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油画《我是海燕》:那些年的女性,跨越了性别

文摘   2024-12-07 00:01   山东  
这是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潘嘉俊创作的油画《我是“海燕”》,入选1972年的全国美展,在当时流传较广、影响很大。
画面中,大雨倾盆,狂风呼啸,一位健壮的女战士,在风雨中爬上电线杆,维修电话线路。她一手接上电话线,一手拿着电话呼叫:“我是‘海燕’,听到请回答!”
这幅画展出后备受称赞,《人民日报》《人民画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多家报刊刊载,并先后在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展出;还被选作“中国妇女》纪念邮票和1973年的日历牌的图稿。
这幅画如此受欢迎,我觉得原因有三个:一是符合时代的拼搏精神;二是以女性为表现对象;三是题目中暗含典故。
时代精神不必多说,重点说说女性形象和“海燕”典故。
中国女性确实是无比坚强和伟大的,她们被封建社会束缚了两千年,一旦放开小脚,走上社会,马上就能焕发活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涌现了很多“铁闺女”“女铁人”“女拖拉机手”。
以下三幅宣传画,作者都是杨之光先生,画面中的主人公分别是女赤脚医生、女民兵和女工人。当年的“雌性荷尔蒙”爆发程度可见一斑。
再说“海燕”。作品的题目《我是“海燕”》也是一个亮点——它既是话务兵的联络暗号,又含有女战士是暴风雨中的海燕之意。
海燕是一个“红色意象”,来源于苏联作家高尔基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海燕》,其中,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成了革命者和建设者不怕困难的口号。
那些年,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是这样一只只海燕,她们的英雄形象并不等同于男性,而是超出了男性,成为跨越了性别的超级铁人,成为各种斗争、建设中的中坚分子。
如今的女孩,恐怕很难理解这种突破性别的情怀了。如今的男孩,恐怕也不敢娶如此豪迈的女孩吧?
公众号推荐

老课文
重读老课文,好似旧友重逢;戏说老课文,品咂百味人生。以怀旧感悟生命,用文字打败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