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 | 2024年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

文摘   其他   2024-08-28 14:00   广东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为构建的各种边界。这些边界存在于人与非人类生命之间,不同人类族群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它们被强加在一个本质上充满流动和变化的世界之上,导致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碎片化和局限性,以及种种冲突。应对复杂多变的生态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关于可持续多元共存的理念和跨越边界的实践能力。然而,现有的自然保护工作者训练通常局限于单一学科,对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视野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Conservation Edgewalkers)致力于结合跨学科理论与实践,培养兼具热情和能力的自然保护创变者,为民间保护机构与项目提供智识及人才支持。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Conservation Edgewalkers)(图/维儿巴)

“维儿巴”一词来源于藏语音译,意指“来到隐秘世界的人”。他们穿梭在主流世界和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秘境“维儿”之间,试图跨越人为设定的僵化边界,搭建不同世界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合作。他们跨越学科和认知的边界,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勇于反思看待世界的方式,将反思带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省;他们跨越身份和自我的边界,不被各种社会标签所囚禁,不断拓展视角并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以充满善意的同理心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生命。他们是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为一个更加公正的、尊重每个生命尊严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穿梭在主流世界和秘境之间的维儿巴(图/维儿巴)

我们的进展

自2017年以来,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每年招募6-12位对自然保护有一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以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为主体的、即将进入自然保护行业工作或处于职业初期的年轻人。至今,维儿巴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近70位校友的团队,维儿巴校友们目前或在国内外的自然保护组织工作,或在高校和研究所求学/工作。

2017年至今,维儿巴已拥有近70位校友(图/维儿巴)

每年,维儿巴组织三个模块的学习,包括跨界共学、团队课题和在地实践。在跨界共学阶段,我们通过线上课程学习来自保护生物学、环境人类学、政策科学等跨学科的知识,探讨如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元分析框架整合不同学科的视角,充分考虑人群互动的社会过程、决策机制和价值诉求,反思自我的立足点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全面深刻且富于共情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复杂的自然保护问题 

跨界共学·线上课程(图/维儿巴)

此外,我们还在线下组织项目周期管理工作坊,邀请资深专家和前辈为维儿巴学员及自然保护一线的小伙伴进行培训。维儿巴学员们不仅学习问题和目标分析、项目书撰写和项目实施管理的实用技巧,还通过“生命拍卖会”、自然保护围炉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联结与团队凝聚力。

2024年维儿巴项目周期管理工作坊(图/维儿巴)

团队课题阶段,往届的维儿巴们共同开展了多项研究与实践项目,涉及社区参与自然保护、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与共存、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生态旅游和生态体验、非官方保护地/OECM(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等议题,并在社交媒体平台、期刊杂志以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上分享研究成果(图/维儿巴)

此外,维儿巴学员们还组织并开设了面向高中生的自然保护收费线上课程,旨在帮助那些有志于将拯救地球作为职业选择的高中生了解自然保护相关学科和重要议题。在给高中生分享过程中,维儿巴们不仅加深了自身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口头表达等能力,并为团队实践活动筹集了经费。

我们还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启动了“藏区青年环保人培养计划”公益活动。2024年,16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藏族学员共同参与了为期3个月的线上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本土生态知识和社区保护等,旨在培养扎根青藏高原,兼具知识、技能与热情的自然守护者。

2024年“藏区青年环保人培养计划”中的16位藏族学员(图/维儿巴)‍‍‍‍‍‍

最后,维儿巴项目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学员们通过在地实践深化对跨学科自然保护的理解。每年,我们为合作机构提供远程与在地的志愿支持,目前的合作伙伴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的自然保护草根组织为主,例如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甘加善觉环保志愿者团队、玛荣峒格小组,以及尼泊尔的上卡利河景观保护计划(UKALI)等。

维儿巴们不仅协助在地机构开展自然保护项目,更作为在地机构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一方面通过撰写文章、编辑书稿等方式将在地保护的视角和经验传播给外界;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合作机构申请各类基金、设计和带队生态研学项目等方式,将外界的资源引入支持在地保护实践。

维儿巴在玛柯河林区参与在地机构的反盗猎巡护(图/黄璐瑞)

维儿巴在三江源寻觅野生动物的踪迹(图/王一晴)

维儿巴带领高中生在尼泊尔进行生态研学(图/高煜芳)

本期项目安排

项目时间:2024年9月-2025年8月,共3个学期

招募人数:线上课程阶段招募12人,12月中旬进行中期考核,最终筛选出6人继续参与后续项目。完成所有学期和任务的学员,可得到由维儿巴出具的结业证书。

学期1(2024年9-12月):跨界共学

1、线上课程
为期12周,每周一节2-2.5小时的线上课,时间会固定于周六或周日晚。需提前完成1-2篇中英文的课前阅读。每节课由高煜芳老师或各领域维儿巴校友主讲1小时,再由一位维儿巴学员主持讨论1小时。
另外,每位同学需要至少概译一篇相关文献,发布在维儿巴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给更多自然保护同行。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1:线上课程的出勤率与参与度,以及概译文献的完成度与质量。
考核内容2:撰写一份500-1000字的中期报告,内容包括
1)在线上课程中的具体收获,以及是否有强烈意愿继续参与后续团队课题和在地实践活动;
2)协调小组将提供一份“维儿巴任务清单”,请学员详细列出接下来一年如何协调维儿巴的任务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安排,以便我们确定该学员是否有足够时间精力完成维儿巴的工作。
3、项目周期管理工作坊
通过中期考核的学员将受邀参与项目周期管理工作坊,内容包括项目周期管理、项目书撰写、团队课题构思等,我们将邀请自然保护领域的资深前辈参与培训。
工作坊暂定于2025年春节前,为期3天,地点在甘肃省甘加草原。提供食宿和差旅补贴。
学期2(2025年1-4月):团队课题

采用耶鲁环境学院“临床”(Clinic)课程的方式,主要以线上团队协作的形式,设计和执行研究型与实践型课题,应用前期课程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能,帮助研究和解决实际的自然保护问题。

1、研究型团队课题

1-2个,可能的课题方向包括同一健康(One Health)、中国物种保护案例编写等,根据团队成员的兴趣而定。

2、实践型团队课题

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第二期“藏区青年环保人培养计划”。

学期3(2025年1-8月):在地实践

通过远程和在地两种途径为民间自然保护组织提供支持,从2025年1月持续至2025年8月。要求5-8月尽可能到实地,开展至少2个月的线下志愿服务,内容包括协助在地机构开展自然保护项目、宣传在地机构工作、帮助在地机构申请基金和撰写项目书,以及组织面向高中生的线下生态研学活动。

我们将为通过中期考核的维儿巴分配合作机构,并签署志愿服务协议、购买在地实践保险。维儿巴项目提供常住地往返项目地的交通费用,在地机构提供食宿。

* 通过中期考核后,在地实践为必需项,在申请时请考虑好明年夏天是否有至少2个月的时间实地参与保护工作。

项目协调组

高煜芳: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发起者与负责人。 耶鲁大学保护生物学和环境人类学联合博士,耶鲁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等多家机构的顾问。

黄璐瑞: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协调员,2023年维儿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在读,关注自然保护与多元知识体系、人与非人生命的互动等。目前协助位于玛柯河林区的玛荣峒格小组开展“同一健康”社区生态保护项目。

王一晴: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协调员,2019年维儿巴。耶鲁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在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助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生物专业本科。关注华北山地的金钱豹、西南山地的滇金丝猴和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

Emma: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协调员,2018年维儿巴。新西兰梅西大学兽医学士,但尼丁野生动物医院兽医。曾为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等多家保护机构提供支持。

维儿巴校友反馈

胡珺涵,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在读,耶鲁大学硕士:

有幸连续参加了两届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如果说第一次学习中对“以问题为导向”、“自然-社会文化”等跨学科框架的学习让我开始在心中勾勒出自然保护的地图,看到了面纱背后的自然保护的轮廓,那么2020年疫情变动下的线上学习与在地实践则让我开始在复杂的真实世界中应用并完善地图,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面纱下自然保护这头“大象”的全貌。

从复杂到共存,学习小组带我们用冷静的双眼观察着自然保护,也让我们最终仍能有热情与勇气走进其中,为问题找出答案。十节课的学习与几十天的实践,这趟旅程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看,也教会了我如何去做。

王一晴,耶鲁大学硕士在读:

现实世界之复杂,使得在不同时空下,由于不同的生态环境、政治背景以及文化历史等因素,自然保护问题的发展轨迹千变万化,这些都是笼统的理论和科学模型无法捕捉的。只有我们抛开“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将问题嵌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思考,才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而如何跳出自己固有的世界观、站在他人的世界中思考,并在这些不同的个体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是解决自然保护问题真正的难题。这种多维度的思考习惯和世界观层面的反思是学习小组带给我的很大收获。

我还有幸作为维儿巴志愿者前往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参与在地的自然保护实践。在神山圣湖的洗礼中,我更加了解和热爱那片土地、那些文化和那里的人们,学会了怎样从当地百姓的角度出发,保护生态,保护人,保护人与自然这个整体。

魏怡然,北京大学博士在读:

自然的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的复杂性是我在加入维儿巴学习小组前从未了解到的看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搏斗,看到大家在完成一项工作时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当你看到的越多思考的越多时,不要感到害怕,不要感到无助,坚定你的想法和信念,在自然保护这条路上和我们一起努力前行吧,这也许就是我们的spark。

当周扎西,西藏大学硕士在读:

当下自然环境的问题错综复杂,自然保护工作者在应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时,如有多种角度分析问题的智慧,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来龙去脉。维儿巴的跨学科学习小组利用多种学科的思维方式,探讨特定情景下的各种问题,让我恍然大悟,迄今为止影响深远。

凌含,四川横断山杜鹃花保护研究中心项目总监,成都四叶草自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维儿巴给处于自然保护兴趣萌发阶段的伙伴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也有力支持了在地保护组织。我在维儿巴的跨学科小组学习很快已过去3年,学会包容、倾听,以跨学科视角看待不同的保护理念和做法,使我形成更客观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维儿巴的学习点燃了我对自然保护的热情和想象,用浪漫主义拥抱保护现实。希望更多想要进入自然保护领域的朋友,通过维儿巴走向属于自己的理想之城。

交巴东知,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

我从维儿巴项目学到了很多学科不同角度的理论知识和思考方式,使我对自然保护问题看待的方式多样化,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偏面的认知结构。高老师丰富的学识和经验给我散乱的知识体系梳理了很好的框架和思维模式。之前我没有过系统学习,这次课程让我弥补了很多跨学科自然保护相关知识,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些都对我以后的自然保护道路指明了方向和希望,也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活力。

加入维儿巴

招募要求:

1、20-30周岁的硕博研究生或特别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
2、专业不限,有自然保护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者优先;
3、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在维儿巴项目中:前两个学期平均每周5-10小时;暑期线下实践依据机构安排,类似全职。
所需材料:简历、自荐信(包括以下问题)、推荐人基本信息(2名)
1、是否有考虑过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种为职业甚至是事业的选择?有的话,是为什么?在成为一名自然保护工作者的道路上,已经碰到了或者预见到可能会碰到什么阻碍?
2、为什么想要报名参加维儿巴项目,有什么期望?
3、对于目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是否满意?对未来5年的计划(关于成为自然保护工作者)是什么?
4、也许你还面对很多不确定性,也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对自然保护感兴趣、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之前做过什么尝试(志愿者/实习等)?
费用:本项目免费,团队成员将以多种方式共同筹资,为自身成长和在地保护机构提供支持。
报名截止日期:2024年9月1日23:59
初筛通过的申请者将收到视频面试邀请,在9月9日邮件通知申请结果。
联系方式(请备注“姓名+维儿巴申请”):
微信:HuanglrCE
邮箱:Huanglr@edgewalkership.org

报名方式

也可复制以下申请链接到浏览器(或点击“阅读原文”):

https://www.wjx.cn/vm/mul9l5x.aspx


可参考往期招募贴:

招募 | 2023年维儿巴自然保护人才培养项目

维儿巴 | 2021年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招募

维儿巴 | 2020年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招募

编辑/黄璐瑞 
审核/高煜芳‍‍‍‍

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期待遇见优秀的你!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