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老课文,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却置之不理,结果使葫芦也都落光了的故事。这篇老课文几乎入选1980年以来大多数版本的教材,目前还是统编教材的二年级上册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不像一般的寓言故事那样直接呈现出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还理解不了这篇寓言的深刻含义,我记得在听课时,不止一次听到孩子们把文章寓意归纳为“要听别人劝说”。这当然也可以算作寓意之一,但却不是最恰切的寓意。
下面几种说法,是近年来对《我要的是葫芦》的不同寓意解读:
1.不听别人劝说,往往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2.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
3.防微杜渐,不要一意孤行,可以避免酿成大错;
4.只想得到结果,却不关注过程,是不可取的;
5.不能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如果要做一个最准确的概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寓意可以表述为:
“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不能只去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
(二)
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只看到“葫芦”,忘记了“叶子”,犯下一个个愚蠢的错误。
近几年,这篇老课文就又被赋予了新的寓意,这种新意,是被一个叫作“大单元教学”的名词带来的。。
一段时间以来,一批教育专家在中小学推行大单元教学,提倡老师们打破教材结构,实现知识整合,这种观念并没有错误,但因为学科特点不同,给部分学科,特别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的教学造成混乱,引起了一线老师的不满。
这些教育专家有点像《我要的是葫芦》中的那个人,心中只想着“大单元”“大概念”“项目式”“跨学科”等所谓新理念,却把最应该重视的学科特点给忘记了。
前不久,终于有语文界的专家站出来发声,认为“大单元”不适合语文学科,这位专家就是余映潮先生。“老课文”的姊妹号“中学生读写”就此发表评论,在短短时间内就突破30万阅读量,一线老师在后台留言达500多条。
【阅读链接】余映潮怒批“大单元”:新课标五万字,根本没有这仨字!谁造的?
为了表示声援,我们也采取“戏说老课文”的方式,把《我要的是葫芦》改成《我要的是“大单元”》,供中小学老师解闷解气。
(三)
《我要的是“大单元”》
这些年,有个专家给学生开设语文课,一个个单元中有着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课堂上充满着“听说读写”。对课文精读之后,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慢慢形成了。多么可爱的核心素养哇!
可是后来,他逐渐忘记了“听说读写”,忘记了“单篇课文”,眼睛只盯着“单元”,他甚至觉得教材中的“单元”还不够大,想再整合一下,组成“大单元”。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发现孩子们的“听说读写”水平下降了,对单篇课文的印象都很浅薄,但他心里想,不去读单篇课文怕什么!他盯着大单元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大单元,快长啊,快长啊!长得成为各学科通用的教学法才好呢!”
一个老师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大单元了,单篇课文都不熟悉,怎么能学好语文,快改一改吧!”那个专家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单篇课文还用学?我要的是大单元。”
没过多久,老师们都不会教单篇课文了,孩子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慢慢地变弱了,但大单元还依然在推行着。
【附】《我要的是葫芦》原文