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欣赏油画《选举》,这是2016年的作品,作者邹树堂。2000年前后,中国在农村率先施行民主选举村委班子制度,这幅画记载的就是当年选举的“盛况”。选举时间一般定在阳历的12月份,这时候,农活已经忙完,春节还没来到,选出新班子,就可以欢欢喜喜过大年了。冬日的寒风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在一缕暖阳的照射下,村民正在围观黑板上候选人的票数。计票人和村民大都白发苍苍,年轻人已经远离了村落。不过,这项举动运行起来并不那么顺利。很多中国人盼着“民主”,可是,当民主真正到来时,却又并不珍惜手中的权利,当年农村选举中发生的故事,简直可以编一部“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象”。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他们可以为了一点利益,把票投给一个无法胜任的人;如果没有什么利益,为了不让某人当选,他们宁愿把自己的票投给村里的傻子……先启发民智,再赋予权利,有时候真不得不这么想,这么做。其实,我们国家一直在探索适合国情的选举制度。请看几幅宣传画,能够看出当年的探索过程。下面这幅画,题目是《人民代表选举大会》,作者力群,发表于1944年,展现的是建国前解放区的选举制度。
再看下面这幅,题目是《豆选》,作者彦涵,发表于1948年,展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权的选举方式。
所谓“豆选”,是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一种选举形式。当时,为保障不识字的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利,根据地的领导创造性地发明了“投豆法”:让识字多的选民用“票选法”,识字不多的选民用“画圈法”,完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法”。“豆选”开始时,候选人坐在最前面,身后放一只碗,每位选民把自己手里的豆子,放在他最认可的候选人身后的碗里,这样就完成了选举。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荔园堡隆重召开,100多位工农兵代表参加了选举,他们就用这种“豆选”的方式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以及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和陕甘边区赤卫军等领导机构。
可以说“豆选”是我们党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的选举方式,是对民主的早期探索与初步实践,如今看起来,是又好玩又有趣。
(三)
从1990年代末,农村开始实行“村委主任”直选。这就是文章开篇那张宣传画的主题。
在2000年代初期,有不少地区甚至还开始探索“直选乡镇长”。我们看几篇发表于十几年前的论文。
下面这篇,是复旦大学教授的文章,探索十五大提出的“扩大基层民主”,主张基层民主应该涵盖的三个层面:一是“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二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三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
2006年第5期的《唯实》杂志中,发表了南京大学姜平教授的文章,总结四川省步云乡和云南省石屏县七个乡镇的做法经验。2006年第1期的《理论建设》中,发表中国科技大学刘畅教授的文章,作者认为:尽管这些直选乡镇长中的做法有待商榷,但“毕竟是扩大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符合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通过以上几篇文章,可见当时的探索与改革力度。
(四)
有句话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直到如今,我们还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适合基层情况的选举方式。这种探索,既不能停止,也不能太快,停止就担心退步,太快又担心混乱,看看这些历史探索过程,真心感觉,治理这样的大国,真是太不容易啦!郑也夫先生曾说:“能在中国玩得转的制度,拿到世界没有地方玩不转的。相反,在世界别的地方玩得转的制度,比如传销,比如教授推荐信,在我们这儿玩不转。我们比他们‘智慧’,我们比他们‘聪明’,我们比他们走过了更漫长的、残酷的生存竞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很多机会,很多漏洞。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好制度,难乎其难。”是啊,是啊,谁让我们生在这么一个聪明的国度呢?不过,正如郑也夫先生所说,正因为中国人聪明,所以,“一旦探索出一个好制度,就是为世界文明做了贡献”。我觉得,这个贡献,比经济贡献、科技贡献都要重要。当然,我们现在做得已经够好了,我们也还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