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 | 维儿巴项目2023年回顾

文摘   社会   2024-02-24 18:16   广东  

维儿巴祝各位元宵节快乐!

在过去的几年里,维儿巴项目一直致力于培养兼具热情和能力的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为解决现实世界复杂的自然保护问题提供智识及人才支持。

自2017年以来,我们已成功举办了5期维儿巴项目,超过50名高校学生及职业初期的自然保护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投身于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和多家机构的保护实践中。

往期维儿巴在三江源参与当地机构的保护实践(供图/王一晴)

通过融合理论学习与在地实践,每年的维儿巴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如何以问题为导向,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视角,以深化对保护问题复杂性的理解,从而提升自然保护行动的有效性。

2023年8月,我们迎来了新一期维儿巴项目的6位成员。这个团队涵盖了跨专业进入生态学领域的博士生、环境教育NGO从业者、关注人与动物共存的人类学硕士生、候鸟研究者以及即将从生态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来自不同的成长与教育背景,各自关注着不同的领域,但都对自然保护满怀热情。

往期维儿巴参与野外工作(供图/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在2023年9月至12月的近四个月时间里,维儿巴团队进行了线上学习,这期间同学们不仅建立了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接触到了文化人类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政策科学的跨学科整合框架。

通过这一过程,他们学习如何理性而具体地分析现实世界中的自然保护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和决策过程。

每周两个小时的线上会议结束后,维儿巴们往往意犹未尽,渴望继续与小组成员交流更多关于自然保护的认识、困惑以及实践经验。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视角使得每次的讨论都极具启发性,逐渐打破了大家对于保护工作较为单一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现实世界自然保护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与以往的维儿巴项目不同,今年的同学们在元旦假期后有幸参与了一次难忘的线下工作坊。

2024年1月4日到1月7日期间,梁海棠老师、高煜芳老师和11名维儿巴学员及藏区保护一线的小伙伴齐聚广东清远。在这充实的三天里,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梁老师主授的项目周期管理工作坊,还有由维儿巴们主导的破冰仪式、自然保护故事会、生命拍卖会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参与者深入了解了项目周期管理的内容,掌握了项目管理和项目书撰写的技巧,团队协作能力与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维儿巴学员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与案例,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识。

这次活动为接下来半年的维儿巴团队课题和为在地合作机构提供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听听今年的维儿巴们参与项目至今的收获,并让我们共同期待新的一年里维儿巴们的成长!

小勒

在维儿巴的线上课程学习中,学习收获的不仅是关于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和从政策科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审视。

作为一名高原原住民,我总会在生态问题上将民族传统文化神圣化,陶醉于本土主义。在小组学习中,通过不断和高老师及同伴们多视角、跨学科的讨论,让我慢慢开始超越自己的身份去思考。

原来很多环境问题在其他地方也已经发生,而且有人总结出了很棒的理论和实践。而我们可能需要的是不断打开自己的视野,谦虚且谨慎的学习他者的经验。

超越本土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意味着不把地方属性看作包罗一切;没有人能够从外部世界退缩到个人的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包容的去拥抱世界。

雪枭

虽然以前也参加过各种培训。但这次无疑是最“快”的,畅快,意犹未尽~ 四个月的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学。和不同领域的朋友展开思想碰撞,跨度很大,但也收获满满。

线上的培训让我更清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尝试(虽然现在还不太成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保护问题,也有了很多新的idea。后续还需要反复琢磨回顾课程的内容,吃透,消化,用到后续的实践中,成为更好的雪枭。

在清远,大家虽然是第一次线下见面,但仿佛是很熟悉、默契的朋友,相见恨晚。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小组讨论,加深上课内容的理解。

我觉得我们“野猪”组的讨论真的非常的精彩,大家真的是从保护出发,用心去体会玛荣地区的野猪泛滥问题,也产出了一个不错的idea,希望这个idea能够真正的实施。

希望以后大家还能相遇,希望自己永远都是维儿巴,我们都要永远坚持在保护的道路上~

璐瑞

结束了线上的课程之后,我才真正体悟到“维儿巴”或“Edge Walker”的含义。

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高老师带着我们从自然保护的立场出发,穿行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人类学以及政策科学等领域中,以不同的学科视角和不同的时空尺度,理解自然保护的发展,解构自然保护的预设,最后尝试基于政策科学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框架。

跨学科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维儿巴”的魅力也在于此,那就是破旧立新,探索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但线上课程只是序章。在接下来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们需要把线上课程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应用到与在地机构的合作以及其他维儿巴子项目的开展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希望在未来的实践里,我们用行动丰富“维儿巴”的意涵与故事。

书跃

在整个课程中,我最珍视与其他维儿巴们的相识与交流。印象深刻的是某个课堂的自由讨论环节,当时我正进行深圳红树林保护区的野外工作,通过手机和耳机全程参与了讨论。

在那次讨论中,有更具经验的维儿巴们分享了他们对“国内自然保护当前面临的问题”所持的看法,让我了解到其他人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悟,也有人提出了我从未考虑过的观点,尤其是来自不同背景的藏区同学。

我对能够参与维儿巴感到非常感激,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项目,更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社群。

可欣

在参加维儿巴的课程之前,我对自然保护的理解主要基于朴素的热情与单一的学科知识,时常陷入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的怀疑漩涡。

三个月的线上学习,不仅帮助我们系统性梳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式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局限性,还提供了一套基于政策科学的思维框架。

在线下的项目周期管理培训中,通过梁老师与高老师的引导,更是和伙伴们共同尝试了如何使用这套工具,伴着欢声笑语中收获了未来探索更大世界的盔甲。

自然保护之路漫漫,现实的挑战如此纷杂,但是胸中有了这样一张地图,周边有着这样一群同伴,我们一定可以推动世界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关于维儿巴

维儿巴自然保护人才培养项目(Conservation Edgewalker)致力于结合跨学科理论与实践,培养兼具热情和能力的自然保护行动者,为国内民间保护机构与项目提供智识及人才支持。

自2017年以来,维儿巴项目每年招募8-10位对自然保护有一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即将进入自然保护行业工作或处于职业初期的年轻人,开展线上的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为合作机构提供远程与实地支持,并组织面向高中生的自然保护线上课程,部分所得纳入“维儿巴基金”以支持校友持续参与自然保护研究和实践。

目前维儿巴实践的合作伙伴以青藏高原本土保护组织为主,包括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甘加社区环保志愿者团队、班玛仁拓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等。

“维儿巴”一词来源于藏语音译,意指“来到隐秘世界的人”。他们穿梭在主流世界和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好的“维儿”之间,试图跨越人为设定的僵化边界,搭建不同世界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他们跨越学科和认识的边界,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勇于反思看待世界的方式,将反思带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省;他们跨越身份和自我的边界,不被各种社会标签所囚禁,不断拓展视角并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以充满善意的同理心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生命。他们是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edgewalkers),为一个更加公正的、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尊严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往期招募贴:
招募 | 2023年维儿巴自然保护人才培养项目
编辑/Emma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