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到多少算是严重?90%的人都猜错了

文摘   2024-10-28 20:03   河北  

尿蛋白到多少算是严重?

重度(大量)蛋白尿的标准,是大于3.5克——这个数值在教科书和指南上白纸黑字写着,不会错。

然而最近有不少肾友满怀疑问:

“为啥医生说我尿蛋白到8克才算是重度?”

“怎么医生告诉我尿蛋白1克就算严重了?”

我们常说“指南是死的,人是活的”,就是说的这个。尿蛋白多少能称得上重度,还真有门道。

其实我们对尿蛋白的判断,前后需要判断2次:

第一次:

初诊患者因为水肿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到医院来检查。我们验尿+抽血一看:

嚯,尿蛋白5克,血浆白蛋白26克/升,妥妥的肾病综合征。尿蛋白超过3.5克了,归为重度蛋白尿。

这是第一次给患者诊断重度。

重度是什么意思呢?

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项肾病研究发现:那些症状(水肿、血栓和心衰)比较明显的肾病患者,有很多人的尿蛋白超过了3.5克。这部分症状明显的人群,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都很大。

于是后来的专家,采用了这一数值。重度(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的诊断,都看尿蛋白有没有超过3.5克。上图中的指南,也是以此为依据。

好,重度蛋白尿是定了,接下来该用什么药呢?

是不是重度蛋白尿患者都统一应该上激素?

没到重度的,是不是都统一不该用激素?

不知道。

但当时肾脏病专家们猜测,可能是应该这样做吧。既然风险大,那就冒点险,上猛药;不到3.5克的,风险小一点,先不急着上猛药。好,就这么干。

如今看来,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落伍、不科学(尽管现在还有不少医疗机构/诊所是在一刀切)。

但在半个多世纪前,能查出、并达到3.5克这个检验精度的,已经是全球的凤毛麟角了。更多患者连激素都没得用。

到80年代,肾脏病研究者把这十多年的患者随访数据一统计,发现:

IgA肾病比较特殊。

他虽然尿蛋白没到3.5克,但1-2克的肾衰竭风险依然很大。他不适合3.5克的诊断依据。

因为IgA(免疫球蛋白A)攻击的部位,不是肾脏的血管壁,而是系膜细胞。血管壁没坏,他就能把蛋白质挡在血管内部,漏出来的比较少。所以IgA肾病患者,是肾脏的系膜细胞坏了、但血管壁和尿蛋白异常不明显。

当系膜细胞损伤到重度之时,尿蛋白才会超过1克,这时就要考虑应用猛药了。

随后,到了90年代,研究者又发现:

膜性肾病也比较特殊。

膜性肾病,是血管壁中间的一层膜(基底膜)坏了。基底膜挡着蛋白质呢,它一坏,血液内的蛋白质哗啦啦往外漏,所以尿蛋白很多,经常超过3.5克。

特殊在于,研究者发现:

有3分之1的患者在发病2-4年间会自发缓解;

还有3分之1的患者虽然没有自发缓解、但十多年没发生肾衰竭;

会发生肾衰竭的,是剩下的那3分之1。

这种特殊现象,被称为膜性肾病的「三分转归」。

自从肾脏病专家们发现膜性肾病在5年内几乎不可能快速进展为肾衰竭,那就可以暂时放松一下了:您尿蛋白超过3.5克了?先不急着上猛药,先用常规药物看看,很多患者没用猛药也就缓解了。

要是长时间不缓解,或是尿蛋白超过了8克、有较大的血栓和心衰风险,再上猛药。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肾友们问的,怎么有的医生说是1克、有的说是8克,那是不同的病种。

还有其他很多研究,发现:

肾脏病的每一个病种,都特殊

就没有一个不特殊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病种严格符合3.5克的原定标准,多两倍、少两倍太常见了。

如果要说各个病种的平均值,那平均下来确实是在3.5克附近,指南没写错,六十年前的研究结论也没错。

只是以如今的眼光来看,3.5克这个标准实在是过于笼统,在精准医疗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非常落伍了。

所以,在第一次判断之后,专业的肾科医生会进行第二次判断:

对于你的病种/亚型,你的尿蛋白是否属于重度?

各种原发性肾病的判断依据:

IgA肾病,是大于1克;

膜性肾病,是大于8克;

微小病变肾病,是每公斤体重大于50毫克(该病好发于儿童,体重差别大);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反复发作的尿蛋白大于3.5克。

继发性肾病,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为继发性肾病(狼疮肾、糖肾、心肾综合征等等)有各种各样的尿蛋白之外的进展因素,甚至有时候尿蛋白是一个次要因素,没有「重度蛋白尿」这个说法。我在这里如果自创一套继发性肾病的重度蛋白尿标准,那也可以,也符合平均值,只不过没啥意义,那就倒退回六十年前了。

继发性肾病,还是要找到各自的主要进展因素:免疫、血压、射血分数、肾功能等等。关注自身的主要指标,不拘泥于尿蛋白,才能得到精准的诊治。

肾友们如果还有肾脏病问题,可加微信咨询,一对一指导:

天天说肾
我是一名肾内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丈夫、儿子,无论您是同行还是患者朋友,我都愿意与您一道分享我的所思所得,与您共享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