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维儿巴同行:尼泊尔加德满都研学之旅
文摘
2024-09-30 14:00
广东
一个月前的此时,我们一行人围坐在天府机场候机厅的角落,面对接下来充满未知的十天田野时光,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不同的激动或焦虑。七位来自南京和广州的高中生和三位维儿巴随队老师与助理轮番做了一轮自我介绍,同学们或放松或拘谨地分享了他们对此行的期待。这个新团队即将飞过喜玛拉雅的皑皑雪山,踏上尼泊尔的土地,与自然保护和公益从业者、当地NGO伙伴、向导、翻译、接受采访的陌生人等各式各样的人们产生思想碰撞,彼此越来越熟悉。这是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第二次带领同学们前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进行人类学短期田野调查。和去年一样,我们驻扎在宁静与喧嚣共存的博大哈大佛塔周边,与往来于这一著名的佛教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人们交流,从而窥视尼泊尔丰富的宗教文化与社会生活一隅。在出发前,同学们已经通过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线上课程”习得了基本的田野调查思路和方法,并且针对各自感兴趣的话题搜集了背景信息,并进行了开题报告。我们给学生们提出了“尼泊尔饮食文化”这个研究主题作为参考,而同学们想要探究的话题则更加多元化。他们在十六七岁的年纪能展现出对不同文化与社会议题的深深关切,令人惊叹。这些课题的关键词除了饮食,还涉及动物他者、气候变化、环境正义、宗教与文化沟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等等。从日复一日的采访和田野笔记中,我们见证了每一位同学勤奋的思考与迅速的成长。从刚开始面对陌生人的局促、访谈被拒的沮丧,到更加自如地与人交流,以及收获有趣的信息和观点时的喜悦和兴奋,参与田野调查的同学们不断打破固有观念,尝试用更加平衡和有深度的思维去解释他们亲身观察到的尼泊尔社会。田野调查汇报,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尝试去解释他们亲身观察到的尼泊尔社会我们希望这次如酥油灯的火光一般短暂而热烈的尼泊尔旅程,不仅给这些心系世界的高中生们一次开展实地调研的宝贵经验、与平日都市生活迥异的深度文化体验,更使对世界的好奇、理解与包容成为他们未来重要的人生价值之一。以下是同学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记录的一些精彩片段和感想。“初来尼泊尔,浓厚的宗教氛围、融合多样的民族和繁忙的街道为初来者勾画了这个陌生而神圣的国度。与中东地区不同,这个印度教、藏传佛教交织的多宗教国家没有因此饱受冲突与战争,反而充满和谐与包容。今早和我们的翻译Pema交流,他在我们这个年纪还待在寺院里。那段经历塑造了他的未来,他认为有答案的问题从来不是重点,唯有探索没有答案、形而上的问题才是追求真理。这样的对话让我真正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以及社会之间追求的差异。”访谈僧人,感受信仰的力量与社会追求的差异“人们对于陌生文化的看法犹如哈哈镜一般,只有真正走入了当地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即便是走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我们作为外来游客产生的观点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将心放空,不带任何偏见的去感受一种新的文化,不能妄加评判。”信徒们“如果你带着一个目的去靠近他人,也许你永远都不会达到你的目的;但如果你真正想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个社区,就把自己当成他们的朋友、住在这个社区的人,带入他们的想法。也许这就是与他人建立信任根基的最好方式。”与受访者相谈甚欢
“在进行预访谈之前,我的访谈提纲比较宽泛,缺少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在模拟一轮过后,我们小组整合了问题并且添加了十分重要的礼貌用语,使访谈提纲完善了许多。下午,我们一共进行了六组采访。一开始我十分紧张,不知道该如何接近受访者。在翻译与同学的帮助下,我逐渐变得灵活起来,敢于主动进入商店问询,可以根据对方情况调整问题,在这短短三小时内成长学习了许多。”“高老师说人类学家在做研究时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从原生家庭、社会环境等角度分析:自己如何成长为当下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和冲动?我做一件事内心深处的目的是什么?我感觉,自我探索需要独立的思维,自我反思的习惯,以及广博的学识。这样的探索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于是更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田野中的座谈会“大佛塔附近的生活让我感觉喧嚣又宁静,这里的很多人都很干净纯粹。我看到不断有人在募捐箱里捐钱,看到乘凉的僧人对一旁玩耍孩子温柔得笑,看到人们主动给乞讨者力所能及的帮助,即便是看上去有点凶的大叔也会在我们和他聊天时请我们和一杯暖和和的奶茶甚至邀请我们有空一起吃午餐。对于不同宗教文化的包容让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都能和谐共处。我时常感到很奇妙,一切都刚刚好,阳光刚好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佛塔之顶;鸽子在钟声响起时刚好成群飞起;我刚好来到这里。如果没有之前的任何一件哪怕很小的事情我都不能看到,学习到和感受到如此多东西。感觉生活就是由一个个机缘巧合连结而成。”“晚上和同伴聚在一起享用晚餐,玩餐桌游戏,有时多希望时间短暂静止在这一刻,这是一个让我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喘一口气,好好享受生活乐趣的地方。”“很多尼泊尔的年轻人想要出国留学,就像我们这些学生一样。人们都向往过更现代化的生活,渴望逃离自己落后的家乡,但剩下的问题留给谁呢?如何能推动更多觉醒的人回到家乡,用新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这几天让我触动很深的一个点,就是佛教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一位僧人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我们问他:佛教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说:Like cup and tea(像茶和茶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永远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就像他们多次提到的一个词——interconnected(互相关联),这种关系是灵魂的深深交融。”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佛寺,是人与自然互相关联的生动写照“发达国家总会依靠欠发达地区环境为代价从而外放工厂,以供应自己更好的发展。当年的中国便是如此,而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尼泊尔便有些像当年的中国,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仿佛在同一条发展线上,或快或慢,但终点一致。但这般发展带来的危害总会让下一级国家承担,但这不是正确的,总会有国家会成为这个下级。”“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受访者是一名印度教女性,她认为当下的尼泊尔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性别平等,不过仍有上升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她表示,外部世界的人试图将尼泊尔女性定义为受害者,但她并不希望我们如此。从她的话语中我感受到尼泊尔女性对所属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学习到一名合格的采访者不应当在提问时流露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更应该保持求学若渴的状态。摒弃偏见与刻板印象,我才能真正走入一个文化群体中,了解我关心的话题。”同学们在加德满都街头进行访谈
Emma,维儿巴项目协调人,曾协助带领高中生参与2023年卢旺达国家公园研学考察、2024年尼泊尔加德满都田野调查。新西兰但尼丁野生动物医院兽医。2023年维儿巴卢旺达国家公园研学考察相关产出链接:配图 / 2024年加德满都田野调查团队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致力于结合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兼具热情和能力的自然保护行动者,为国内民间保护机构与项目提供智识及人才支持。自2017年以来,维儿巴项目每年招募8-10位对自然保护有一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即将进入自然保护行业工作或处于职业初期的年轻人,开展线上的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为合作机构提供远程与实地支持,并组织面向高中生的自然保护线上课程,部分所得纳入“维儿巴基金”以支持校友持续参与自然保护研究和实践。目前维儿巴实践的合作伙伴以青藏高原本土保护组织为主,包括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雪境、甘加善觉环保志愿者团队、班玛仁拓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玛荣峒格小组等。“维儿巴”一词来源于藏语音译,意指“来到隐秘世界的人”。他们穿梭在主流世界和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好的“维儿”之间,试图跨越人为设定的僵化边界,搭建不同世界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他们跨越学科和认识的边界,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勇于反思看待世界的方式,将反思带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省;他们跨越身份和自我的边界,不被各种社会标签所囚禁,不断拓展视角并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以充满善意的同理心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生命。他们是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为一个更加公正的、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尊严的理想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