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远方的故乡》
采访摄制播放纪实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远方的故乡》纪实
作者:周培兴
五月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春意盎然,长春国际博览会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此时正在举办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远方的故乡》摄制组记者一行四人(下称央视记者)从北京赶到这里,开启了采访上海知青制作《远方的故乡》系列视频的帷幕。5月17日下午吉林民文出版基地展区举办主题出版成果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白故乡情——上海知青在吉林》新书推介会,《长白故乡情——上海知青在吉林》两位主编:周培兴肖俊锋应邀出席了新书推荐会,央视记者正是赶在这个时间节点采访了两位主编。
早在2024年年初,央视记者关注到何永根的“阿妈妮-我们永远的妈妈”一文所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与何永根联系商讨,确定了采访十名延边的上海知青,挖掘上海知青与朝鲜族老乡感情相融的事迹,歌颂民族大团结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接着与在上海的周培兴联系,得知周培兴、肖俊锋及研究会考察组将在5月17日在长春出席新书推荐会,决定将采访第一站放在长春的《长白故乡情——上海知青在吉林》新书推介会上。新书推介会人山人海,采访摄制很顺利地进行。
5月17日在长春图书博览会采访
5月19日,在赴珲春的D533次动车上采访摄制继续进行
5月20日,珲春市龙源公园知青纪念碑前,近百名知青、媒体记者相聚一园举办“纪念上海知青赴吉林省五十五周年”活动及对知青纪念碑进行考察记录摄影等活动,央视记者继续跟进采访摄制。
5月21日,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馆吉林考察组赴敬信乡防川村,中间顺路进到金塘村(周培兴下乡地)进行了拍摄采访。在防川村知青纪念石前,在珲春市政协文史委李水涛主任和防川村书记金雄带领下,考察组进行考察记录,之后登上防川龙虎阁央视记者随行拍摄。
5月21日在珲春市防川村知青纪念石进行采访
5月22日,考察组一行赴英安乡向阳村考察知青井,央视记者一行留在珲春采访何永根,结束后赴延吉市采访寿林娣。
5月24日,考察组在对英安乡向阳村知青井和汪清县罗子沟乡太平村张德江集体户进行考察后来到延吉,由延边政协文史委金辉主任带队赴三道沟乡东沟村。(这里原来称为延吉县,后来改为龙井市,再后来划为延吉市)万钢集体户考察,央视记者也先行到达村委会。
村委会马路对面就是东沟上海知青集体户。集体户门上红漆书写着“上海知青集体户”七个大字。门边树立着石碑一尊,这是2012年9月3日延吉市人民政府树立的。碑文写着:1969年4月9日,上海市新沪中学22名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东沟插队落户。他们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与当地农民一起同甘共苦,直至1977年全部返城。在东沟,他们为东沟村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有的后来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
进入集体户屋内,由讲解员带领参观了屋内的照片、实物、锅台等陈设。看见上海知青万刚的老照片及后来的照片。万钢1952年8月生于上海,1968届初中生,致公党成员,1969年4月下乡到东沟集体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参观结束,在村委会会议室简短座谈。村干部说,为振兴农村今后准备将集体户对外扩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旅游打卡地。座谈中确定了东沟集体户的联系人为高依丹。整个过程,央视记者追踪采访。至此,央视记者在吉林省内的采访摄制结束,记者一行赶回北京并开始制作视频。
7月22日播出第1集:跨越50年的友谊——上海知青何永根与他的朝鲜族大哥的故事;7月23日播出第2集:从上海到边疆:上海女知青在延边朝鲜族家庭的半世情缘;7月24日播出第3集:延边大地上刻骨铭心的岁月—上海知青周培兴的延边故事。至此采访摄制播放的第一阶段结束,择日赴上海继续采访摄制。期间对这三集视频的各类评论、点赞如潮水般涌来。
9月4日中午央视记者一行来到上海,航班在浦东机场降落,他们下榻在浦东陆家嘴附近宾馆。上海的天气还很闷热潮湿,央视记者伙食不习惯、气候不习惯,马不停蹄冒着酷暑投入工作之中。经过约定,下午三点央视记者一行来到东方路38号陆家嘴图书馆对肖俊锋继续进行采访。陆家嘴图书馆是肖俊锋二十几年来读书写作的地方,这里诞生过肖俊锋的各类作品、编辑几部知青书籍以及《七十回首》。陆家嘴图书馆有关负责人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图书馆内的采访结束后,即刻赶去肖俊锋家里继续采访拍摄。
9月4日在肖俊锋家里采访
酷暑在延续,丝毫不耽误央视记者的采访。9月5日采访范文发;9月6日采访陆兴明;9月7日采访姚祚塘赵小兰夫妇;9月8日采访王宝发、宋爱敏夫妇和王祖梅;9月9日采访朱大方;9月10日尽管下着小雨央视记者赴海湾园继续现场拍摄;9月11日采访张雪珍岑建华夫妇;9月12日采访樊淑琴。央视记者马不停蹄一口气对预案内的所有的知青完成采访,并赶在国庆之前增加两位共和国同龄人的采访。
9月7日在海湾园内进行采访
9月13日央视记者一行采访结束冒着酷暑立即返京。整个采访过程央视记者兢兢业业、不怕劳累、不惧酷暑、不辞辛苦,央视记者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上海知青。国庆之前,视频《远方的故乡》已制作完成,9月30日播放第4集,之后每天播放1集,每播一集都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10月11日播放了最后的第15集:“历时5个月跨越2000公里的征途—《远方的故乡》背后的故事”,并打出了“致敬所有热血上海知青,延边永远是你们的家”的口号,人们的点赞好评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点击量飙升达万,很多地方媒体转播,很多读者留言点赞,更引起大批上海知青、延边的老领导、延边各界人士的纷纷点赞和好评,人们都对当年的上海知青与现实的央视记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和佳话。
附:央视朝鲜语《远方的故乡》摄制组的全部路程:
5月16日北京——长春
5月19日长春——珲春
5月20日珲春龙源公园知青纪念碑
5月21日珲春——金塘——防川——珲春
5月22日珲春——三家子——珲春
5月23日珲春——延吉
5月24日延吉——东沟——延吉
5月25日延吉——北京
9月4日北京——上海
9月13日上海——北京
附:视频《远方的故乡》播出日期:
第1集7月22日:跨越50年的友谊——上海知青何永根与他的朝鲜族大哥的故事;
第2集7月23日:从上海到边疆:上海女知青再延边朝鲜族家庭的半世情缘;
第3集7月24日:延边大地上刻骨铭心的岁月—上海知青周培兴的延边故事;
第4集9月30日:时光印记新中国同龄人!上海知青的七十五载情缘;
第5集10月1日:上海知青金达莱舞蹈团: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第6集10月2日:20年的坚守—盛开在黄浦江畔的金达莱花;
第7集10月3日:上海知青朱大方:离开延边30余载,我用一首首朝鲜族歌曲寄托“乡愁”;
10月4日第8集“再延边的土地上我们成了母子”上海知青与朝鲜族阿妈妮的22载“母子情”;
第9集10月5日:“这一张大圆桌,我翻山越岭从延边带到上海”翻山越岭携圆桌归,上海知青的延边情缘;
第10集10月6日:上海知青张雪珍:“阿妈妮一针一线缝制的民族服装见证了我与延边的不解之缘;
第11集10月7日:深夜荒山野岭中传来的那一声呼喊令我永生难忘;
第12集10月8日:陆兴明,延边这一片热土教会了我责任与担当;
第13集10月9日:再难寻回的朝鲜族“阿妈妮”上海知青王宝发宋爱敏故事;
第14集10月10日:王祖梅:“在延边土地上我学会了感恩,我是一名延边人”;
第15集10月11日:历时5个月跨越2000公里的征途—《远方的故乡》背后的故事。
《远方的故乡》引起的强烈共鸣
作者:肖俊锋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栏目组制作《远方的故乡》系列视频播出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五十多年前全国几千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与故事。
9月4日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图书馆肖俊锋(右)接受采访
我夫人与我有着同样的经历,她生来沉默少语,平时不太与别人交谈。《远方的故乡》视频播出后,不少老知青与她联系上了,当年我们同一个集体户的同学,自1973年离开后,大家再也没有见过面,今年国庆节后特意从杭州的家里来上海与我俩相聚,在我们家里小聚的两天,说起最多的就是当年下乡时情景,不时就讲起与当地群众的交往、讲起与朝鲜族朋友的过去;我夫人原工作单位与我们有过同样经历的同事一来电话就提到我们带外孙女在延吉市身穿朝鲜族服装拍的那张照片,真是羡慕极了;比我夫人小十几岁的同事没有下乡过的经历,他们说看了《远方的故乡》视频后,更多知道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故事,对此有了兴趣观看《远方的故乡》视频的全部播出。原来我们一个集体户的同学李云(右),1973年离开集体户后大家再也没有见过面,看了视频《远方的故乡》国庆节后从杭州来上海想办法与我们见面,并与我夫人在我家小区留下了分别五十年后见面的珍贵合影。
李云(右)与我夫人的合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有一百多万知青青年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郊区等地农村务农,不少其他地方知青与在延边的上海知青都曾有过类似的情况,却没有在史料上详细记载下来。这次《远方的故乡》系列视频引起了各地老知青的强烈共鸣。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有关负责人提出来:借《远方的故乡》系列视频的播出,要广泛、深入挖掘知识青年与当地父老乡亲、特别是与当地少数民族朋友的题材,以更加真实地记录上山下乡的这个历史资料。
9月30日上午,上海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举行的座谈会上,当年下乡各地的知青史料编辑负责人对《远方的故乡》系列视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赞扬。
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采访播放
《远方的故乡》节目的前前后后
作者:何永根
我是《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上海知青网一吉林频道》编委,十多年来足迹涉及延边各地,行程几千公里,坐大巴,高铁,拖拉机,甚至牛马车,爬山涉水,走进几十户留守延边上海知青的家。以一个知青运动亲历者的身份,去记录周围其他亲历者的生活轨迹,积累了5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发表了50多篇采访文章;其中课题论文《留守吉林延边的上海知青生存状况调查》发表在许多媒体里。2012年我出版了知青题材的纪实性文学著作《岁月留痕》。
《岁月留痕》 中有《阿妈妮,您永远是我们的妈妈》,这是反映下乡期间,曾经在延边和龙农村插队10年的上海知青姚祚塘,林小兰夫妇,下乡期间,与没有一点血亲关系的朝鲜族老妈妈李生今,共同生活了10年;1997年知青大返城时,又义无反顾地把这个孤寡老人带到了上海生活,并且帮助老人解决了上海户口。他们相依为命地生活了22年,直至为老人养老送终。最后按照老人的遗愿,把骨灰安葬回延边和龙大地。今年5月10日,在珲春防川景区,由《东方唱响一中国文联文化志愿者服务团走进吉林延边东方第一村演出》将《阿妈妮,您永远是我们的妈妈》改变成情景影画,由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刘佩琦老师朗诵,引起极大的反响。这个反映上海知青与当地朝鲜族阿妈妮一辈子的深情厚谊的感人故事,由此影响到全国各地。
刘佩琦老师演出后与我的合影
今年三月初,在我的视频号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记者朴敏杰老师给我留言: “ 何老师您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广播的记者 我叫朴敏杰 ,最近我们想对上海知青进行采访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您的经历和您写的采访稿, 请问可以通过微信跟您咨询一些问题吗?或者告诉我,您的电话号码也可以” 通过这个渠道,我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节目组有了经常不断的交流来往。
我与央视记者交流商讨的过程中,计划拟定采访10位曾经在延边下乡的上海知青,围绕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基调,由上海知青讲述在延边下乡期间与当地老乡发生的平凡而又感动人的故事。
央视记者采访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延边采访三位知青,第二步到上海,采访七位知青(后来又增加了两位),所以一共采访了十二位知青。
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远方的故乡》系列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
下面是网络播放数据(截止2024.10月末):
总播放量1804199
点 赞 量 42073
转 发 量 83843
推 荐 量 35704
评 论 量 3089
《远方的故乡》专题节目播出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中心给与了充分的好评。
今年5月份以来,民族中心朝语部策划推出两季“上海知青系列采访项目”——《远方的故乡》,日前第二季上海篇(12集)在新媒体端推送完毕。两季节目系列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80万,第一季的《从上海到边疆:上海女知青在延边朝鲜族家庭的半世情缘》和第二季的《范文发:深夜荒山野岭中传来的那一声呼喊,令我终身难忘》两条视频相继入围总台“象舞指数”短视频周榜前十。
(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短视频周榜,采访延边上海知青故事的节目,两次进入央视周榜的前十名)
评论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一是反映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的情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青们带着青春的热情与梦想来到延边,与当地人民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们在黑土地上挥洒汗水,为建设这片土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延边人民则以他们的淳朴、善良和热情接纳了这些远方的来客,给予他们关怀与温暖。《远方的故乡》动情呈现那些互帮互助的场景、那些共同度过的艰难时刻,展现他们彼此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是社会反响强烈。《远方的故乡》节目播出后,广大网友纷纷点赞转发并留言,表达对老上海知青的敬意,共话民族团结之情。网友们纷纷表示,从上海知青与延边人民一桩桩感人至深的故事中,看到了跨越地域与岁月的深厚情谊。这份特殊的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发酵,愈发醇厚,它不仅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岁月,更成为了连接上海与延边两地的情感纽带,激励着后人珍惜、传承和发扬那份无私奉献与团结友爱的精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大原主任吴长淑、张龙俊及延边大学党委书记冯涛等新老领导对节目给予充分肯定,赞扬节目的鲜明主题与深刻内涵,一致认为总台朝鲜语节目有力讴歌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三是广受转载转引。《远方的故乡》节目播出后,《延边日报》《延边晨报》等多家媒体转引转载,并也希望开展类似主题报道;延边网、延吉新闻网、今日图们江、潮歌网等多家新媒体平台给予转发;延边广播电视台、延边妇联等单位官方微信给予转发。目前,相关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平台持续产生影响。
55年前,有1.8万名上海知青来到祖国边疆一延边农村,与当地的老乡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是延边的父老乡亲们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大家都说:延边人民不但接纳了我们,同时也呵护着我们,培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是延边丰润的大地养育了我们。
55年后的今天,我们聆听到的每一位讲述者的故事虽然都不相同,但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却是一样的深切。“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延边的政府和父老乡亲。我们内心时刻都充满了谦卑与感恩之情!”这是老上海知青们一致的心声。延边是上海知青永远的“远方的故乡”,延边人民,永远是上海知青最亲最亲的亲人。延边的“阿爸基”“阿妈妮”“阿兹妈妮”永远是上海知青的“爸爸”“妈妈”和“大嫂”。
央视记者的辛苦工作也给上海知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央视记者(朝鲜语)为记录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而做出的辛勤劳动和巨大的贡献!
,
相关荐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朝鲜语)节目《新中国同龄人一上海知青的75载情缘》(何永根)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