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营:卢旺达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创新管理之路

文摘   2024-09-02 14:00   广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原文发表于《三江源生态》杂志2024年02期
本文正文约7800字,阅读时长约6分钟

本文为2023年维儿巴高中生生态研学项目的成果产出。在为期10周的“跨学科自然保护”线上课程结束之后,3位学生跟随维儿巴参加了在卢旺达举办的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ICCB),并在会后拜访考察了阿卡盖拉国家公园,考察报告如下。2025年度的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将于6月15-19日在澳大利亚举行,届时维儿巴将组织同样的研学活动敬请期待。

2025年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预告



引言

位于卢旺达东北部的阿卡盖拉国家公园,是非洲内陆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生态系统类型丰富,涵盖湖泊、沼泽、稀树草原、森林等多种景观,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非洲五大名兽——狮子、大象、犀牛、豹和水牛——与超过五百种鸟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个曾因广泛盗猎和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影响而濒临生态崩溃的国家公园,在过去三十年间经历巨变,从荒废走向繁荣,如今已发展成为非洲中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2010年起卢旺达发展委员会(Rwanda Development Board)与非营利组织非洲公园(African Parks)的合作管理。这种公私合营的创新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还推动了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公园创收以及保护的可持续性。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经历向全世界展示了公私合营模式在促进国家公园有效管理中的巨大潜力。


阿卡盖拉国家公园里的野生动物



公园发展历程


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得名于卢旺达东北部的卡盖拉河。这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成立于1934年,由当时的比利时殖民政府创立。最初,这个占地超过250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占据了卢旺达近10%的领土,被认为是整个非洲最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当时,因为该地区生活着会叮咬人和家畜传播昏睡病的采采蝇(或称舌蝇),除了偶尔会使用公园内草地资源的牧民,以及生活在卡盖拉河东岸的少量原住民部落,那里几乎无人居住。


比利时殖民政府创建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存完整的自然景观以供科学研究之用。因此,尽管阿卡盖拉公园内拥有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国家公园管理局采取严格的政策限制访客进入该区域,并且禁止人为改变自然景观。为避免与长期定居在公园边界上的当地社区发生冲突,管理局还专门设立了允许某些人类活动的缓冲区。在此期间,对公园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的最大一次干预是在1958年将6只黑犀牛引入公园,这一举措之所以得到支持是因为过去该地区曾存在黑犀牛。


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国家公园的管理由卢旺达农业、水资源和林业部接管。由于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设备不足和预算短缺等原因,新成立的卢旺达政府在阿卡盖拉的保护上陷入困境。政府因此改变管理方式,开放公园以吸引旅游并建立了一个狩猎场,希望能产生可观的收入以帮助抵消保护和管理成本。1969年,随着国家公园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卢旺达政府积极寻求外界支持,在比利时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旅游和保护项目。与此同时,美国动物学家戴安·弗西(Dian Fossey)在火山国家公园的工作吸引了国际保护组织和媒体的关注,增加了社会公众对卢旺达旅游和保护的支持。科研、旅游、保护和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卢旺达旅游和国家公园办公室”的机构。在该机构的指导下,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新管理团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培训导游以增强旅游体验、雇佣积极的护卫来减少偷猎、实施反偷猎巡逻、明确标识国家公园和当地社区的边界等。国家公园的情况因此得到改善。


1970年到1975年被认为是阿卡盖拉动物种群的一个富饶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数千只非洲水牛(Syncerus caffer)、平原斑马(Equus quagga)、塔比羚羊(Damaliscus lunatus)和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在公园里繁衍生息。特别是在1975年,阿卡盖拉成功地重新引入了26头小象。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整个非洲的国家公园都遭受了大规模盗猎的冲击,主要偷猎对象包括犀牛、大象和大猩猩等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物种。阿卡盖拉也未能幸免,公园内的犀牛种群几乎被彻底摧毁,最后一次确切的犀牛目击记录是在2007年。


在阿卡盖拉国家公园游览偶遇象群


1994年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大屠杀结束后,许多难民从邻国坦桑尼亚返回。为了容纳这些难民,卢旺达政府放弃了阿卡盖拉国家公园一半以上的面积,允许难民们进行农耕和牲畜饲养。人类对其栖息地的侵占,使得公园内的野生动物遭受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公园内的放牧活动急剧增加,甚至达到40000头牛的规模,这也加剧了人兽冲突。到2001年,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面积已经缩小至1122平方公里,过度放牧过度捕猎以及引入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的许多野生动物逐渐消失



公私合作管理



2010年初,阿卡盖拉国家公园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期。当时,卢旺达发展委员会与非洲公园签订了一项为期20年的管理协议,共同管理阿卡盖拉。卢旺达发展委员会是负责管理卢旺达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政府机构,而非洲公园则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的非营利性保护组织。后者在非洲率先开创了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旨在商业方法解决因缺乏资金和管理不善而导致国家公园保护成效低下的问题。截至2024年初,非洲公园管理着非洲大陆的12个国家的21个国家公园或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


在具体操作上,针对每个公私合营的保护地,非洲公园首先会与合作国的政府和当地社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并授予非洲公园在一个清楚的框架内应该承担的日常管理责任。在得到授权后,非洲公园会在合作国根据该国的法律注册独立的法人实体,并通过商业方式聘请职业管理团队,由他们根据非洲公园设立的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合作国的法律开展管理活动。非洲公园还为每个实体建立了一个多元治理结构,其中包括当地政府、非洲公园以及当地社区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代表,从而确保对管理活动的监督。最后,每个保护地还建立了一套资金机制,资金来源包括该保护地的运营收入、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收益、机构资金、私人慈善捐赠和政府支持等。


为了确保对保护地的有效和可持续管理,非洲公园在每个公私合营的保护地都会开展以下三方面的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和公园创收。在阿卡盖拉国家公园,非洲公园实施保护执法、物种恢复、监测和科学研究等措施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同时,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当地社区沟通交流等方式促进社区发展,并且开展了丰富的生态旅游项目以获取收入。这些努力使得在非洲公园管理阿卡盖拉国家公园不到10年的时间里,阿卡盖拉几乎实现了100%的自筹资金,不再依赖政府拨款来支持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后文将逐一介绍这些活动在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具体实施情况。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确保人类和野生动物生存所依赖的健康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在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多样野生动物栖息地中,由于历史上的盗猎和人兽冲突等原因,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为改善这一状况,非洲公园引入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管理措施,包括物种恢复、监测调查和保护执法等。


第一,物种恢复。2013年,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在园区周边建造了长达120公里的边界围栏。每天有三十名围栏管理员进行步行巡逻,同时配备四轮摩托车和空中监视直升机。此外,专门培训了犀牛监测和保护小组,并成立了犬类反盗猎部队,以减少外部威胁和非法活动对公园的影响。2017年,阿卡盖拉国家公园从南非重新引进了18头已经在本地缺席了10年的东部黑犀牛,2019年又增加了5只,使阿卡盖拉再次成为一个“五大兽”公园。2021年还引入了30只白犀牛。此外,公园还定期进行火灾管理计划,以控制干季的野火,并进行外来入侵物种的清除工作,以及通过诱捕等方式控制采采蝇数量,积极对公园内的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阿卡盖拉公园内火烧管理的痕迹


第二,监测和调查。阿卡盖拉国家公园致力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善野生动物研究与监测策略。通过给动物如犀牛和大象安装项圈或跟踪设备,可以获取有关生态、野生动物行为和栖息地使用的关键信息。尤其是通过EarthRanger技术,可以实时捕获来自护林员巡逻、远程成像和各种传感器的数据。这些监测数据帮助管理人员和巡护人员确定应该重点投入精力进行保护的区域,并有助于评估管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另外,开展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物种普查调查帮助公园添加了新的物种记录,同时每月进行蝴蝶和鸟类计数,以更好地了解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在公园内进行的长期监测调查已经记录到近500种鸟类。此外,为了建立动物种群的基准数据,阿卡盖拉几乎每隔两年进行一次航空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已从2010年的不到5000只增加到2021年的约12000只。


第三,保护执法。非洲公园接管阿卡盖拉后,对执法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革,并逐年完善和改进,将海军陆战队、警犬队、直升机等纳入其中,并整合使用最新技术,定期进行空中和陆地监测。特别是,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建立了一个由100多名主要由当地社区居民组成的巡护员队伍,负责巡逻、跟踪和阻止非法活动。在当地社区的支持下,成功将偷猎现象减少到历史最低水平。因此,自2010年签订合约并重新引入野生动物种群以来,没有出现高价值物种(如大象、犀牛和狮子)因偷猎而损失的记录


社区发展


社区参与是国家公园成功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当地居民必须能够看到国家公园的存在带来的实质性好处,才会愿意支持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同样,支持和尊重当地居民的权益也是建立牢固的社区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周边居住着大约50万居民,他们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维持生存,既享受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好处,也承担着保护的成本。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非洲公园正在为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保护建立一个坚实的支持群体。


首先,国家公园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固定或兼职的就业机会。自非洲公园于2010年接管阿卡盖拉公园以来,该公园的员工人数已从当初的59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当地社区。通过支付员工工资、购买当地材料和服务,国家公园为当地经济注入资金,加强社区联系并确保公园的长期可持续性。2014年,阿卡盖拉公园成功支持成立了社区自由导游合作社,目前共有约30名社区自由导游。这些导游是经过公开面试、选拔、培训和评估而选拔出来的,他们不仅满足了公园内导游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为当地年轻人和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社区自由导游在旅游业和他们所在的社区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成为了公园周边社区文化旅游倡议的推动者,为访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其次,国家公园管理局还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区发展。公园利润的10%纳入国家旅游收益共享计划(Tourism Revenue Sharing Scheme),该计划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公园周边社区项目。公园收入的另外5%捐献给政府的特别保障基金,用于补偿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通过该资金,阿卡盖拉国家公园支持周边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当地产业。这些项目包括建设学校、保健中心、图书馆,以及社区经营的有机蔬菜农场等。2022年,新的社区图书馆建成并从国际图书援助组织获得了1000本书籍。此外,在道路沿线、学校和村庄种植了33000棵本土树木。公园还支持了诸如渔业、养蜂业、养鸡和蘑菇养殖等社区发展项目,既满足访客的消费需求,也增加了社区的收入。公园为这些社区项目提供所需的技能和资源。除了建设和支持学校外,阿卡盖拉还通过生态俱乐部教师培训等活动,致力于教育当地学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每年,该公园举办定期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2022年,来自公园周边55所学校的1500多名学生和教师参观。


维儿巴们进入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前的讲解活动


最后,阿卡盖拉国家公园还每年定期与社区举行聚会交流,以确保良好的沟通和将当地社区的视角纳入决策过程。公园管理局推动从政府层面到村庄会议的双向对话,每年有超过6,000名社区成员参加聚会,讨论保护和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等问题。管理局还定期举办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富有趣味的体育赛事,如2022年的犀牛自行车赛、狮子足球杯和犀牛赛跑,吸引了大量当地观众,并促进了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和积极的互动关系。


公园创收


建立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对于减轻贫困和保护自然资源至关重要。通过可持续的旅游选择和其他与保护相容的企业,非洲公园帮助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创造收入,这些收入会回流到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用于阿卡盖拉的运营成本,减少对捐助资金的依赖,同时使公园在财务上更加自给自足。


得益于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物种、科研监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基础设施的精心设置,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内提供了多样丰富的生态体验项目。这是一个允许访客自驾的国家公园,因此访客可以在每天6:00至18:00期间驾驶自己的车辆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阿卡盖拉管理机构要求每辆自驾的车辆都需要配备一名导游,在导游的陪同下进行驾驶游览,在草原、森林、湿地等各种栖息地中寻找大象、犀牛、豹子、狮子、长颈鹿等各种野生动物。除了白天自驾,在国家公园内过夜的客人可以在日落出发参加由导游带领的夜间驾车探险,观赏夜间野生动物。阿卡盖拉还提供乘船游览,在公园南部的伊赫马湖上乘船游览,可以看到河马和尼罗河鳄鱼,以及大量在岛中心筑巢的鸟类。访客还可以在沙卡尼湖湖畔钓鱼,然后在露营地的篝火上烹制捕获的鱼。访客还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导游的指导下,享受独特的徒步旅行,也可以和围栏管理员一起巡护一条约7公里的步道。


游客驾车游览阿卡盖拉公园,人们站在车里就可以观察周边的野生动物


公园内共设有四个露营地,提供基本的过夜住宿设施。访客只有在指定的露营地点才可搭建帐篷、生火、烹饪和停留。部分靠近河边的露营地周围设有低洼的电围栏,以防止河马和其他动物靠近。除了露营外,访客还可以在网上预订公园内的酒店和生态旅馆住宿。公园在访客的吃、住、行等服务过程中强调了生态保护、环保和安全等访客行为规范,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在公园外,公园管理局与当地社区和社区自由导游合作,为访客提供当地文化体验项目。阿卡盖拉还提供内部管理参观服务,允许访客拜访公园管理局总部,与公园管理工作人员交流。管理局希望通过这些参观活动,使访客更深入地了解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历史,以及当前公园管理和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计划。


阿卡盖拉设置了供游客在公园内过夜的营地,满足用水、柴火和搭帐篷的空间,在营地的指定区域游客可以生火做饭


根据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的收费标准,进入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参观需支付四项费用。首先是人头费,卢旺达和东非联盟国家的公民每人每天1晚需支付约16美元,2晚24美元,3晚32美元。而国际访客每人每天1晚需支付100美元,2晚150美元,3晚200美元,6至12岁儿童享有折扣。超过3天至1周的停留不再额外收费。其次是汽车费,卢旺达或东非联盟国家注册的小型汽车每次进入公园需支付10美元,其他国家的汽车则为40美元。第三是向导费,自驾访客需要配备来自国家公园或当地社区的有资质向导,半天25美元,全天40美元。此外,参加除自驾观赏野生动物之外的其他活动还需额外付费,如傍晚的船游每人45美元,持续1小时;在指定的露营地露营每人每晚需支付25美元,如需租借帐篷等则另外收费。2022年,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旅游收入覆盖了92%的运营成本,共有34000名付费访客前来参观。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约有46%的付费访客来自卢旺达本国。


阿卡盖拉公园内供游客过夜的营地



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启示


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因其建设较早,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胜地之一。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处于国家公园建设初期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第一,公私合营促管理。由于两国的体制差异,阿卡盖拉国家公园采取了与中国国家公园不同的管理模式。阿卡盖拉国家公园是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管理的典范,而中国国家公园大多由政府独立管理。在公私合营模式下,尽管政府仍然掌握着国家公园的所有权和管理政策的最终决定权,但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将运营和管理部分委托给了专业的非营利组织。公园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定期监测野生动物状况,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和监督机制。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成功经验表明,公私合营模式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克服官僚化带来的弊端,促进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治理和管理


第二,自筹资金促保护。阿卡盖拉国家公园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了以自然保护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自筹资金的来源和形式多样,包括门票销售、访客费用、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捐赠、礼品店销售和生态旅游活动等其他与保护兼容的商业活动。这些资金被用于支持国家公园日常的运营,使国家公园不再依赖政府拨款,从而使其更加独立。多样化的资金来源还有助于分散风险,确保国家公园可以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财政挑战。更重要的是,自筹资金使国家公园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应对紧急情况和机会。如果需要进行紧急保护工作或推出新的生态旅游试验项目,自筹资金可以提供所需的资源,而不必等待政府拨款。


第三,生态体验促发展。基于自然保护理应获得经济回报的理念,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已经发展成为高端野生动物生态体验的目的地,每年吸引了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大量访客。作为灵长类动物和野生动物观赏的热门地点,卢旺达因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而广受关注。尽管卢旺达在经济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阿卡盖拉国家公园展现出了这个国家在保护环境和促进旅游业方面的努力。公园在生态体验宣传和管理上做得尤为出色,通过官方网站提供详细的游览信息和访客行为规范,以确保访客在公园内能够安全有序地享受自然之美。这对于中国国家公园如何提供合理的游览路线建议、建立多层次的访客信息指引、引导访客提前预约和限制人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阿卡盖拉国家公园——鸟类的天堂


原文作者:

凌琴,四川横断山杜鹃花保护研究中心项目总监

韩雨欣,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中生

高煜芳,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负责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顾问

2023年维儿巴卢旺达生态研学项目相关产出链接:
全球最高端的生态体验项目?在卢旺达与山地大猩猩同行



审阅 / 高煜芳 黄璐瑞

图文 / 凌琴 韩雨欣 高煜芳

排版 / 戚新悦 




关于维儿巴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致力于结合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兼具热情和能力的自然保护行动者,为国内民间保护机构与项目提供智识及人才支持。


自2017年以来,维儿巴项目每年招募8-10位对自然保护有一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即将进入自然保护行业工作或处于职业初期的年轻人,开展线上的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为合作机构提供远程与实地支持,并组织面向高中生的自然保护线上课程,部分所得纳入“维儿巴基金”以支持校友持续参与自然保护研究和实践。


目前维儿巴实践的合作伙伴以青藏高原本土保护组织为主,包括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雪境、甘加善觉环保志愿者团队、班玛仁拓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玛荣峒格小组等。


“维儿巴”一词来源于藏语音译,意指“来到隐秘世界的人”。他们穿梭在主流世界和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好的“维儿”之间,试图跨越人为设定的僵化边界,搭建不同世界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他们跨越学科和认识的边界,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勇于反思看待世界的方式,将反思带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省;他们跨越身份和自我的边界,不被各种社会标签所囚禁,不断拓展视角并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以充满善意的同理心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生命。他们是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为一个更加公正的、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尊严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