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类学导读III|农业与食物

文摘   2024-11-30 14:00   广东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正文约1500字,阅读时长约1.5分钟


引言


由Sarah R. Osterhoudt和K. Sivaramakrishnan共同编辑的《可持续的自然:一个环境人类学读本》(Sustaining Natures: A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Reader,以下简称《可持续的自然》)是本年度维儿巴跨界共学线上课程的共读教材之一,该书从属于“文化,地方与自然:人类学与环境”系列研究,这些关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以人类学为中心,重点关注全球、国家和地方背景下文化、生态与政治的交叉点,采取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不同视角来看待有关环境的知识和问题。

《可持续的自然:一个环境人类学读本》
Sustaining Natures: A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Reader)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开设的“环境人类学导读”专栏,将陆续概译《可持续的自然》一书的各章导言。本文的主题是“农业与食物”(Farming and Food)介绍了人类学如何理解人们获取、消费食物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正文


每个人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存。饮食,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跨越时间和空间将人们联系起来。饮食人类学从物质和象征两个层面研究人类,一方面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和消费食物,另一方面研究个体和群体如何在饮食体验中为食物赋予意义。除了摄入卡路里,备餐、进食、分享、品尝等行为还与记忆、身份认同与共同体有关。乔迁新居、结识新友、典礼庆祝、哀悼追忆……在很多场合中,食物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研究口味偏好的社会维度、食物获取、食物正义等问题,能够揭示关于食物的更深层次的历史、社会和经济权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饮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政治行为。

《甜与权力》
揭示人们对“甜”的偏好如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相联系

无论是肉类还是蔬菜,每份食物都有其来源。从平常百姓的后院,到大型的种植园,再到工业化的农场,人类学家研究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食物生产过程。与食物的消费类似,食物的生产也连接着物质、社会和象征等领域。实行什么类型的土地所有制?种植何种作物?在哪里种植?谁来种植?为谁的利益而种?这些问题反映了深嵌于食物生产过程中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权力,它们通常植根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剥削,以及殖民主义。农业关系也塑造了更为个人化的观念,如身份认同与共同体——关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归属感和未来发展。这些关系包含着人类、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互动,因为农业本质上是一项多物种共同参与的事业。

水田稻作农业中的鱼、稻与人
(图源:浙江文明网)

食物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两个孤立的过程。越来越多研究饮食和农业的民族志开始关注粮食体系的“中间”地带,包括监管机构、运输商、检查员、食品科学家,以及在杂货店备货和收银的人。这些研究通常追踪商品如何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内流动(或不流动),以及在流动(或不流动)的过程中,商品如何得到或失去各种形式的意义和价值。

一位正在工作的食品质检员‍‍
(图源:Alamy)

本书第 1 章和第 2 章都在一定程度上讨论了食物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并关注了这些领域之间的联系。两位作者都强调,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体现个体与全球性的粮食体系之间的联系。两位作者研究了这些粮食体系如何生产某种类型的食物,并试图塑造特定类型的农业和政治主题。例如,Shaila Seshia Galvin 带领我们走进位于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的杜恩谷地(the Doon Valley)稻田,思考对有机食品的认证如何同时在物质、道德和情感等层面上开展。她指出,对于农民来说,有机食品的认证过程逐渐依赖于定性评估,“不仅依赖于化学上未被污染的土地,还依赖于道德上未被玷污的品性”。Hi'ilei Julia Hobart 分析了在夏威夷原住民和该地区外来者中流传的称呼“poi”,这是一种类似于布丁的食物,由芋头根制成,在原住民的饮食结构和宇宙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Hobart将外部世界长期以来对poi的贬损和种族化的叙事,与征用夏威夷原住民的土地这段殖民历史结合起来,揭示了“对食物的品味和对领土的获取,二者是紧密联系、共同生产的”,都使用了暴力的方式。

有机大米‍‍‍
(图源:AgriculturePost)

两篇文章都指出,对粮食体系的文化和情感维度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有助于应对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更广泛的挑战,包括食品正义、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粮食主权等。两篇文章都强调了粮食体系如何涉及到人类与他人、与自我观念以及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只有密切关注这些食物种植和饮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更为质性的维度,我们才能设想出更加可持续、公正和多样化的粮食体系——一种旨在促进构成农业景观的所有人类和非人类生命都共同获得滋养的体系。

一个可持续的粮食体系所具备的特征
(图源:ResearchGate)

问题讨论

  • 正如Hobart所指出的,“因为食物既是可食用的,又是农业的产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关注食物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要思考对食物的品味是如何被构建的”。 人们认为哪些食物是美味的,这一问题如何与可持续性问题相关联?想一想你觉得美味的食物,并把这种个人偏好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进行思考。

  • 印度有机大米认证的案例表明,北方消费者对纯洁、透明和信任的想象,会影响当地农民为获得认证所需的行动。当你听到“有机”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画面?为什么?这个民族志案例是否改变了你对有机食物的看法?如果是,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 如果你是校委会的一员,负责为学校设计更可持续的食品计划。为了更好地了解你的学校目前的食品状况,你第一步会提出哪些问题?你可能会尝试哪些倡议或计划?在回答时,请考虑粮食体系的不同规模(地方级、区域级和国家级),还要考虑可持续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维度。



原文:
Sivaramakrishnan, K., & Osterhoudt, S. R. (2023). Sustaining Natures: A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reade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38-40. 译文有删改。

往期译文:
环境人类学导读I|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看自然与可持续性
环境人类学导读II|环境人类学的历程

作者:
Sarah R. Osterhoudt,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人类学系副教授,采取跨学科的方法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生态动荡的时期。

K. Sivaramakrishnan, 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环境学院教授,从环境历史与政治人类学视角关注印度的森林、农业、人兽关系和城市环境等,以及印度环境法和法理学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翻译 / 张众
排版 / 黄璐瑞
图片 / 见图片下方标注
审阅 / 高煜芳 


关于维儿巴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计划致力于结合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兼具热情和能力的自然保护行动者,为国内民间保护机构与项目提供智识及人才支持。

自2017年以来,维儿巴项目每年招募8-10位对自然保护有一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体的、即将进入自然保护行业工作或处于职业初期的年轻人,开展线上的跨学科自然保护学习小组,安排小组成员为合作机构提供远程与实地支持,并组织面向高中生的自然保护线上课程,部分所得纳入“维儿巴基金”以支持校友持续参与自然保护研究和实践。

目前维儿巴实践的合作伙伴以青藏高原本土保护组织为主,包括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雪境、甘加善觉环保志愿者团队、班玛仁拓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玛荣峒格小组等。

“维儿巴”一词来源于藏语音译,意指“来到隐秘世界的人”。他们穿梭在主流世界和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美好的“维儿”之间,试图跨越人为设定的僵化边界,搭建不同世界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他们跨越学科和认识的边界,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勇于反思看待世界的方式,将反思带到实践中,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省;他们跨越身份和自我的边界,不被各种社会标签所囚禁,不断拓展视角并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以充满善意的同理心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生命。他们是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为一个更加公正的、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尊严的理想世界而努力。

维儿巴跨学科自然保护
自然保护的边界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