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在书海中“暴饮暴食”!

文摘   2025-02-04 06:01   山东  



孩子读书多,但效果差?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平均读25本书,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却下降了17%。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虽然每天都在读书,但写作水平没提高,讨论时也只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孩子读得多,但读得浅。他们像在书海中“暴饮暴食”,看似读了很多,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吸收书中的营养。


那些读了一半就放弃的《水浒传》,翻了几页就搁置的《小王子》,本质上和刷短视频没什么区别:

信息匆匆流过大脑,却没有留下深刻的思考。

精读和泛读有什么区别?


泛读就像快餐式阅读,孩子快速翻书,每分钟能读800字,但只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


比如,问他们“林黛玉为什么葬花”,他们可能只会回答“因为她多愁善感”。这种浅层次的理解,和机器检索信息没什么两样。  

而精读则完全不同。当孩子精读《草房子》时,他们会注意到“桑桑用碗柜改造成鸽子窝”的细节:


他们不仅能感受到孩子的童趣,还能理解那个年代孩子的创造力,甚至领悟到“在困境中保持诗意”的生活态度。


这种深入文本的思考能力才是孩子未来应对考试和学术阅读的关键。  

精读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研究表明,持续精读的孩子,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和逻辑推理的区域会变得更活跃。


这意味着他们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审美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比如,他们能体会到《骆驼祥子》中“太阳把柏油路晒化了”的“化”字有多生动,而不是仅仅记住“天气很热”;


读《三国演义》时,他们会思考“诸葛亮为什么不取代刘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诸葛亮很忠诚”;


而泛读呢?大脑只是简单地处理视觉信息,并没有深入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孩子“读完就忘”的原因。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精读?


首先选对书很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从《兔子坡》中学习环境描写;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城南旧事》中分析英子的视角如何体现成人世界的复杂。

其次为孩子建立“阅读成果墙”也是一个好方法。


在家里布置一面墙,展示孩子的精读成果:


比如在读《西游记》时,可以标注“唐僧的善VS孙悟空的真”;


比如把精读过的书做的思维导图贴出来。


警惕伪精读的三大陷阱


在引导孩子精读时,家长也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比如,有的孩子只是机械地抄写好词好句,却不理解句子背后的情感;


有的孩子用练习题代替对书中内容的深度讨论;


还有的孩子为了拍“读书笔记”照片而摆拍,缺乏真正的思考。


这些“伪精读”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  

犹太人会在书上涂蜂蜜让孩子舔舐,让他们从小感受到“知识是甜的”。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本经典名著,让他在8岁、18岁、28岁时读出不同的意义——这才是精读的真正价值: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从同一本书中汲取新的力量。

当孩子学会精读,书将不再是纸页的堆砌,而是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一场永不落幕的思想盛宴。

绘读汤汤
让孩子爱上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