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线上课程 | 招募

文摘   教育   2021-07-09 21:00  

|| 太长不看版 || 


2021年7月18日-9月19日,口碑极佳,干货满满的第三期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线上课程将再次开课。


课程面向有意选择自然保护相关专业/职业的高中生/大学生,由具有丰富自然保护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国内外高校硕博士讲师(往届维儿巴学习小组成员)授课


我们将在为期十周的课程里带领同学们建立自然保护各领域的知识框架,分析代表性保护实践案例,并指导同学们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并在课堂内外给予长期的成长陪伴。此外,课程还提供自然保护相关的职业规划留学申请实习机会等众多重磅福利~)


课程费用3000元/人,7.16截止报名

(扫描下方二维码,走进自然保护的世界!)

图 | 维儿秘境-年措的神山圣湖
来源 | 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 正文 ||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那么,在人与其他生灵之间呢?


没有答案,与我们共享同一个地球的生灵有太多太多,生命之间多样的关系让人与自然的距离存在着近乎无限的可能。


图 | 珍·古道尔博士与她的研究对象黑猩猩
来源 | 网络


但至少,我们都曾在某一个瞬间遇见自然:停在窗边的飞鸟,胡同拐角的流浪猫,雨后弥漫在街道上的泥土气息…当然,还有冈比的丛林与黑猩猩、青藏高原的雪山与藏羚羊,竹林深处圆滚滚的大熊猫。自然的美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自然保护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但在真实的自然保护中,保护工作者所要面对的却不仅仅是自然——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其中,只靠单一学科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自然环境问题,当保护与发展、生态与生计等议题相遇,“跨学科”能力与整合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图 | “迷路”的迁徙象群
来源 | 人民日报


在本期《跨学科自然保护之自然保护的实践与迷思》维儿巴线上课程中,你将接触到与自然保护相关的多个领域与研究方向,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实践案例,并在讲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从荒野保护到地方性知识,从国家公园管理到自然教育,从野生动植物贸易到生态系统服务…我们将与你一同行走于自然保护这条充满了可能性的长路上,既见树,又见林。


图 | 身处三江源
摄影 | 秦艺源

在为期十周、干货满满的课程里,同学们的收获也同样不止于自然保护。他/她们有的丰富了自己对于自然的认知,开始以新的方式看待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有的结识了堪称良师益友的伙伴,在日后的保护路上相互鼓励携手同行;还有的则不再对未来感到迷茫,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找到了心之所向的一生志趣。

 

你呢?夏天的时光热烈而短暂,我们期待与你相遇,共同见证属于你的成长。


图 | 黄河岸边的彩虹
摄影 | 胡珺涵
|| 课程安排 || 


|学习要求 ||

 每周1次课,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至少2篇英文文献)、课前思考题目、线上讲座和讨论(2小时)
 在讲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1个研究课题(比如案例的分析探讨、研究数据的分析等),在课程最后向同学进行成果汇报,优秀成果有机会在维儿巴公众号等其他自然保护传播平台上发表。

图 | 峡谷、转场路与牵着马匹的牧人

摄影 | 胡珺涵


|| 课程福利 ||

•  了解跨学科自然保护思维方式,接触到与自然保护相关的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的知识和视角,深入挖掘自身兴趣,为以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  讲师每周会开放office hour时间,小伙伴们可自愿参加,获得讲师一对一的研究课题指导,深入讨论自然保护各领域的相关议题。
• 在微信平台上发表自然保护相关的科普作品,帮助国内更多的自然保护爱好者熟悉国内外的前沿理念,也为未来出国交流申请、实习求职做准备。
•  课程期间及结课后,有机会接触到自然保护相关实践活动与实习/志愿者项目的资源
•  课程期间,我们会额外邀请嘉宾举办自然保护研究实践/职业规划/留学申请等分享会

想要了解更多?
还可以参考我们上一期的课程
(详见:招募|《跨学科自然保护》高中生线上课程

图 | 神山下的花海
来源 | 班玛仁拓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 主讲人简介 ||



王婷:香港大学景观学博士候选人,香港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获得者,国际中国规划协会会员,苏州市林学会高级顾问。她关注湿地治理,景观人类学,政治生态学等议题。喜欢逛公园,认植物,听故事,探索未知的地方。曾在36个湿地公园和建设工地上做了8个月的田野调查。她是《城市中国》杂志海外观察员和特约审稿人,在澎湃新闻上长期更新专栏「普通人的自然」,关注生态焦虑下,自然保护从业者的生存困境,个人行动与欲望。




唐邵宇: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与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美国纽约大学人文与社会实验中心跨学科研究硕士。甘加环境保护团队长期志愿者,三门县有为图书馆青少年项目总监。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兴趣覆盖城市中产阶层,青年文化,流行文化,教育人类学,喜剧,藏地文化等。对所有讲故事的艺术充满兴趣。相信跨学科的魅力,试图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思维实验环境保护实践中的无限可能。如果人类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何以成为我们?




崔静雯: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完成了人类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多年的人类学学习中,主要关注民族、性别、身份政治、身体和社会医学等议题。在她看来,“人如何与多人、多物的世界共处”是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也是她一直致力探索的话题。曾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乡村之眼的实习生,并深入参与了多个乡村影像行动项目。在四川阿坝和云南红河,她陪伴当地村民,更向他们学习,以影像为契机,去探讨和实现自然保护、社区启蒙和文化传承。希望未来可以探索多视角下人与非人的和谐共处方式。




寇梦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系国家公园管理方向硕士,目前在同济大学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任职,未来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内人兽冲突问题,计划前往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热爱潜水、攀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运动。致力于以自然保护地规划者的角色,通过制定系统完善的规划策略与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践行自然保护。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寻求自然保护地内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平衡,探寻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管理方式。




严怡如:南京林业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参与“绿色未来人才养成计划”Flowerwatch,与自然教育结缘。进入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作为志愿者参与江豚监测,拍摄了长江江豚的生态微纪录片;在江苏盐城的自然环保农场当短期志愿者,体验永续生活。在工作中初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对履约执法产生浓厚兴趣,也意识到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希望有机会参与到实地保护工作中,听见不同角度的声音,更好理解自然保护这一复杂命题,同时明晰自己能做点什么。




梁雨桐:柏林洪堡大学全球变化地理学方向硕士在读。目前研究方向是基于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下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情况分析,对自然生态恢复和国家公园及保护地等相关项目很感兴趣。她热爱自然,喜欢徒步,攀岩和挑战极限生存,曾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下野外生存。大学期间热衷科研,参与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有关水生生物环境响应机制研究。对志愿服务工作也始终满怀热情,作为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讲解活动。想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用身体感知人与环境,用眼睛发现自然之美,用头脑解开生命之谜。




王军燕:自然保护工作者,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绿色营上海小组创始人之一,先后就职于WCS、林科院及富群环境研究院。曾从事鸟类生态学研究,为贡献于更直接的环境改变进入社区保护领域,曾执行三江源景观保护、生计发展和环境教育项目并参与国家公园规划调研。相信人可以创造性地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凌含:甘加环保志愿者团队维儿巴,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产品开发认证和自然教育。有着艺术、体育、生态保护的跨学科经历。目前在四川横断山杜鹃花保护研究中心任职项目官员,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项目顾问、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志愿者。她是农民的孩子,几度差点失学的经历让她树立了不断学习的人生动力,关注并立足解决生态保护中的弱势群体发展问题而努力。


图 | 纯净的蓝天与雪山
来源 |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 2020年维儿巴线上课程学员反馈 ||
 
 
维儿巴的跨学科自然保护课程让我学会了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自然保护以及其他环境议题;在学习复杂而有趣的案例和倾听自然保护者分享的过程中,我对自然保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了解了自然保护的复杂,也发现其实在自然保护中,每个人的行动都算数。很感激能在这里遇到许多拥有丰富经历和知识的老师,与一群志同道合又有独特想法的同学,期待大家也能来尝试开启一段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下探索自然保护的冒险。

—— 王碧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很难做到在一门课中涵盖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政治、宗教、文化冲突等学问,但维儿巴做到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采取亲身经历过的案例来分析,我感觉这些“导师”不过是年轻了30岁的资深教授罢了。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保护”课程,而是走向大千世界的心路历程。

——陈一语,上海市包玉刚实验学校

 
非常喜欢小土豆班为我提供的跨学科视角,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问题的复杂性,拓宽了思维的边界。也很感激能够通过小土豆班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促进。
——袁子晨,南京外国语学校
 
课程中,讲师从生物、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当下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挑战,引领我们关注时事,多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同时,我们不光学习讲师们教授的知识,每一次精彩的课堂讨论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戴昱,南京外国语学校
 
在小土豆课程学习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讲解和同学们的交流沟通,我得以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人物的视角和不同学科的内容,进一步理解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意义,并从案例分析中总结出可能可行的思路与方案
 

—— 王浩帆,南京外国语学校

 
跨学科自然保护课程给我提供了看待环境保护的全新视角。不论是课前的文献阅读,课上的积极讨论,还是课程最后的presentation,都在向我展示人与自然之间无限的可能性。而这次活动也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给予我一次了解并探索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机会
 

—— 吴宜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图 | 星空下的防熊屋
来源 |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 招募对象 ||

对自然保护感兴趣的高中生/大学生
特别是将来有意向
选择自然保护相关专业/职业的小伙伴们!

图 | 岩羊:让我仔细看看,那个传说中的维儿巴高中生线上课程真的开课了?
来源 |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 开课时间 ||

课程于2021年7月18日开始
暂定每周日上午8:30-10:30
(或根据学员合适时间调整)
持续10周

|| 报名须知 ||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跨学科自然保护》线上课程申请表
报名截止日期
2021年7月16日

欢迎添加课程助教胡珺涵的微信
hjh19990425 
进行课程咨询
期待认识对自然保护热情满满的你!


注:课程为收费课程,费用为3000元/人

缴费截止日期:2021年7月17日


图 | 正在年保玉则进行冰川监测的保护工作者们
来源 | 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文字/ 胡珺涵、闫瑞恬、王一晴
编辑/ 胡珺涵、王一晴

扫描二维码,关注:
维儿巴——自然保护的边缘行者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用“跨学科”的思想,探寻人与自然的距离!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