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0年代的宣传画,题目是“踏遍青山”。画面中,一位健硕的姑娘正在煤油罩灯下在搓麻绳;身旁摆放着一个药箱和一筐草药,显示着姑娘的身份;她是一位“赤脚医生”,白天跋山涉水采草药,晚上还要搓麻绳编草鞋,非常辛苦,但脸上却挂着微笑。
这幅画引起我若干童年的记忆,比如赤脚医生、自编草鞋、煤气罩灯、采摘草药等等。
(一)
赤脚医生是再19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那时候,农村医疗情况太差,老百姓没钱看病,也没人看病,得不到任何医疗保障。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选择一些略懂医术、半农半医的人,经过短期培训走马上任。因为常常打赤脚走山路,所以被称作“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虽然医术不高,但不怕吃苦,随叫随到,至少给农民很大的精神安慰作用。这算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创举。
不过,在农村,能做赤脚医生的也都不是一般人,除了下乡知青外,大都是村干部的亲戚。我还记得村里的关键人物,每年春节要聚会,其中就有村干部、村小校长和村里的赤脚医生。至少在我心里,我们村的赤脚医生是高不可攀的人物。
1969年,为了对赤脚医生进行培训,国家出版了《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图文并茂,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至今,它和《民兵军事训练手册》《军地两用人才之友》,被网友合称作“穿越三书”,意思是穿越到古代,只要带好这三本书,你就能成为天下之王。
那时候穿鞋也是个问题。我记得直到1980年代中期之前,在老家鲁东南地区,春秋穿解放鞋,冬天穿自做的大棉鞋(穿几天就变形);夏天最容易混过去,或者是自家用车胎皮钉的“凉鞋”,或者是塑料拖鞋(这已经很奢侈了)。
但我没穿过草鞋,据说穿起来比“车胎皮凉鞋”舒服。
有篇老课文叫《红军鞋》,写长征途中,老百姓为战士送慰问品,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草鞋。那时候,草鞋又叫“量天尺”。老课文中说道:“红军的脚是‘量天尺’,我们就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这篇老课文从2000年已经被删除了,即便留在教材中,孩子们也很难体会一双鞋子对旅人的重要性了。
没有电,晚上照明也是个问题。1980年代之前,大多数农村都用煤油灯照明。供销社里不仅能打酱油,也能打煤油,但煤油也很珍贵,点煤油灯的时候,都会把芯子弄得短一点、细一点,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画中的那个姑娘,用的是当时很先进的“煤油罩灯”,她一边在编草鞋,一边在把灯调得暗一点,一般人看不懂这个动作的含义,我是懂的——我们那时候,都是从各个角度来勤俭节约的。
其实,一般人家用不起这么好的煤油灯,大多人家只是用一个玻璃药瓶或墨水瓶,去掉塑料瓶盖,找一块薄铁皮裁成比瓶口稍大一点的圆片儿,在圆铁片中间打一个眼儿,用薄铁皮卷一根管子塞进眼儿里,再往管子里穿一根棉花捻的芯子,然后往瓶子里灌上煤油,煤油被灯芯吸上来,就可以点燃照明了。
若干年后,当我终于和《儒林外传》中的严监生相遇时,竟被他临死前伸出的两根手指头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是我,节俭了一辈子,临死前却看到家里灯火通明,我也会死不瞑目的。
不过,严监生去世的时候已经拥有很多家产了,但他还能这么节约,可见是个受过苦的人,我对他的这种行为毫无嘲讽的意思。
(四)
宣传画的题目,来自毛泽东的诗句“踏遍青山人未老”,这句诗出自《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句诗当年几乎老幼皆知,所以常常用来形容风餐露宿的工作者。“踏遍青山”就还作为一部电影的题目,讲述的是吉林省的一位乡村邮递员,1950年代至1980年代,30多年未请假的事迹。
观赏一幅宣传画,勾起我四点旧情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青山既未踏遍,人却已经老了,所幸风景尚好,还能再欣赏几年。
推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