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老课文,题目是《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少年宋庆龄讲诚信的故事,可是,课文中的宋庆龄那么讲诚信,教材编者却毫不讲诚信,连课文的作者都随便写一个。
请看,在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教材第五册(三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的作者被标注为“牟文正”。
而在2016版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作者又被标注为“孙永猛”。
牟文正,孙永猛,到底谁是真作者?
经本课代表查找资料,可以基本认定孙永猛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孙永猛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生前曾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课文选自他的作品《女中之杰宋庆龄》。
上面标注的另一位“作者”牟文正,也写过一本书,题目是《中华名人童年故事》,其中讲到了宋庆龄的事迹,当年的教材编者没有查证,也就将错就错了。
(二)
不过,“老课文”公众号在对比了两版教材中的课文之后,更愿意为2016年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点赞。这版教材不仅把作者改了过来,还对课文做了修改,加了几句点睛之笔,使课文立意升华,更有“语文味”。
请看两版课文的结尾。在2007版教材中,宋庆龄拒绝和爸爸妈妈去伯伯家做客,准备留在家里等着自己的同学,妈妈同意了:“那你就留下来吧!”
最后一段说:“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
图:2007版课文截图3
这个结尾显得有些仓促,使文章主题不鲜明,似乎是宋庆龄不愿出门,找了个借口留在家里。如何再升华一下,突出宋庆龄“守信用”的性格,这篇文章就能超越所谓的“意林体”或“读者体”,更像一篇“课文”。
在这方面,2016年统编版教材做得很出色。在这版教材中,妈妈同意小庆龄留下来之后,课文又增加了一段:
图:2016年统编版课文截图
这个结尾让我心悦诚服,这才是一篇小学课文该有的样子。不要以为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好写,其实,能把一件事写得雅俗共赏,能让成年人喜欢,还能让小孩子受益,这是最难的。
(三)
为什么说改后的文本更适合做课文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主题更鲜明。2007年教材中的文本,最后只是用妈妈的话点了一下题:“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而在2016年统编版教材中,又用宋庆龄自己的话做了一次点题:“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如果说妈妈的话是侧面描写,那么小庆龄的话则是正面描写,更能凸显主题。
其次是描写生动。统编版教材增加了一段,对留在家里的小庆龄展开行为和心理描写,写得很生动:“送家里人出门后,庆龄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候着。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在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这段文字中的行为描写、心理描写非常出色,处处都在暗中扣题,衬托出庆龄守信的可贵。
因为有了这一段,孩子们在阅读这篇课文时,不仅能受到思想的陶冶,还可以得到文学的熏陶。我们的语文教材,就应该选编这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