔民上岸转型,也体会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照。
  
在共性价值交流基础上,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汲取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共同情感养分供给国际传播实践,放大中国声量,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越过意识形态的障碍,拉近双方心理距离达成价值认同,架构起世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方案和中国之治的认识、理解与接纳。

END


文章来源/中国记协网

编辑/文慧芳

审核/刘君荣 黄雪敏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 关注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每本定价20元,全年定价240元

可随时破月征订,欢迎订阅!

联系电话

0591-87522929

投稿邮箱

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是立足海峡西岸、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杂志紧盯理论前沿,透析传播实践,热心服务读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