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然保护领域最需要的是什么,那答案可能是“人”。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人们意识到保护和照料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是集体和个人的责任,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自然保护。尽管如此,我国自然保护领域依旧需要更多具有综合知识和技能且富有热情的保护从业者。
高原原住民拥有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和环境管理经验,并在和自然长久的互动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保护挑战,他们作为最了解这片土地的人,潜力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与协助,这不仅关系到自然保护的成效,也关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实现有效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有效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社区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领导者和自然的守护者,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热情,是推动生态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
01 项目概述
2024年在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支持下,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启动了藏区青年环保人培养计划。16名来自不同背景的藏族学员,他们中有研究牦牛文化的牧人,有链接艺术和环境问题的摄影师,有在国家公园开展自然保护的一线工作者、还有正在求学的的高原学子。
本期学员照片
在为期3个月的线上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和案例学习、邀请专家对谈、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员的问题定位能力,引导学员了解社会互动和决策过程,明晰自我立场和角色。
本次课程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知识分析、识别隐藏在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理解人类互动的复杂性;了解自然保护工作是如何运作的,并利用决策过程来完成保护工作;同时能让大家思考和寻找个人意义和价值,激发内生动力来推动未来的职业规划,看到自然保护作为一种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
02 课程瞬间
(1)人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与吕植老师的对谈
当时万玛才旦的《雪豹》上映不久,吕植老师和大家围绕高原上日益加剧的人兽冲突展开讨论。老师说到,自然本身没有问题,无论是人还是雪豹都同等重要,关键可能在于解决问题的措施。所以如何在新的变化中实现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共生,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通过生态保护也可以创造就业、赢得尊重,并实现个人价值。
吕植老师提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意义,提醒新一代的年轻人反思自己的文化,并指出社会也需要给年轻人机会和希望,全社会要理解、尊重年轻人们,这样当他们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才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与挑战——与堪布扎西桑俄的对谈
从1990年代末到2006年,国内保护组织逐渐成立,如自然之友、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等,藏地也开始出现一批自然保护组织,如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于2007年成立,协会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以多种方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对谈过程中堪布向我们介绍了协会在十几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黑颈鹤仙女小组的守护与成长等案例。学员们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牧人对家乡深沉而浓烈的爱。
堪布鼓励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带有自己的成见,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学习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最后堪布说到,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强调保护自然,而是开始真正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与东周老师的对谈
三江源地区的自然保护由本土社区、专家学者、民间组织和政府等多元主体构成,其中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三江源协会则是一个对外界对接的平台,通过与三江源设计师联盟、志愿者团队等共同探讨,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推动社区共管。
东周老师给学员们介绍了协会的发展历程,三江源协会刚开始是以探索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模式,强调环保和生活方式;之后引入新的保护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消除文化、生态自信的缺失;现阶段是整合经验教训,坚定地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当地人自己思考和选择发展方向。
最后,东周老师说到,自然保护不仅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他认为,未来的社区应该是一个充满幸福和尊重的环境,不仅仅是金钱的体现,而是在当代环境下对人性的思考和启蒙。
(4)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与阿克桑杰的对谈
现代科学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外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藏族文化则认为应该关注心境和文化的保护。在藏族人看来,自然景观背后的文化支撑至关重要。
对谈中,阿克桑杰认为根据佛教的教义,众生皆有“心”,即众生皆有意识,而六道轮回将所有生灵联系在一起。在保护的过程中从感受自己需要保护开始,当你从众生身上看到的痛苦,也变成你的痛苦时,我们的慈悲心就升起了,这时候无需强调保护环境,而变成了真正的共生,我们的家园也会越来越好。
除了和以上老师的对谈外,我们的课程中还有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负责人高煜芳老师和各位维儿巴成员从政策科学、人类学、保护生物学等视角进行分享,来引发学员们对自然保护问题的思考。
03 课程汇报
在最后两次课程中,15名学员(有1名同学没有网络)结合这段时间的学习感想和自身背景,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主题的课程汇报。
当学员们完成70%的总课时量和最终汇报,会颁发此次人才培养计划的结业证书。
04 学习感想
泽仁拉姆 四川民族学院 少数民族语言学
在这次课程中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先锋的观点,收获颇丰,也给了藏区想要了解自然保护和希望在自然保护之路发展的年轻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一直记着高老师说的,在学习过程中去保持空的状态,倾听不同视角,学会思考批判,摒弃先入为主的思想。还有在堪布扎西桑俄的访谈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光有智慧没有慈悲心是不行的,光有慈悲心没有智慧也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想要改变一个人,就要先打动Ta的心,才能让有所思考,才会有所行动。未来我会不断地学习,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沉淀,也希望未来能为民族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微小的力量。我相信,在现实的土壤中,终会开出理想之花。
洛松求措 香港中文大学 法律硕士在读
环保人在线课程于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更好地感知藏区鲜活的所有生命体。从“为什么做自然保护”启程,在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的大课程框架下,站在自有的角度、透过雪豹去学习自然万物生长的环境及特性。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认为这门课程最大的价值在于,如何去突破视角的限制和观念的束缚,真正平等地感受万物有灵,具象化体会自然保护与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我想,作为藏区青年,比起笼统和概念化的知识而言,能真正激发和鞭策我们做自然保护的其实就是这种内心深层次的文化接纳。
尕藏南杰 善觉环保团队志愿者
我受到了很多新方面的启发、感想和思想动力,每次上完课都很崇拜各位老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更加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更热爱家乡的生态环境与传统生活方式,感受到被值得珍惜和传承的信心。
南杰项秀 青海师范大学 生态学专业
通过次课程,我对自然保护有了更为广泛和准确的认识,也收获了不少的感想,有幸能在吕植老师和高老师等出色人物的带领下学习,其次国内国外的一些案例让我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也希望能在线下的培训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扩大视野,从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拉毛草 兰州城市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过程中我也试着去阅读专业书籍,自己主动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从本土环保组织的案例中,我知道了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科学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保护自己家乡甚至保护整个地球的决心与善心,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我还看到了人的无限可能,也试着去发现自己的可能。就像吕植老师说的:“人的机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得以实现的。”通过这次课程我看到了离我更为遥远的地方、人以及思想,打开了视野,丰富了思想。
才仁代吉 教师
在课程学习中,我知道了我们所做的每一个保护行动都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知道了在地方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基于社区传统的方法主导,了解了发展与保护要同时并进;我还了解了这个世界是相互影响、互动的,三江源头的保护行动能够惠及到世界人民和世代人民,地球另一端的破坏行动也会影响到现存的高原牧区状况和子孙生存,因此发现不仅我们有行动。很高兴看到国际上也有同频共振的伙伴在努力,未来我想带动我生活的地域空间里的高原牧民,做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点滴行动,在长期且持续的过程中影响、发展自己。
尼珍 圣山创始人及首席摄影师
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很多生态保护、特别是野生动物方面以及藏区在地的一些生态理论知识,同时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在地环保相关的人和案例,让我对藏区环保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这次课程里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新的认识都会无形地影响我们未来的行动,感谢这次课程又让一群人建立起了藏区环保的信心。
班拉 久治县年保玉则牦牛协会
在这之前,我对于自然保护的理解非常有限,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态保护层面。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了自然保护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我最大的收获在于老师们所展现出的宽广视野。他不会局限于自己所知的范畴去衡量、审视问题或给出定义。
05 后续计划
对可持续发展的畅想
这是我们第一次开展针对藏区的环保人培养项目,一方面我们期待16名学员在未来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可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尝试,逐步成长为未来藏地自然保护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藏区环保人培养计划可以持续开展下去,让本土人才成为青藏高原最坚实的守护者,为中国自然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
此次,藏区环保人才培养项目的线上课程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阿拉善SEE基金会、三江源协会、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以及16位同学们的鼎力支持。正如罗伯特·斯旺(Robert Swan)所言,“我们星球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相信别人会拯救它”,自然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个体的参与,然后汇聚成一片星河,守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志愿者记 | 三江源的点滴回忆,我都喜欢>
<志愿者记 | 在玉树,在另一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