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肾病领域有一个误区:尿蛋白定量降到1g以下就够了,没必要降到0.5g以下。
尿蛋白处于0.5-1g之间,却不当回事、不治疗的肾友,大有人在。
为什么许多肾友会这样想呢?他们大多这样告诉我:
“看病的时候,医生告诉我降到1g以下就差不多了”。
那么这个尿蛋白
到底要降到低于1g还是0.5g?
曾经我们确实用过“低于1g则达标”的标准,因为当时没有0.5g的证据。
当年最有影响力的指南,是2012年DKIGO(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发布的指南,确实是推荐1g以上才要治疗,如图:
所以如果有医生和你说,尿蛋白降到1g以下就可以,他们没骗你,当年这确实是专家们的共识。
但这条推荐对不对呢?
当时没有专门研究过,编写指南的专家们心里也没底,于是在下面附了一条低级推荐:0.5-1g之间也可以治疗。可以看到最后标的是2D级的弱推荐,人们也不重视,还是普遍认可首条推荐的1g。
但自那以后,研究数据就陆续出来了。
这是欧洲的一项大型研究,纳入了1147例IgA肾病患者,按照尿蛋白高低分为4组,跟踪随访他们的肾脏存活率,结果如图:
可以看到,10年后,尿蛋白0.5-0.9之间的患者,肾脏存活率约83%,也就是17%的患者进展到了尿毒症。(1-1.5g之间的患者,尿毒症发生率约23%)
按照这个速度,20年后,尿蛋白0.5-0.9g之间的患者,会有约34%的患者进展到尿毒症。
数据一出,KDIGO就知道以前的推荐不合适了。IgA肾病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期望寿命还剩50年以上呢,按照这个速度,最终的尿毒症发生率会达到一半以上,这是谁都难以接受的。
于是,新版指南修改了这条推荐,如图:
最新版(2021版)的KDIGO肾炎指南,尿蛋白目标值已经是0.5g以下了,下面解释的最后一句是“强烈建议”。
尿蛋白0.5-1g
会不会进展到尿毒症?
尿毒症发生率是一个概率,概率是一个不确定的东西。具体到某一个尿蛋白患者,他会不会进展到尿毒症?我们需要尽可能地确定一下。
KDIGO指南给出了研究中尿蛋白患者的肾功能下降速度,如图:
红框中,MAP是血压,最右侧是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每年平均下降速度。可以看到,如果尿蛋白不达标,血压也不控制,滤过率下降速度达到每年4.5个单位。
按照这个速度,多少年后会进展到尿毒症?
肾滤过率正常值是90以上。从刚跌破正常值,到尿毒症(15),是16.67年。滤过率完全正常,
如果肾功能已经下降了,比如肌酐200、300的患者,对应滤过率大约是50、30,到尿毒症(15)分别只有7.78、3.33年。
那么尿蛋白和血压都控制达标的患者呢?
看最后一行,肾功能下降速度2.3,减慢了一半。括号里最好的一批患者,速度减慢至每年1.5,三分之一的速度,尿毒症可延后3倍。
该研究纳入的患者,并没有采取中医药减轻肾损伤。在联用中医药干预的情况下,患者的肾功能下降速度可以接近正常肾脏的衰老速度(每年降1个单位)。
这是多少倍的差距啊!
但是尿蛋白达标的患者,能有多少?
南京市肾小球肾炎登记处,发布过一项回顾性数据,共1155名IgA肾病患者,尿蛋白达到低于0.5g标准的患者只有19.7%,也就是说,高达80.3的患者仍然在以较快速度发展。
这种现象,又让我想起胆固醇,说几句题外话。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种危害最大的血脂,化验单上正常值是2.07-3.37mmol/L(不同医院可能有点小差异),超过3.37才会提示超标的向上“↑”箭头。
但这一数值,是给没有其它疾病的人看的。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降到1.8以下;对于冠心病、脑血管病人,需要降到1.4以下;如果还有心脑血管病复发,需要降到1.0以下。
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比如一位心脑血管病人检查胆固醇是1.9,太高了。但化验单上却显示一个向下的“↓”过低箭头,让患者认为:太低了,不能再降了,就不配合治疗,这让一些心内科、内分泌科的医生很头疼。你说把参考范围改了吧,又影响普通人检查,关键是参考值以哪种病作为标准呢?难办,只能挨个患者去解释。
尿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一个类似的特点:无论多低都没事。它们不像肌酐,有一个范围,太高或太低都不好,而它们则完全不担心太低。有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只要有0.4,就足以满足人体需要,何况世界上最强的降脂药也达不到那个程度,所以完全不用担心药物会把它们降得太低,只需担心降幅不够。
如今尿蛋白患者的现状,达标率只有二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降回1g就没事”的错误观念已经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了,贻害无穷。这个错误观念,必须扭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